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若青
【摘 要】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新興媒介對傳統媒體造成了不容忽視的影響和沖擊,傳統出版業的轉型勢在必行。然而,在這幾年的探索當中,無論報紙還是雜志,許多只是將內容“搬”上了網,僅僅做到了改變傳播的載體,而沒有從更深層次的傳播內容上進行調整。新的媒介環境需要的是傳播視角的轉換、傳播話語的更新以及市場定位的調整,本文以《三聯生活周刊》為例,利用框架理論,從雜志的封面選題入手,探索雜志的選題內容、報道角度和報道立場,探索期刊出版在融媒體時代的出版轉型之路。
【關鍵詞】《三聯生活周刊》;封面故事;新聞框架理論;選題方向
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更新,信息和知識的傳播方式也在不斷變革。
2013年,我國新聞出版和廣播電影電視的行政管理部門進行了合并重組,它標志著國家媒體管理正在順應媒介融合發展的時代趨勢?!叭诿襟w”目前在國內尚無明確的定義,一般采用“百度百科”中的解釋:“融媒體”是充分利用媒介載體、把廣播、電視、報紙等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媒體,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
在新的媒介環境下,傳統媒體紛紛捆綁互聯網,開發自己的APP,并不斷將重點轉向個人信息接收終端。除了媒介載體的轉換,以專題性和深度報道見長的雜志,在市場定位、報道角度、用戶維護上又做了哪些方面的調整,本文將借助新聞框架里了,運用內容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從《三聯生活周刊》的封面故事選題入手,一窺期刊的轉型之路。
一、框架理論
新聞框架理論源自貝特森,由歐文·戈夫曼引入文化社會學,之后又被引入到大眾傳播的研究。新聞框架一般體現為兩個層次:一是新聞材料的選擇,包括新聞來源和消息來源兩個方面;二是新聞材料的建構,主要指報道對象的圈定、報道內容的表現以及報道數量、版面位置和主題基調等①。框架理論作為一種新聞報道過程中記者所使用的操作手段,并且是一種潛在的、難以被察覺出來的手段,在本文的研究中,我們只能先假定這一理論的正確性和合理性,并通過媒體傳播的內容反向推理出記者的報道框架,并在此框架基礎上分析報道的內容傾向和社會影響力。
二、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區
本文選取了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近一年內,共52期的《三聯生活周刊》的封面故事進行分析。封面故事報道是新聞類周刊的重磅欄目,也是讀者接觸到雜志時的第一感覺,包括《三聯生活周刊》《鳳凰周刊》《新周刊》《看天下》等眾多新聞類周刊在這一欄目上傾注了極大的心血。而在一個相對一定的周期內,從眾多新聞中做出選題,也直接表現了雜志的價值取向與讀者定位。
(二)類目建構
1.選題方向:
不同的雜志期刊有不同的選題方向,它代表著本雜志的價值選擇、市場嗅覺及目標受眾等,既受制于這些因素,也在不斷鞏固它們,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在《三聯生活周刊》的各期選題中,大體可分為新聞類選題、文化類選題、經濟類選題和生活類選題四個大類,其下還分有許多小類。
2.故事報道角度
報道角度也是增加一分雜志異質化特性的關鍵之一。例如同樣對成都這一城市進行報道,《三聯生活周刊》和《鳳凰周刊》的封面故事主題分別為《想象之外的成都》和《從成都出發——一帶一路新引擎》,前者更多的對成都的文化、歷史、產業等多個方面進行解讀,由此可見刊物定位的差異性。
三、框架分析
(一)選題內容分析
在全年52期封面選題中,新聞類選題共12期,約占總量的23%。其中包括國際新聞類、犯罪案件、教育類、流行文化類、經典文化類、科技類、體育類等。經濟類約占總量的15%,生活類選題占總量的7%。
