毛雅菲
2013年,教育部出臺的《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實施綱要》明確闡明:“學校處理教師、學生申訴或糾紛,應當建立并積極運用聽證方式,保證處理程序的公開、公正。”、“重大問題要采取聽證方式聽取意見,并以適當方式反饋意見采納情況,保證師生的意見得到充分表達,合理訴求和合法利益得到充分體現?!边@是國家教育政策首次對聽證的正式確認,意味著聽證開始受到宏觀決策者的重視。但我國教育行政聽證的內容主要集中于學生管理方面,表現出較大的片面性和不完備性,其實際效力之于整個制度的真正價值也是大打折扣。
國內高校教育聽證制度之所以不能大規模、全方面地發展,一方面是由于國內高校制度本身的缺陷,另一方面是由于其賴以生存的大環境的問題,如法律體系不完善、管理者法律意識淡薄、程序觀念不受重視等。本文力求對完善高校教育聽證法律制度提出一些構建建議。
一、擴大教育聽證范圍
我國教育聽證的內容在實踐上主要集中于對學生的處分行為以及教育收費問題上,而結合實際情況,以及與國外經驗相比,這種適用著實過于狹窄。除了學生處分行為及收費問題,教育機構的其他許多具體行政行為也可能會影響受教育者的權益,例如課程改革、獎學金評定、學校建設等。而正是由于教育機構在行使管理職能時具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性,才更不能忽視對這些具體行政行為的監督。所以為了實現教育行政聽證制度的初衷,保障教育利益相關人的權利,擴大教育聽證范圍是構建教育聽證制度的重中之重。
針對行政決策聽證,學者們比較認同將三類決策納入聽證的范圍:校內管理的規章制度的制定;涉及師生利益的重大舉措;大的改革措施。這三類決策較為全面地涵蓋了學校發展的方方面面,通過教育聽證的形式讓師生參與學校管理,可以增強校園凝聚力、師生認同感。
針對裁決性質的聽證而言,要擴大聽證所保障的權利范圍。首先,教育聽證要擴大對教師利益的保護。在教學和研究領域,越來越多的教師因教學事故受到處罰,解雇事件也頻繁發生,通過教育聽證來解決這些爭議可以有效降低訴訟對學校的不利影響以及教師上訴難、維權途徑單一的問題。其次,關注事前聽證。由于學校的處分決定自決定之日起就會對相關人的利益產生影響,如對當事人的心理影響、名譽影響。為了最低限度降低對師生權益的侵害,學校應該在作出決定之前聽取相關人的意見,重視事前聽證程序。再有,教育聽證除了適用于處分行為外,還要關注授益性行政行為,如獎學金、助學金評選,留學選拔等,這樣可以更全面地實現聽證制度的公平正義初衷。
二、完善教育聽證主體制度
在教育聽證中,不同的聽證主體應當予以明確界定。
首先,保證聽證主持人的獨立法律地位。我國的教育聽證中,聽證主持人一般由教育行政部門的工作人員擔任,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聽證會的公正程度,所以應該明確界定聽證主持人的認定規則。聽證主持人作為保障聽證程序順利進行的人,應當具備一定的教育知識和法律素養,并能在聽證活動中保持獨立性。為了保障教育聽證主持人的獨立法律地位,可以借鑒美國的行政法官制度,在高校內選拔具有法律專業知識的教師組成委員會,由該委員會隨機指派非本校的教師出任聽證主持人,以此來保證聽證的公正實現。
其次,建立聽證代表的遴選標準。聽證代表的組成對教育聽證的實效性影響重大,其遴選標準要考慮到聽證代表的公平意識、參與意識。代表的遴選應當具有明確的標準,對其準入給予十分嚴格的規范。聽證代表應由各個階層按一定比例組成,確定比例則要按照具體聽證情況及所持立場來進行名額分配,要特別關注與決策關聯最大的利益群體。只有建立一個明確的聽證代表遴選標準,才能讓公眾對聽證更有信心。
三、兼顧教育聽證程序的公平與效率
