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璇
摘要:言、象、意是中國美學理論的基本范疇,在中國美學史中有豐富的理論資源,特別是就它們關系的討論,形成了很有價值的美學問題。本文主要從幾個代表性的人物的觀點出發來討論“言象意”系統的形成及其關系。
關鍵詞:言;象;意
言意關系的討論最早在先秦時期,《周易·系辭》中說:“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立象以盡意”的前提是“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只有具體的“象”才能表達“言”所不及之“意”??梢姟跋蟆笔菍Α把浴钡某?,是“言”與“意”的中介與載體,人們能夠通過這一中介表達人們的思想情感。
一、先秦道家的言意觀
言意關系在道家哲學的論述中更加深刻。言能否盡意老莊和禪宗強調拋棄語言老子說:“希言自然。”《老子·二十三章》2自然之道的本性是“希言”,甚至是“不言”。大自然不以語言來顯示,以自然渾樸的全美來顯現。老子反對的“言”不是演說和記載語言的文字符號, 而是語言背后所包含的知識、概念。3又如老子說:“道隱無名。”《老子·四十一章》道拒絕以有形的形名言說自身,否定語言可以彰顯本性,由此看來老子認為語言與本體是相背離的。4還比如“行不言之教”《老子·二章》、“大辯若訥”《老子·四十五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五十六章》、“正言若反”《老子·七十八章》等等,都顯示出老子拋棄語言的無言之美。
莊子繼承并發展了老子的道論,在論述言意問題時指出:“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薄肚f子·知北游》5“道不可言”,是由道本身的特性決定的?!疤斓赜写竺蓝谎浴薄肚f子·知北游》一言而有三,確立了不言之美作為美的本體的地位,確立了天地是不言之美的體現者,確立了以不言為美的判斷標準。莊子并不徹底否定語言本身,對于語言表達莊子提出了“非言非默”,在于打破語言的常規與限制。其最為推崇的是卮言:“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窮年?!薄肚f子·寓言》有形的語言永遠無法窮盡所要表達之意,即言外一定蘊含著不盡之意。所以他提出了“得意而忘言”的觀點?!翱梢匝哉撜撸镏忠?;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莊子·秋水》“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指道),不可言傳也?!薄肚f子·天道》莊子認為語言只能論物之粗,精微之處只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言在此處是乏力的,不僅不能體現“道”,相反會造成對“道”的遮蔽?!败跽咚栽隰~,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薄肚f子·外物》用荃與魚、蹄與兔的關系來比擬言與意的關系,在言、意、象的關系上,他不但主張忘言,也主張忘象(筌、蹄)。他提出“象罔”的命題,有形和無形相結合的形象,才能表現宇宙的真理——“道”。6因為“言”“象”都只不過是中介,中間環節,只有“意”才是根本,是目的,因為“意”就是“道”。
二、魏晉“言象意”系統的形成
人是語言的存在物,沒有語言,也就沒有人的活動本身。語言無法表達人對世界的復雜微妙的心理體驗,無法表現世界的豐富性,語言是有局限性的,所以有“言不盡意”這一說法。象是作為彌補語言局限性的一個替代而逐漸發展的,在“立象以盡意”的思想和取象思維的影響下,三國魏人王弼對莊子“得意而忘言”的論斷進一步發揮,提出了“得意而忘象”的命題,確立了“象”的特殊媒介地位,從而明確構建起一個“言象意”系統。他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說:“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出于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于意,象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故立象以盡意,而象可忘也。重畫以盡情,而畫可忘也?!?/p>
當然魏晉時期也有其它的觀點,如在《言盡意論》提出“言盡意”觀點的歐陽建,他發現語言具有充分表達思想的功能,可惜當時人們的興趣正指向玄遠的宇宙最高本體,“言盡意派”的觀點不為人所重視。而大多數玄學家都主張“言不盡意”。嵇康在《聲無哀樂論》中認為語言文字不過是一種符號,不能完全表達思想和情感,“心不系于所言,言或不足以證心?!薄靶闹诼暎鳛槎??!避黥硬坏磳Α把员M意”論,而且對“立象以盡意”之說也持保留態度。南北朝時期的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篇中在論及言意問題時認為“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同時指出“思表纖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筆固知止。至精而后闡其妙,至變而后通其數”,比較全面地說明了言意關系。
三、結語
自魏晉時代起,“意象”一詞就已進入審美思想的本體性范疇,“意”借助“象”得以顯現,“以象明意”“意象具足”成為藝術創作的理論核心。意作為“言象意”系統的核心,本義是指發自內心的聲音,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提出“意,志也。從心察言而知意也?!辈煌膶W說對“意”必然有不同的理解和認識。儒家關注的是人與社會的關系,意代表一種入世的志向,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態度。道家注重人與自然的關系,意代表一種出世的“道”,即宇宙萬物的最高本體。佛家專注于人與自我的關系,意代表一種內在情感,強調個體的主觀情思和感悟的重要。中唐時期,隨著禪宗思想的盛行,“象”的作用被削弱,“情”的地位逐漸增強,審美思想逐步實現了由“意象”到“意境”的蛻變,主觀情思被置于藝術創作的核心地位,“境”上升為美學中的重要概念,成為重要的品鑒概念。
參考文獻:
[1]任犀然主編.《彩色圖解周易》[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5
[2]朱良志.《中國美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王振復主編.《中國美學范疇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4]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5]湯漳平,王朝華譯注.《老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4
[6]方勇譯注.《莊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5
注釋:
1.任犀然主編.《彩色圖解周易》[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5:419
2.湯漳平,王朝華譯注.《老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4
3.朱良志.《中國美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82
4.王振復主編.《中國美學范疇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188
5.方勇譯注.《莊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5
6.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31
7.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