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婉
【摘 要】近代民法將人格體現在法律上,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人格的權利和平等的地位。醫學,是以人類健康為宗旨的學科門類,當有關醫學的一些行為涉及到了人格的權利和平等時,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關鍵詞】人格法理;醫療行為;責任
古往今來,人類不斷探究人的本質,尋找人之所以為人的真相,逐漸形成了豐富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思想體現在人格上。人格是對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的判斷和追問,這勢必影響法律對人格的判定。
人從出生那一刻起就經歷著生老病死,醫學因為人類的健康問題應運而生,經歷了漫長的實驗和實踐,形成了完整的醫學體系。其研究對象主要為疾病或人本身,必然會與人格法理產生錯綜復雜的關系。本文通過解讀法律上的人格權益,結合當下醫療行為事件,從內在理解人格法理與醫療行為的關系,以期能緩解當下緊張的醫患關系。
一、人格的哲學追問
在遠古社會,先人尚未對自身有認知,他們認為有“神”的存在,并認為一切的自然現象都與神有緊密的聯系。社會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發展后,人類開始思考自身,西周時期,人類除了相信“神”以外,有了以德配天的認知說法,是人類精神文明的一個重大突破,如儒家提出了“性善論”的觀念,進一步揭示了人的本性問題[1]。西方社會,對人的思考則顯得更有層次。第一個對人進行思考的是蘇格拉底,認為人應該求知、求善。而后斯多葛派認為人在善的基礎上配合理性才能成為有美德的人。之后經歷了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西方國家對人的認知又進了一步,強調自由平等和個性解放。近代西方哲學認為人能進行生產勞動是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哲學發展至今,對于人和自然,人和社會,人和人之間的復雜關系,眾說紛紜,特別是人與人之間出現了利益上的沖突和矛盾,需要合理的權利與義務加以規范。
二、法律上的人格
從國家出現等級身份,出現奴隸制和階層,法律上的人格初初顯露頭角,但是在奴隸制社會,奴隸不被當成人,自然也沒有相應的權利。人格的平等最初是在法國融合了自然法和自由平等觀念的《民法典》上有所體現的,其第八條規定所有法國人都享有民事權利[3]。可見已經在法律上實現了人人平等,結束了奴隸社會的不平等。現代民法將人格與商品經濟結合起來,用金錢衡量人的倫理價值。人格或人本身在法律上受到認可和保護,即為人格權。
三、醫療過失是承擔法律責任的基礎
我國現行法律已為人格權有了充分的認識和定位,在《憲法》中規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不受侵犯。在《民總法則》中規定,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以及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這就是人格權[4]。在醫療救治過程中,因為醫學系統的局限性,以及對疾病本身的不確定,個體之間的差異以及各種風險因素,或者由于醫師自身的疏忽和能力問題,難以避免地發生了醫療事故,導致患者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等人格權受到侵害,出現輕則人身損害,重則生命終止的后果。對于這類事件,法律的判斷就是在醫療行為的過程中,患者的人格權是否得到了保障。
早期的醫患關系,是一種以父權為中心的倫理關懷關系,講究視病人為親人,站在患者的利益角度,為患者做出醫療決定,而患者無條件遵從醫生的決定。在這種關系中,醫生時完全的決策者,治療方法、藥物、檢查方法都是由醫生單方面決定。隨著社會的發展,患者有了了解自身治療信息的訴求,醫生有了尊重患者的意識。目前,法律對人格的認知越來越深入,不斷完善與健全相關法律法規,也提高了對執業醫師的醫療行為要求,對醫生的職業倫理和法律素養要求也越來越規范。在法律強制性的權利與義務的規范下,醫患雙方的關系越來越注重人格權益的保護。對醫生而言,尊重并保障患者的人格權,是一個基本的法律義務和責任問題。
四、如何疏解醫患關系
從古至今,在我國法律的傳統思想上,將維護社會的秩序作為首位,便常常將控制的目標定為人。而在西方的法律中,因為“自然法”的深入影響,常常是將人的倫理價值作為人的固有屬性。但這在我國現階段的國情和背景下,這種情況是不可能發生的。進入新時代以來,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我們的觀念開始轉變,逐漸認識到民主制度文化的重要性,開始逐步地修改法律和改變思想,借鑒了西方的人格權益,建立了新的以民事為主體的人格平等和人格權益的法制法規。但是國內法律對完整的“人格”的確立依舊有不足,由于缺乏內在的精神指導,難以做到將人格權潛移默化到群眾的意識中,也不能引起民眾的共鳴,無法做到精神上的自覺。但是這些情況,在短期內都不可能有改善[5]。因此,法律上對人格權的修改是需要經常長期的實踐,主要是以群眾自覺的實踐為主,不能一蹴而就。我國社會還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培養人民群眾對人格權的認知和意識,來提高整個社會的素養。
在19世紀以前的醫學,雖然治療手段和技術發展較為落后,但是卻擁有較為先進的人文關懷和生命觀,醫生在為患者治療的過程中,十分關心患者,并給予感情上的慰藉和浸潤。20世紀以來,醫學進入快速發展期,技術能力提高了,人文關懷下降了,醫患溝通少了,醫生往往容易忽視患者人格權的存在。
一般而言,醫學是促進個體健康的學科,而法學是治理社會,維護公正的學科。當前,我國社會醫患關系日益緊張,矛盾層出不窮,醫患糾紛已經成為當下熱門而又沉重的話題,這實際上說明了醫學與法學都沒有發揮主要作用。為了疏解緊張的醫患關系,不僅需要落實現實性的制度和方法,整個社會都需要深入思考醫學的本質和醫療行為的規律與原理,從而科學指導醫療服務和社會管理行為。除此以外,還需要重視法學的價值取向和基本邏輯,將醫學與法學的內在關系分析明了,尊重權利與義務,敬畏生命,從源頭上疏解醫患關系。
【參考文獻】
[1]馬俊駒.人格和人權理論講稿[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2.
[2] [意]考斯蒂廖尼.醫學史(上冊)[M].程之范,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8.
[3]黃丁全.醫療法律與生命倫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4-6.
[4]王麗莎.醫療過失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4:206
[5]馬俊駒.論作為私法上權利的人格權[J].法學,2005(1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