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
【摘 要】近幾年疫苗事故頻發,且案件都涉及了行政監管的諸多漏洞。發現這些行政監管的漏洞,探究其行政執法的主體職責、行政行為的合法性以及責任的承擔問題,對于站在行政法領域考慮疫苗領域,行政主體如何合法行政,高效行政,都十分有研究價值。
本文通過分析完善現有疫苗相關行政法律問題,改善風險承擔機制和更嚴格的信息公開制度,進而完善和建立疫苗監管的相關法律制度。
【關鍵詞】疫苗監管;行政立法
一、選題背景
2016年3月,山東警方所破獲的疫苗非法經營案件,集中于二類疫苗,牽扯18個省市,在五年時間內共計涵蓋二十余種疫苗存在問題,主要的差錯環節是運輸中沒有按要求冷藏運輸,致使疫苗活力的下降甚至失效。在2010年,山西百名兒童被披露因不明原因殘疾甚至死亡,他們的共同特點是事前都接受過疫苗接種。而該案的處置,最能體現的倒不是問題本身,而是社會的不同主體對待該問題的不同反應,監管者對事件的處理態度,新聞媒體人的堅持不懈的報道,形成一種劍拔弩張之勢。該案是以暴露在疫苗生產企業的問題,該公司承認其生產的4批次狂犬疫苗不合格。該疫苗的效價低于國家標準,會直接導致疫苗接種以后免疫抗體作用偏低,因而使之無法發揮預防的作用。
從產業、社會和監管等角度剖析其反映的深層次問題,疫苗產業基礎依然薄弱,社會輿論的非科學精神導致事件升級,監管體系存在制度性缺失是三個概括比較準確的方面。
二、從具體案例看疫苗監管漏洞
疫苗領域的監管亂象屬于早已有之,漏洞百出的局面。當前,不論是完善立法,還是加強執法,都應系統梳理疫苗領域被曝光的各類違法案件,歸納其發生的原因,以期對癥下藥。
(一)案件概述
案例一:山東疫苗事件
根據新聞報道,2016年3月,山東警方所破獲的疫苗非法經營案件,集中于二類疫苗,主要的差錯環節為運輸中未按要求冷藏運輸,導致疫苗活力下降甚至失效。在考慮違法者所應當承擔的行政責任時,主要是發現以下兩點,一是無證經營,違反了《藥品管理法》第72條的相關規定;二是不按規定儲運相關藥物,導致本應特定低溫度保存的疫苗質量得不到保障。同時根據《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修訂前第10條規定,操作人員應當具備疫苗管理相關專業技能。而涉案的龐某以上三方面一無所有。
案例二:山西疫苗事件
2010年,山西百名兒童被披露因不明原因殘疾甚至死亡,他們的共同特點是事前都接受過疫苗接種。對該案的回顧和學術探討,應該重點梳理出該案件背后所暴露的監管失責。最早王克勤在《中國經濟時報》連續發文六篇報道山西疫苗問題,并冠以“山西疫苗亂象調查”之名。但從監管者的反應看,略顯消極,3月17日,山西省省委書記批示,成立了專門的工作組,責成市、縣進行調查,并赴北京對《中國經濟時報》和王克勤了解情況,但并未公布調查結果,最終處于不了了之的狀態。而涉事的華衛公司,被曝光只是一個空殼公司,且根本沒有疫苗的經營資格。
(二)案件的共性因素
疫苗作為藥品的一種,有別于一般商品甚至是普通藥品,其特殊性主要體現在,生產研制本身存在高度不確定和風險,運輸環節要求全程冷鏈溫度控制在有限區間內,接種環節牽扯以兒童為代表的需特殊保護的弱勢人群。分析以上幾例案例,本文認為疫苗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共性特征:
1.運輸環節的冷鏈要求難以達標
疫苗較之一般藥物,最大的特別之處是疫苗要求全程冷藏運輸,且對冷藏溫度亦有要求。而在山西事件中,華衛公司被披露一直在使用無法制冷的疫苗冷藏車進行運輸。這家運營22個月即獲利上億元的企業,卻對疫苗應該冷藏運輸的規定視而不見。根據王克勤對涉事司機的采訪看,這類現象并非偶爾,而可能是冷藏車一直是壞的,尤其是在夏季,這種運輸方式能夠大行其道,監管者卻完全沒有任何反應。
2.監管者的反應態度冷漠與監管能力不足
以山東疫苗案為例,藥監部門并沒有向任何的媒體公布過調查結果。這種表態方式,背后實際上是監管者缺乏被監管,信息缺乏公開透明導致的。從法治進步的角度看待監管問題,主要在于如何實現監管信息的公開透明,如何約束監管者,如何讓監管者受到監管和問責等問題上。
三、完善疫苗監管制度的措施
(一)逐步統一疫苗采購安全等級
在財政較為寬裕,管理相對完善的區域,以上海為代表的長三角地區,不明確區分一類和二類疫苗的監管區別,一視同仁的高標準要求,使其山東事件中得以幸免于難。
該地區的做法,是對疫苗分級管理制度的一次反思。疫苗分為一級、二級進行管理,實質是對政府財力有限,實施難度大的一種立法妥協。該立法思路在其他很多領域都有表現,原因是立法者將疫苗視為一種普通的藥物,并未加以特殊對待所致。我國機構普遍官僚化管理,科層制下更高級別機構被賦予更大責任和更高可信度,因此如果將二類疫苗又更高一級機構統一采購,由疾控中心統一從上級統一規定的目錄中購買,減少中間商多次提價和反復倒運,風險將會大大降低。
(二)引入公開監督要求
公開監督,應當包括信息公開和及時回應舉報和社會質疑兩個方面,前者是主動式的,而后者是被動式的,但缺一不可,都很重要。
從很多案例看,疫苗本身出現問題的直接責任主體并不是政府,但監管和信息披露的主體卻始終與政府脫離不了聯系。此處所重點探討的疫苗出現問題后,政府應該如何應對的問題。從事前看,同其他一些問題不同,政府不具有主動制造疫苗問題的主觀動機,而主要的就是如何處理危機,尤其是信任危機的問題。唯一的路徑應該信息披露的及時和完整,引入多元主體進行監督上來。當前要做的是兩件事: 一方面政府需要控制“疫苗恐慌癥”的蔓延發展,另一個方面政府還要追究具體的責任人的相關責任,找回有問題的疫苗,給予受害者公道。
【參考文獻】
[1]肖敏,李英英.淺議山東疫苗事件中存在的監管問題及建議[J].中國藥房,2016,27(16):2161-2163.
[2]佚名.國務院關于修改《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的決定[J]. 首都公共衛生,2016,10(3):5-16.
[3]宋華琳. 推進我國疫苗監管制度的法律改革[J]. 中國黨政干部論壇, 2016(5):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