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艷
【摘 要】一直以來,我國的產品質量問題都是社會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我國政府也在不斷完善立法來加強產品質量監督,保證為人民提供更加安全、質量更高的產品。本文主要對我國目前產品質量法的理論基礎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希望能夠使人們更加系統、全面地認識我國的產品質量法。
【關鍵詞】產品質量法;法律體系;理論基礎
產品質量法是指在產品的生產、流通和消費的整個過程中,由于產品發生質量問題而產生的社會法律規范。完善的產品質量法律體系能夠有效地監督和保障社會上各種產品的生產質量,從而維護我國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規范社會市場競爭的合理秩序,對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建設和完善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產品與缺陷
(一)產品的范圍界定
產品質量法中最基本的概念就是“產品”的概念,是指“經過加工、制作用于銷售的產品”,并不包括建設工程產品和軍工產品,但是在建設工程中使用到的各種建筑材料、建筑構配件和設備仍屬于產品的范圍。
但是目前對于產品的范圍界定仍然有多爭論,主要分為兩種說法:第一是縮小適用說,其主要從狹義的角度理解產品,認為產品主要指工業產品,而自然產物、精神產品、農業產品和獵物都應當屬于產品,甚至有些專家認為工業產品中的無實體物質,比如電、煤氣等,都不應該屬于產品。第二是擴大適用說,其主要從寬泛的角度理解產品,認為產品是指“經過加工、制作、采掘、提煉、提取用于流通的產品,比如沼氣、書籍、軟件、藥材等。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產品類別也越來越多,所以筆者認為應當要擴大產品的范圍界定。
(二)缺陷的界定
產品質量法中的“缺陷”是指產品存在危及人身安全、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危險,常規的缺陷一般包括制造缺陷、設計缺陷、警示缺陷和開發缺陷這四種。至于“不合理危險”的界定,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第一,生產者沒有提前預見產品可能出現的危險,或者已經預見卻沒有提醒消費者。第二,生產者對已經預見到的危險采取了預防措施,但并沒有達到行業規定的標準。
二、產品質量責任
(一)產品質量責任的內涵和外延
產品質量責任的內涵是指產品的生產者和銷售者違反了國家制定的產品質量要求,在給消費者造成了損害之后依法應當承擔的法律后果,產品質量責任的外延是指綜合性責任,主要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
(二)產品質量責任的主體
從狹義的角度,產品質量責任的承擔者主要是指生產者和銷售者;從廣義的角度,產品質量責任的承擔者應當包括參與產品生產和銷售的所有人,比如原材料供應者、制造者、銷售商、運輸者、倉儲者等。
但是關于“運輸者和倉儲者”在存在比較大的爭議,筆者認為產品質量法應當嚴格地將產品責任主體和產品質量責任主體進行區分。從民事責任的承擔者來看,產品質量責任主體跟產品責任主體都是指產品的生產者和銷售者;但從刑事責任的承擔者來看,應當擴大產品質量責任主體的范圍,將產品生產、流通、銷售環節上涉及到的所有人納入到責任主體范圍內,這主要是通過加強法律責任的角度出發,使得公民能夠嚴格履行法律義務,保障產品質量。
(三)產品質量責任的歸責原則
目前產品質量責任的歸責原則主要涉及到三種觀點,分別是過錯責任原則、嚴格責任和過錯責任雙重歸責原則和嚴格責任原則。筆者比較贊同第二種觀點,因為產品發生質量問題,本身在生產環節和銷售環節都存在這樣的可能性,所以應當采取內外雙重原則,讓生產者承擔起嚴格責任,銷售者承擔過錯推定責任。當在推定具體事件,誰來承擔具體的民事責任或刑事責任時,則采取過錯原則,根據產品在哪個環節發生錯誤來具體判定。
三、產品質量責任的程序法問題
(一)訴訟時效
產品質量法規定訴訟時效為2年,消滅時效為10年,但是其中并沒有明確地規定產品質量法與民法通則之間的關系。筆者認為,對于產品缺陷侵權賠償等事情,適用于產品質量法中規定的2年的訴訟時效;而對于一般產品質量問題,比如出現瑕疵、產品擔保等問題,則適用于民法通則中規定的1年訴訟時效。
(二)抗辯事由
嚴格責任承擔者的抗辯事由包括:未將產品投入流通、產品投入流通時引起損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學技術水平不能夠發現缺陷的存在,由于訴訟時效期滿,同時受害人存在過錯,給第三人造成損害等。
目前在業內爭論得比較多的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產品發展風險,很多學者認為將產品發展風險作為抗辯事,與普遍適用的“無過錯原則”是相悖的,同時這也不利于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但是也有學者認為,產品發展風險是科技進步的必然,否則對于生產者的要求過于嚴苛,顯失公平。第二個問題是產品符合法定標準。很多學者認為在中國,產品法定標準本來就屬于比較低的一個標準,將其作為抗辯事由,會使得生產者推卸責任,侵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針對第一個問題,筆者認為產品發展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必須要明確產品發展風險的適用條件;第二個問題,目前國內的產品法定標準是比較低的,例如宜家出現的召回衣柜事件,但是唯獨在中國沒有召回,原因是其符合中國的產品質量標準。所以中國認真地考查當前國內的生產水平,適當地調高產品法定標準,保證法定標準能夠對國內生產制造商起到強的約束作用。
四、產品召回制度
產品召回是指由于產品出現質量問題,缺陷產品的制造商、進口商和經銷商等選擇以更換、賠償等積極補救措施來消除產品可能引起人身傷害、財產損失的風險的過程。產品出現缺陷主要是因為設計問題、生產環節錯誤,但由于產品往往是大批量生產,所以在投入市場以后,可能會給大量消費者的生命、財產安全等造成嚴重損害。
我國產品質量法在產品召回制度方面還比較薄弱,所以我國立法機構首先應當明確產品的召回標準;其次,要求企業必須提前建立產品召回的具體方案,比如各個部門應當承擔的職責、建立顧客數據庫等。再次,國家要明確召回監管部門的職責和權限,進一步完善強制啟動召回的程序。最后,建立召回評價制度,通過調查產品召回后的社會效應,切實保護消費者的合法利益。
【參考文獻】
[1] 程信和,趙湘英. 產品質量法比較研究[J]. 中山大學學報,2016,(6).
[2] 王瑞洲,黃作剛. 產品責任的法律沖突和法律適用[J]. 政法論叢,2015,(5).
[3] 杜良峰. 試論中國產品責任法[J].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2,(4).
[4] 程信和,趙湘英. 產品責任法比較研究——兼論我國相關立法的完善[J]. 中山大學學報,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