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玉峰
摘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趣,讓高中語文閱讀課堂充滿陽光,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談一下自己的認識。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課堂;陽光
一、點在動情處,讓學生滿懷激情走向課文
以誦讀吸引學生。開講起著從舊知識到新知識的誘導作用,起著誘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乃至激情的作用。正如于漪老師所說,在課堂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要抓住導入課文的環節,一開始就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上課伊始,背誦一段名言警句、一兩首古代詩詞,活躍一下氣氛,如同注入興奮劑,學生精神為之一振,便能輕輕松松進入課文。如教學蘇軾的《石鐘山記》時,背誦《念奴嬌.赤壁懷古》,學生既領略了赤壁的壯麗風光,又了解了作者豪放飄逸的創作風格。
以懸念吸引學生。開講結合課文內容,設下懸念,撥動學生心弦,以激起學生探索新知識的心理,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如教學郁達夫的《故都的秋》,設計下面問題,讓學生產生困惑:牽?;ㄊ乔锾斓氖拐?,在各種色彩的牽?;ㄖ?,為什么作者認為藍色和白色為最佳,淡紅者最下呢?這與一般情理相符嗎?
以故事吸引學生。幽默風趣的話語固然引人發笑,而充滿生活事理的名人逸事不但引人沉思,更會激起人們的聯想。如教學《守財奴》,可以講講中國的吝嗇鬼嚴監生的故事。嚴監生臨終前豎起兩指,眾人不解其意,趙氏挑掉一莖燈芯,他才咽氣。學生聽后覺得好笑:“不可思議,世上哪有這樣吝嗇的人?”教師可借機帶領學生進入文本:“有,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見一見法國的吝嗇鬼老葛朗臺吧,看看他臨死前做了些什么。”
以諧趣吸引學生。熱情洋溢的話語會使人激動,產生一種亢奮,全身心有一種暢通的感覺。結合課文內容,編一段串詞,將作者的文章篇名連綴,可以讓學生涌起思維的波濤,愉快地走進課文。
二、撥到關鍵點,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文
在問題發現中泛起漣漪。教學中,我們發現被動接受總是枯燥乏味的,而主動“發現”則往往其樂無窮,因此,教師要激發學生體驗“發現”的內驅力。要想讓學生在閱讀中有所發現,教師就要積極引導、鼓勵質疑。如講讀課文時,圍繞教學重點設計一兩個大問題,再令其提出相關的小問題。有了教師的引導,學生質疑的興趣就會更濃。在研讀課文時,他們不僅能在有疑處質疑,而且還能在無疑處質疑;不僅能在討論中解疑,而且還能在解疑中生疑。
在問題思考中激起浪花。學生的求知欲,往往總是從疑難處發端的,他們發現了問題,就點燃了智慧的火花。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要為他們指明思維方向,讓他們充分思考。當學生率先說出一個想法后,不論正確與否,都要問一個為什么,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理由,并引導其他學生借此進行聯想或說出新的設想,鼓勵他們大膽猜測,發表不同觀點和見解。
在問題爭論中涌起波瀾。對學生在閱讀中發現的問題組織討論,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可以鍛煉學生的聽說能力。高中生的性格已趨于穩定,“成人感”特別強,課外閱讀面拓寬,開始關注人生、事業和社會問題,并希望參與討論,能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以期一鳴驚人。既然是討論,就會出現爭論,有時的爭論,開始雖是面紅耳赤,難分高下,但經過反復切磋,學生自己能平定風波,殊途同歸,得出一致的結論。但有時雙方為了一個問題據理力爭,勢均力敵,誰也說服不了誰。如分析《裝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別里科夫的形象,有的說他膽小、善良;有的說他保守、迂腐;有的則說他是沙俄的幫兇。爭論中,引導他們說出理由、找出依據,允許他們存在理解上的差異是很重要的。
在問題歸結中產生想象。以往我們為求教學的“高效”,總是“直奔真理”,把現成的結論一股腦兒地塞給學生,致使學生失去了生活基礎,忽略了探索嘗試,結果是教師講得清清楚楚,學生聽得迷迷糊糊。根據想象的特點,對課文歸納小結時應適當留有思考空間,引導學生進行大膽合理的想象。
三、找準突破口,讓學生明辨事理走出課文
在課堂延伸中關心社會。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庇捎谟械慕滩膬热蓦x現代生活較遠,學生理解容易出現偏差。結合教學,聯系生活經歷,或見證歷史,或現身說法,會縮短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從而使學生在閱讀中接觸社會,在思考中了解社會,在實踐中融入社會。教材中所選課文既有其文學價值,也有其現實意義,閱讀時上掛下聯,不僅能激發學生興趣,還能為學生開辟學語文、用語文的廣闊天地,讓他們漸漸地了解社會。講阿Q的精神勝利法,可以分析今天國人的心態;講《裝在套子里的人》,可以讓學生尋找現實生活中的別里科夫;講《像山那樣思考》,可以讓學生思考環境破壞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危害。
在教材挖掘中關懷人生。閱讀的意義不只在語文課,更重要的是在生活、在思想、在人格、在修養。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高中階段正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學生確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對其一生將有重大幫助。語文課堂的生命像詩一樣,需要教師如作詩那樣付出心血去推敲錘煉?;蛞詢灻赖恼Z言,或以應變的智慧,或以豐富的情感,與學生一道觸摸文章跳動的情感脈搏,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受到審美教育,受到人文情懷的熏陶,從而實現師生情、作者情的和諧共振,在美與智的融合中讓學生聽出德、說出道、悟出理,形成健康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如學習《我與地壇》,可以讓學生從作家史鐵生的苦難人生中錘煉自己的意志;學習《伶官傳序》,可以讓學生從莊宗得天下失天下的深刻教訓中明白把握自己很重要的道理;學習《論厄運》,可以讓學生在嚴酷的現實生活中激起戰勝挫折的勇氣。
在合作訓練中關注發展。語文內涵豐富、外延極廣,要想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就要改進訓練方法,注重訓練效果,合作學習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在合作學習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積極參與,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新知識新思想的構建者和創造者,是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貢獻者和分享者,能充分體驗學習的愉悅,從而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