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勛
【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的發展,離岸金融在不斷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我國目前實行資本項目管制和人民幣還沒有實現自由兌換的背景下,離岸賬戶容易導致外匯資金流動性過甚,從而進一步導致系統性金融風險。本文對我國離岸賬戶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決相關問題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離岸金融;離岸賬戶;金融監管
一、離岸賬戶的內涵
(一)離岸賬戶的概念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離岸銀行業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的規定,離岸賬是指在中國境外的自然人、法人、政府機構和其他組織,在依法取得離岸銀行業務經營資格的中資銀行離岸業務部開立的賬戶,屬于境外賬戶。相較于傳統在岸金融賬戶,離岸賬戶的監管比較寬松,賬戶所有人可以自由的從離岸賬戶上支取資金,而不會受本國外匯制度的限制。
(二)離岸賬戶的特點
首先,離岸賬戶開立比較方便。監管機構對離岸賬戶的開立一般只做表面審查,賬戶開立人只需要提供金融機構注冊的相關文件即可設立賬戶,而不需要經過其他繁瑣的程序從實質上證明文件的真偽。
其次,離岸賬戶監管的寬松性。例如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的規定,我國監管部門要求中國居民在岸賬戶的每一筆資金的流向都要向其申報用途和原因,而非居民通過離岸賬戶與境內所有的資金往來,則不需要通過金融機構的國際收支統計向監管部門匯報,這就發揮了離岸賬戶使用的便利性。
最后,離岸賬戶的存款利率、類型不受限制。由于離岸賬戶監管的寬松性,離岸賬戶的存款利率、類型一般不受國內對于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利率上限、存款利息稅等強制性規定的限制,在大額存款方面,金融機構可根據客戶需要為其量身定做符合其要求的金融產品,靈活快捷。
二、離岸賬戶帶來的風險
(一)利用離岸賬戶進行洗錢活動
由于離岸賬戶獨有的監管寬松性,且賬戶保密性相對在岸賬戶較強,使得犯罪分子的違法收益可通過設立離岸公司,利用離岸賬戶與在岸賬戶之間進行資金的互相轉移,以逃避金融監管,達到洗錢目的。由于離岸公司的注冊地和實際經營地相分離,導致離岸公司注冊地和離岸賬戶所在地的監管機構難以對其經營狀況進行全面審查,加大了監管機構反洗錢工作的難度和成本。
(二)逃避外匯管制
在目前對于離岸賬戶缺乏有效監管措施的背景之下,離岸賬戶已經成為外國資本進行投機套利,利用價格轉移逃避本國政府外匯管制的主要途徑。境外資本利用離岸賬戶隨意支取境外貨幣,使離岸賬戶所在地的外匯流量急劇增大,監管難度上升,容易導致本國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也為資本流失提供了便利。非居民和境內關聯公司利用離岸賬戶進行匿名交易,使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統計發生混淆,從而達到逃稅的目的。
(三)增大宏觀調控難度
根據《辦法》的相關規定,目前我國對離岸賬戶與在岸賬戶實行嚴格分離的措施,金融機構的離岸資金與在岸資金不得相互抵補,屬于分離型的離岸金融管理模式。但離岸賬戶和在岸賬戶是二者是相互關聯滲透的,在實踐中難以有效做到嚴格的相區別開來。一旦金融機構沒有嚴格按照《辦法》的規定審查在岸賬戶與離岸賬戶的資金流向,就會發生在岸資金與離岸資金的混同,造成隱性債務和金融風險轉移。而非居民利用離岸頭寸向居民提供貸款或者擔保,境外非法資金就可以流入國內金融市場,導致跨境資金相互滲透,引發國內資本價格和匯率的波動,給國內金融帶來不穩定的因素。
三、我國離岸賬戶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離岸賬戶管理立法滯后
目前,我國對于離岸賬戶進行規制的法律規范主要是《辦法》和其實施細則,二者均是上個世紀的產物,相關的很多具體規定停留在該法頒布的時代,顯然已經無法適應當前我國經濟的發展需求。因此,修改上述兩部法律規范在我國“十三五”規劃實施期間已迫在眉睫。