我國教育聽證程序沒有行政程序法的統一規范,聽證開展起來的操作難度大,易于淪為形式,為了提高教育聽證的可實施性,聽證的各環節需要更具體、更細致的執行細則。
在正式聽證中,教育聽證的主要環節分為聽證前準備環節、聽證進行環節和聽證后執行環節三個部分。聽證前準備環節包括確定聽證主持人、聽證告知、受理聽證申請及通知的送達。送達要在三個工作日內將聽證舉行的相關事宜通知當事人,同時受理相關人員的回避申請。聽證進行環節是整個聽證程序最重要的部分,是程序正義的重要體現。聽證過程主要包括調查人員對擬作出決定的事實依據及法律依據的陳述、當事人針對相關問題的陳述及申辯、調查人員和當事人就相關事實展開辯論、辯論結束后當事人進行最終陳述、聽證筆錄由相關人簽字。其中當事人的保障表達權、申辯權和最終陳述權必須予以明確界定,這也是聽證設立的根本目的。在聽證后執行環節中,我國必須在制度中明確規定:最終處分的決定依據只能來自聽證筆錄,不能采用其他當事人不知情的內容作為決策依據。只有確定聽證筆錄的效力,借鑒案卷排他性原則,才能限制教育行政部門的自由裁量權,保障聽證會過程和結果的公平性,樹立聽證權威。
此外,教育聽證在保證程序正當性的同時,也可以兼顧效率。如,在正式聽證之前,對當事人雙方進行調解協商或者采用其他替代性爭議解決辦法,當協商無法解決時再進入正式聽證程序;在聽證過程中,雙方提供充分證據,并要圍繞關鍵證據展開辯論,防止在不必要的事項上浪費時間。
四、增強教育聽證制度的透明度
我國現行的教育行政聽證會大多由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公民的主動聽證意識仍較低,為了推進教育聽證制度的發展,教育行政主體必須加大力度促進聽證公開化。在舉行聽證會之前,通過有效途徑公布召開聽證會的時間、聽證會涉及的決策信息,讓公眾有所了解。在舉行聽證會過程中,允許一部分普通公眾旁聽并陳述意見。聽證結束后及時公開聽證結果,允許公眾查閱除涉密以外的聽證相關材料記錄,并可以利用互聯網建立聽證反饋平臺來保證聽證會的實效性。
此外,重大教育聽證會應利用媒體實時報道相關信息,利用網絡直播提升公眾對聽證的關注度,放大聽證會的社會影響。公眾一方面可以通過媒體網絡了解教育行政部門正在進行的聽證活動的意義,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強對教育聽證制度的了解、提高自身法律意識并對教育領域有更深刻地認識,為實現公民自發要求舉辦聽證會打下良好基礎。
總之,教育行政過程的公開化可以使公民的民主意識不斷提升,反作用于教育行政法領域,更加快教育行政的民主法治化進程,形成一種良性互動。
五、完善教育聽證程序法規
我國有關行政聽證程序的法律規定較為籠統,在執行過程中可操作性不強。各高校雖相繼制定了一些與教育聽證有關的規定,但效果仍差強人意。因此,應該由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制定一套規范統一的教育聽證程序,以此來保證教育聽證的質量,保障聽證制度對教育民主的積極作用的實現。
【參考文獻】
[1] 楊金華:《通過程序的參與》,華中科技大學2015年
[2] 韓春梅:《淺論教育聽證制度在我國的確立、價值及其完善》,《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
[3] 胡俊生:《教育行政聽證制度述略》,《中國教育法制評論》,2010年第8輯
[4] 王彥、胡慧中:《高校聽證制度——教育行政管理的法治化創新》,《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年第10期
[5] 李春燕:《中國公共聽證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