綜上數據統計,新聞類報道是新聞類周刊的“老本行”,也是《三聯生活周刊》的傳統優勢內容,由一個小的角度深入社會肌理,關注新聞事件中人物在時代和社會中的處境、事件的發展脈絡和人物的微妙關系。新聞類的選題不拘泥于一處,而是從個案出發,試圖折射出時代、體制和人性方面的特點,對新聞事件進行多視角的解析和反思。
可以看出,文化類選題仍然占據較重的比重,且分布面比較廣,不但有傳統的,還有現代的,有本土文化,還有舶來文化。對于文化現象的解讀不止于描述,而是深刻剖析文化現象產生背后的資本運營及文化生產邏輯。它一直強調以文化解讀新聞,從各個角度挖掘中國人存在于骨子里的文化密碼,人是文化中的人,社會是由文化中的人組成的,各類新聞事件的發生都離不開人這一主體,也都與文化有著種種微妙的聯系。
而經濟類選題和生活類選題所占比重較低,其中經濟類的選題體現了雜志對其受眾——中產階級的關注,雜志沒有采用嚴肅和宏觀的寫法,而是將報道與受眾利益掛鉤,試圖打開受眾視野,在這一相對專業的領域起到引領受眾的作用。生活類選題,如《好茶之道》《2015年度生活方式》,倡導一種多元化、精致化的消費方式,探討在不斷變化的社會中,人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的轉變,以及不斷被刷新的價值觀和秩序。
(二)報道角度分析
封面故事選題的擬訂是雜志選題的第一次取舍,報道角度則是第二次更為精細的取舍。特別是在新聞時效上無法與微博、微信等相比,只有在報道角度和深度上有所突破,一個新穎獨特的角度會成為媒體的獨家,獲得絕對的競爭力,此外,報道角度的選擇,往往也是雜志風格和追求的體現。
(三)報道立場分析:精英主義的人文關懷
隨著市場經濟的日益成熟,以及新媒體的沖擊,傳媒行業的自主經營體系開始完善。在這期間,許多媒體都陷入了恪守媒體人把關職責和自身生存的兩難境地。如何使這兩者間保持平衡,是每個媒體都需要面對的難題。
《三聯生活周刊》的創作團隊是代表著精英文化的知識分子群體,在這個充斥著大眾文化和娛樂主導的年代,他們既堅守著自己的文化品位,另一方面也與時俱進,贏得了受眾和市場。2005年以來,主編朱偉感受到了愈發發達的互聯網對新聞周刊的沖擊,做了一次改版——增加大容量的封面報道,并增加理財、收藏、旅游、健康、美食等實用內容。從新聞性轉為綜合性的做法,使周刊從2005到2009年,連續5年廣告量增長超過15%、發行量增長超過20%、利潤增長超過20%②。
四、期刊出版的啟示
《三聯生活周刊》作為新時代新聞周刊中的佼佼者,以其獨特的文化視角和深入的解讀來完成每一期的節目,無論是選題的方向、選題內容的展開,還是報道角度和報道立場,都符合自己一以貫之的個人風格,也貼近其目標受眾——城市中產階級。作為一本“倡導一種生活”的文化周刊,《三聯生活周刊》依然維持著鮮明的新聞嗅覺,緊跟時事,抓緊讀者的眼球,再從文化的角度進行解讀,則是不斷強調自己的異質性特征,鞏固既有受眾,并在特長領域不斷深化。
毫無疑問,這樣的雜志是成功的,主編朱偉在互聯網大潮到來之際,敏銳的嗅到了市場的需求,及時主動改革,為自己的發展贏得了先機,在堅守與創新中找到了平衡。融媒體不單單是媒介的轉換,更多的是視角的轉換,話語方式的更新,以及市場定位的調整。事實告訴我們,沒有一勞永逸的發展,《三聯生活周刊》的未來掌握在三聯人自己的手中,只有積極關注社會和目標受眾微妙的變化,結合自身特點和媒介環境不斷探索,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潘曉凌 喬同舟.新聞材料的選擇與建構 連戰“和平之旅”兩岸媒體報道比較研究 [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7,12(4)
[2]中國青年報 2015年11月20日 三聯生活周刊創刊20年 一本雜志和他記錄的時代 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5-11/20/c_1348357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