(二)離岸賬戶無法有效識別
按照《辦法》規定,金融機構對在岸賬戶與離岸賬戶的資金支取進行審查時,開戶行應當重點審查開戶人的匯款憑證和單據的真實性。由于金融機構的離岸業務與在岸賬戶的外匯業務并沒有明顯區別特征,加上我國金融機構對離岸金融業務缺乏專業知識,導致二者在進行資金收付時,金融機構無法有效識別哪些賬戶屬于離岸賬戶,甚至部分金融機構直接跳過資料審查步驟,導致這些機構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容易發生誤操作的現象。
(三)離岸賬戶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
離岸賬戶實際控制者為境內居民的現象較為普遍,由于《辦法》框架性的規定,使得我國非居民可以未經相關部門的批準,通過在海外設立離岸分支機構,從而在我國境內開設離岸賬戶,用于經營離岸分支機構與在岸母公司的外匯資金往來,即離岸賬戶實際擁有者為境內的非居民。在缺乏上位法依據的情況下,相關監管部門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應對措施。
四、完善我國離岸賬戶監管的建議
(一)完善我國離岸賬戶法律監管體系
我國在岸賬戶監管體系目前已經相對完善,但離岸賬戶的相關監管制度立法滯后,法律位階較低。雖然國家外管局曾在2009年7月發布了《關于境外機構境內外匯賬戶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提高了對我國金融機構的海外分支機構和在岸母公司的離岸金融業務監管水平,但離岸賬戶的監管仍存在法律監管的真空地帶,需要對具體法律規范進行細化,對離岸賬戶的開戶、注銷、變更等方面進行出臺更為細致的規定,進一步規范金融機構賬戶審查活動。此外,我國應對離岸賬戶監管的法律規范進行整合,不合理的部分及時的廢止。同時,我國應當制定法律位階較高的法律法規,建立統一規范,有利于建立高效的離岸賬戶監管體系。
(二)明確監管模式
目前我國對離岸金融業務實行的是與國內金融嚴格地相分離的監管措施,即內外分離型的監管模式。但是在如何實施防止二者相互滲透的措施方面,相關法律規定監管還不夠具體。對此,我國可參照日本的成功經驗,將離岸賬戶的開戶人范圍嚴格地限定在非居民,金融機構的離岸賬戶結算只能通過國內收支統計進行。對離岸賬戶資金流動,即境內母公司及其海外離岸分支機構間的關聯交易的合法性和真實性進行嚴格的審查。
(三)加強賬戶資金流向監管
對于資本流動頻繁的離岸賬戶,監管機構要重點關注手續合法但交易復雜以及異常的交易行為,了解、審查交易的背景和目的,并記錄審查結果,預防洗錢風險。
(四)加強國際反洗錢合作
在經濟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違法犯罪分子利用離岸賬戶進行跨國洗錢犯罪的活動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各國政府在打擊跨國洗錢犯罪的同時必須加強國際間的合作。此類跨國洗錢行為需要更多的國家參與案件調查、證據交換、跨國追捕、引渡等司法協助工作,具體來說,合作應當從區際司法協助、國際反洗錢信息交換和技術支援兩個方面展開,共同打擊國際金融犯罪,從而維護國際金融秩序的穩定。離岸賬戶監管是反洗錢工作的重要環節,只有從源頭上加強監管力度,堵住法律的漏洞,才能最大程度的防止跨國洗錢活動。各國政府的監管部門、金融機構需要緊密合作,做到各級、各部門聯合行動,才能真正建立起一道有效的反洗錢防線。
【參考文獻】
[1]羅國強.離岸金融監管法制構建中的基本原則與模式[J].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10(2).
[2]韓龍.離岸金融的法律問題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3]司或鈺.從離岸賬戶監管看離岸金融市場的監管問題[J].云南社會科學,2013(2).
[4]羅國強.離岸金融監管法制構建中的基本原則與模式[J].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10(2).
[5]勇軍.我國離岸賬戶管理存在的問題、風險及對策建議[J].中國外資,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