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鶴飛
【摘 要】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是民營企業創新戰略的主要目標。我國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和知識產權的無效保護嚴重影響了民營企業的自主創新。本文提出完善我國的法律保障制度,特別是在立法價值取向、立法技能和司法保護等方面,促進民營企業自主創新模式的發展,由企業主導、政府支持和社會參與。
【關鍵詞】民營企業;法律保障
民營企業的稱謂更多的是從所有制的性質上進行的企業類型的劃分。我們市場經濟的理念就是要求市場主體的平等,就是要變身份的社會為一個契約的社會,因而以往的以企業的不同身份進行立法的模式已經成為市場經濟的阻礙,我們主張的民營企業的法律保護應當是立法上對民營企業與其他所有制性質的企業不做區分的平等保護,而不是個別化的不平等保護。本文就如何提高民營企業的創新能力進行了研究,由于現行法律制度不完善,知識產權保護不力,導致民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這些冤仇激起了我的深思。我們都知道,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和國際一體化的加速,民營企業在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方面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市場競爭也在同一水平上加劇。從中國和美國反傾銷案的角度來看,低價格、低市場份額的營銷策略并不好,容易引起國際貿易摩擦。因此,迫切需要提高產品的整體競爭力。在這一背景下,創新,尤其是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建設的發展,已成為民營企業應對市場競爭的關鍵問題。在此基礎上,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十一五”規劃提出了自主創新的戰略高度。的確,許多中國民營企業通過創新,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如海爾、華為、環球已成為全球市場的領導者;但總體而言,民營企業缺乏創新,自主知識產權的發展,打造品牌,仍是企業發展的薄弱環節。民營企業創新能力薄弱的諸多原因,如自主知識產權、高開發成本、創品牌,需要面對巨大的投資風險;中國模仿文化強、自主知識產權的民營企業和知名品牌容易假冒其他企業的積極性,損害企業創新;民營企業在技術發展和品牌建設上難以享受優惠政策和相關的財政支持;另外,也有自己的缺點,即缺乏技術和營銷人員等。例如,前面提到的作者反映了浙江民營企業家在中國法律保護制度并非完美無缺,是一個重要因素阻礙民營企業的創新,因此,本文旨在探討如何改善我國的法律體系,為了提高民營企業的創新能力。
我國民營企業的創新成果,即自主知識產權和馳名的品牌保護制度,主要集中在《刑法》、《民法》、《公司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勞動法》、《其他法律法規》等領域的知識產權法律。知識產權法(著作權法、專利法、商標法)統一規定了專利和商標申請和維護的程序,侵犯了權利、專利和商標的刑事、行政和民事責任。其他部門的規定制定了民營企業創新的保障規則。刑法專用章、假冒注冊商標罪和其他七類知識產權侵權定罪和民事處罰規定;(本文主要是指民法和合同法的一般原則)企業侵犯知識產權、商業秘密民事責任、公司法和勞動標準原則的承諾;制定企業員工創新法,消除員工違反規定的行為,全面禁止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的保密和義務;反不正當競爭法“對侵犯商業秘密、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假冒注冊商標進行了界定,并規定了履行其規定的責任。從那時起,中國初步建立了法律保障體系,對各類侵犯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的行為進行了懲治,維護了民營企業的合法權益。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對民營企業創新成果的保護并不令人滿意,系統設計和司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
保護是不夠的。首先,懲罰的侵權行為,無論是刑事或民事、行政處罰,法律處罰標準不嚴格,不足以懲罰造假的處罰條款,最嚴重的處罰標準,最高刑罰僅在過去的幾年里,美元的非法收入和侵犯知識產權犯罪刑罰懲罰性利率低成本;在實踐中(行政罰款)代表懲罰(處罰)是普遍的,只要侵權人支付較少的罰款(與侵權相比)可以逃避懲罰,懲罰就不能侵犯自尊;第三,民事賠償機制尚未建立實質性,侵犯知識產權和私營企業品牌甚至民事訴訟,無法獲得足夠的資金。最后,如果侵犯了私營企業的知識產權,通常需要收集證據并作出回應。成本和失敗的風險非常高,法院判決和調解的執行不能削弱法律保護創新成果的有效性。
法律法規之間的聯系是不夠的。目前,刑法、民法、知識產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雖然侵犯知識產權和品牌的刑事、行政和民事責任;但刑事處罰、行政處罰、民事賠償標準的適用,法律沒有明確劃分和確認的依據,利用當事人的相應法律部門,在權利的另一種形式的救濟是混亂;專利、商標、工商、公安等部門行政監督,牛管理不可避免地使每個其他器官,逃避現象經常發生在私營部門,特別是當受害者,很多民營企業在使用的合法性的法律行政程序存在問題,是否由其他不公平或不幫助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合法權益。對民營企業司法安全的不信任,是現行法律制度缺失的結果。
現行法律仍有許多限制性缺陷。例如,對于一個利用其商業公司損害商業利益的私營企業高管,刑法不承認其為犯罪,這使得私營企業經營者對其原有的銷售渠道和技術優勢無所畏懼。此外,勞動法對勞動者違反禁令的規定,保密協議的義務是模糊的,缺乏強制性的權力,沒有對其有指導價值的回應。法律的早期預警功能是象征性的。許多私營企業的高管現在表示,他們不敢聘用和培訓外國員工擔任高管,因為一旦這些員工掌握了企業的核心技術和銷售渠道,他們就會設立其他的炊具。在這方面,我認為沒有健全的勞動和資本協調機制。民營企業只能采用家族管理模式,這將嚴重影響民營企業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
【參考文獻】
[1]祁金蘭. 青海省民營企業融資法律保障問題研究[J].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 2015(4):70-71.
[2]張毅. 關于民營企業法律保障探析[J]. 品牌研究, 2015(9).
[3]胡濱. 可持續發展視角下我國民營企業的法律保障[J]. 科技資訊, 2007(26):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