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業
摘要:新的課程改革對高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要在有限時間內提高課堂效率,讓歷史課堂真正活躍起來,既要讓學生在課堂內學到應學的知識,又要讓學生喜歡學習,愿意學習。在這一形勢下,如何在高中歷史課堂上提高效率,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就成為了廣大歷史教師普遍關注的重要課題。下面,筆者將結合多年的歷史教學經驗和學生的實際特點,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改革談幾點看法。
關鍵詞:高中歷史; 課堂教學;改革
一、教師必須能夠熟練駕馭教材
一堂課能否上好,能否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師備課十分關鍵,歷史課堂上更是如此。它要求歷史教師必須要背熟教材,并能夠在宏觀上把握教材。因為歷史課程內容的講授,必須要在整個歷史進程中去講解,所以教師要能夠通篇把握教材,通讀整個歷史內容。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上游刃有余,幫助學生在宏觀上把握階段歷史,使學生的學習輕松自如。
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在微觀上去拓寬歷史教材。高中歷史教材的內容主要是一些歷史知識的要點,是最重要的精確點,在保障重要內容不遺漏的情況下,內容難免有些單調,學生學起來時常感到枯燥。這時,教師要在歷史課堂上對一些重中之重的問題進行適當的充實和豐富,使學生學起來更容易接受。當然,適當拓寬爺是可以的,教師可以對一些內容進行背景的介紹,重點的深化等,幫助學生加深印象,培養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愛好。但是,有的內容是不能隨便拓寬的。一方面,容易喧賓奪主,脫離歷史教學的目標和方向;另一方面,一些理論性的知識,如果拓寬反而會增加學生的負擔,影響學生的積極性。
除以上兩點之外,教師還要深化歷史標題之間的聯系。高中歷史往往涉及多個問題,教師在授課的時候必須抓住本課的重點和難點,讓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同時還要注意把握歷史課本上各個標題之間的聯系。有的歷史教師在上課時,講解重點和難點層次分明,有條有據,整個課堂把握得當,學生聽起來感覺清晰可見;有的教師卻不注意把握層次,分不清主次,不僅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也累。這就要求歷史教師要懂得通盤考慮,注意歷史標題之間的聯系,盡量使學生學起來有系統性和層次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歷史課堂結構必須要嚴謹
任何一門課程教學都要有章有序,不能是一盤散沙,歷史課堂教學同樣如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認識到歷史課堂結構的重要性,把握好以下三種關系。
(一)課堂氣氛“嚴”與“活”的關系
良好的課堂氣氛是學好歷史的關鍵,在輕松、活潑的氣氛中學習和在嚴肅、緊張的氣氛中學習,其效果是不同的。歷史教師要有駕馭課堂氣氛的能力,既能夠讓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學習,又必須有張有弛,拿捏自如,做到有“嚴”有“活”。具體來講,歷史課堂的“活”指的是教師在課堂上要和學生建立一種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把學生當成自己的朋友,在討論歷史問題的時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歷史教學活動中,使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學到更多的知識。“嚴”指的是歷史課堂上要有嚴格的紀律,在教師講解問題時,學生要認真聽講;在參與小組討論時,學生不能無拘無束,信口開河,要有組織、有秩序地回答問題。
(二)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關系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育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尤其要注重學生能力、素質的提升。在這一理念下,歷史教學不但要注重教給學生歷史知識,讓學生懂得歷史,更重要的是通過歷史教學讓學生學會運用學過的知識去分析、判斷、比較、歸納一些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必須注重課堂教學設計,通過創設情境等多種教學方法來引導和啟發學生的歷史思維,培養學生獨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鍛煉思維能力。
(三)準確把握“疑”與“釋”的關系
學習過程就是不斷突破疑問的過程,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即要注重“設疑”,更要注重“釋疑”。這是教師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師可以創設一些問題情境,以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時刻處于一種探究問題的渴望中。例如,在講解“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時,教師可先不說出問題的答案,而是通過材料設置一些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在通讀材料后去思考,教師只需給予適當點撥即可。當然,在設置問題時,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學生的思維發展能力設置適當的問題情境,保證學生能夠在討論和充分的探究以后找出問題的答案,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這種有針對性和目的性的教學手段必定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以優美的課堂語言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任何課程的教學,對教師語言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正如蘇聯教育家馬卡連珂所說:“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可見,教學語言的成功與否對于課堂效果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歷史教師要注意鍛煉語言表達能力,讓歷史課堂的語言充滿趣味性,這樣學生就會對歷史課堂充滿期待,喜歡上歷史課。而要想做到這一點,歷史教師必須加強專業知識的積累,提高知識儲備量,并和學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如此便可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四、畫龍點睛的小結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記憶力和好奇心
課堂上最后的總結,會對教學效果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一方面可以對本節課的內容做一個總結,另學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另一方面可以留下懸念,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所以,在小結中,教師要設計新的情境,以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探究欲望,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總之,教學活動是一種創造性的過程,需要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開發學生的智力,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同時,教師還要不斷創新,不斷學習,積極探索歷史教學新方法,以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達到改善歷史課堂教學發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