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宗剛
摘要: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當前教育面臨的新課題、新任務。維護小學生心理健康是全面素質教育的要求,由此而得到重視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成為素質教育新的生長點。尤其移民區地區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滯后發展,將對移民區小學生的智力開發和完善人格帶來不利。小學生不良的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現為學習、情緒、人際交往、行為、個性等方面。長期以來,移民區家長不夠重視與每個學生發展息息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
關鍵詞:移民區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問題;教育對策
健康不僅是指一個人沒有疾病,而且是指一個人有良好的身體和精神以及社會的適應狀態。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性質和目的所決定,而且是小學生心理變化發展的特殊性所提出的客觀要求。然而,移民區的學生家長更多的熱點集中在孩子的飲食,身體,學業成績以及升學就業等問題上,忽略了與每個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面對移民區小學生各種問題的增多,移民區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移民區小學生心理健康存在問題
小學生正是處在由兒童期向少年期過渡的一個階段,他們正處在半成熟、半幼稚、半懂事半不懂事的時期,因此他們具有半兒童半成人的特點。這個時期是兒童心理發展大變化的轉折期,在整個心理發展上占有特殊的重要位置。小學生心理存在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一)學習帶來的心理壓力大,對挫折承受力差。
學習競爭激烈,每一次考試,學生心情十分緊張,總擔心考試會失敗,受到老師、父母的責備,同學的冷眼,于是表現為焦慮、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對老師和同學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經衰弱等癥狀。
(二)人際關系不協調。
小學生處于青春期,自身的生理,心理的發育較快,但還不成熟,容易出現人際關系不協調現象。
1.與教師的關系問題:教師與學生缺乏交流與溝通,對學生的不理解、不信任、不夠耐心,處理問題不公正,諷刺、挖苦學生等不尊重學生的做法和態度,給學生造成心理傷害,使師生關系緊張,甚至使學生產生對抗心理。
2.同學間的關系問題:由于同學關系不融洽,甚至關系緊張,有的同學就流露出孤獨感,想恢復與同學的關系,卻又不知該如何去做。
3.與父母的關系問題:父母與子女之間不能進行正常的溝通,造成孩子孤僻,與父母有敵對情緒。尤其是有的學生,父母關系不和,對小學生的心理傷害很大,他們有被拋棄感和憤怒感;并有可能變得抑郁,敵視,富于破壞性,會認為是父母給自己帶來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
二、老師對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夠重視
心理健康知識在廣大教師中普及率低,面對小學生的心理問題,不少教師束手無策。有的人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對學生進行“青春期教育”;也有的人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如此等等。這些事情都只是個別教師的事,與其他教師無關。殊不知,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全員參與,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都應當自覺成為學生的心理保健醫生。有一些教育工作者當遇到學生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時,都習慣于用思想意識,道德觀念或是自己的準則去做出是非、對錯的簡單判斷,采用不當的方法,體罰、心罰學生,損傷學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學生產生孤獨、自卑的心理。有些后進生,被教師所嫌棄,失去上進心而自暴自棄。另外,有些教師本身就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諸如脾氣暴躁,情緒反復無常,缺乏寬容忍讓意識等等,這種不良的個體心理品質,對學生這個群體的心理健康有著不可低估的負面影響。
三、移民區學生的家長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盲點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家長的言傳身教,使孩子耳濡目染,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家長良好端正的品行將使孩子終生受益,反之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由于移民區的家長,大多文化水平都不高,有的家長忙于打工掙錢,放松了對孩子的教育,導致孩子放任自流;有的家長品行不端,行為放縱,對孩子起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影響孩子的心靈情感必然不健康。
四、根據移民區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施對策
根據心理發展的規律和要求,依據當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加強移民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加強移民區中小學教師自身心理素質的修養,調查結果表明,了解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的教師還不到3%。古人云:“師者為人之表率也”。教師要真正為人師表,成為學生模仿的偶像,就必須正視社會現實,興趣廣泛,互助互愛,積極樂觀。因此,要大力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師資的培養和隊伍建設,做到以下幾點: (1)學習學生心理發展方面的理論知識,熟悉研究中學生心理的方法,對移民區中小學生心理發展規律有清楚的認識;(2)學習心理咨詢理論結合教育實踐,對移民區中小學生容易出現的心理和行為問題有較全面的了解,并具備一定的心理咨詢和小學生教育實踐經驗。 (3)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個性品質,能勝任這項工作。
(二)加強家庭教育,家長注意引導孩子身心全面發展。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離不開家庭的教育,每一個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樣有著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觀念,教養方式,家庭的教育環境都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轉變只重智育,忽視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觀念。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別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會健康。 重視對學生精神生活的引導,注意鍛煉孩子的吃苦耐勞,戰勝挫折的意志和堅強的品德,有意識地創設一些困難,障礙,曲折,讓孩子去經歷,增強其自信,磨練其意志,培養其獨立的人格。特別是培養和發展孩子的興趣和愛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從中培養孩子觀察,記憶,分析,創造,審美的能力。同時家長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進行思想交流多給以鼓勵,這樣孩子在被愛,被尊重的環境中成長,他也必然知道怎樣去愛他人,尊重他人,幫助他人。
總的來說,提高移民區中小學學生的心理素質是學生全面發展的標準之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的需要,應引起高度重視。遵循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規律,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使每個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培養,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作為教育工作者,不能單純地對學生進行政治引導、思想教育、品德培養和知識傳授,還應關注處在青春期的學生其心理發展和心理狀態的變化,并予以主動積極的輔導,幫助學生健康地度過青春期,這樣教育才能真正深入到每一個學生復雜多變、奇妙無窮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