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燦
摘要:數學教育的目的應是培養有思想、有創新能力的人,初中數學作業的布置要培養學生多種能力,作業的布置要個性化。
關鍵詞:作業;個性化
初中數學學科是一門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廣泛的應用性的特點。所以,只在課堂上學習了數學知識是完全不夠的,除此之外,還需要做作業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做作業是初中生鞏固新知識、掌握學習方法、訓練思維能力的重要學習環節。可以有效的內化當天所學的知識,對學生所學的知識點進行有效的反饋,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當然,學生做完的作業教師還要批改、評價。那么,教師應該如何布置和評價初中數學作業呢?
《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初中數學作業要以每節課的教學目標來設定,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遵循這樣的原則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多種方法來解決問題,讓學生敢于嘗試、敢于想象,并把這些能力用于生活實踐中解決實際問題。基于上述原則我們把作業分為四種類型,分別是“想”的類型,“能”的類型,“敢”的類型,“用”的類型:
一、培養學生“想”的能力作業類型
《新課標》指出,要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創造性思維能力。所以教師在安排作業時就不能照本宣科,留一些“死”知識,而是要提煉一些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內容喚醒學生的想象力。比如:《截一個幾何體》一節,課堂上老師給截了正方體,最多截出六邊形。那么,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課下截一個八面體、九面體、十面體......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能力最終得出規律和結論,圖形是幾個面,最多就能截出幾邊形。再如:《有理數比較大小》一課,老師可以指導學生比較-1與5的大小,但是兩個負數比較大小,如-3與-5的大小,教師可以先指導學生利用數軸的特點,數字有左邊至右邊依次變大,這樣一來,學生不但課堂上的內容能記住而且還發揮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
二、培養學生“能”的能力作業類型
現在很多學生能考高分,能攻克難題,但是動手能力很差。現在我們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多種能力、利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高素質人才,而不是考試機器。多動手實踐能促進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的發展,更能鞏固所學知識、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在學習中找到快樂。如:《勾股定理》一節,引導學生制作數學模型,制作一個直角三角形,以直角三角形三邊為邊制作三個等高的正方形容器,容器里裝滿水,觀察三個容器中水的量有什么等量關系,探索表明以斜邊為邊的正方形容器里水的量等于另外兩個容器中水的量,從而得到。這樣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得來的結論要比老師“填鴨式”的教授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記憶的更加深刻。真正做到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做”與“學”融會貫通。
三、培養學生“敢”的能力作業類型
初中生正處于青少年思維發展的最重要的階段,教師不要把學生的思維禁錮住,要培養學生敢于想象、敢于嘗試的能力。學生放下一切思想包袱,敢于做課本上的一些實驗性的內容,不但鞏固了教學內容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學生在學習了《成比例線段定理》后,敢于自己選擇實驗器材去測量電線桿、國旗桿、樓房等建筑物得高度,并且把測量的手段、方法等記錄下來。這樣就鼓舞了學生敢于嘗試的膽量,敢于放下書本,走到生活中,找到學習的樂趣。
四、培樣學生“用”的能力作業類型
我們培養學生的終極目標就是讓學生學到的知識能真正運用到生活中,而不是使課本和生活分離。所以教師在布置數學作業時應該把所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組織學生開展小組活動,利用數學知識探究生活的實際問題。如:《打折銷售問題》一節學完以后,幾個學生一起去商場,看看哪種優惠活動更便宜,幾個學生運算完以后比較,這樣學生就能感受到學習數學在生活中能運用得到,自然就有了學習的興趣。再如:《二次函數》一節,學生可以利用二次函數拋物線原理投擲鉛球,他們會發現,鉛球投擲的越高落點就越遠。更好的使學生靈活、綜合地運用已有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五、多種個性化作業設計
在實際設計的過程中需要結合現階段初中學生的興趣和此階段初中學生的需求,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興趣的完善下,更好地學習課本上的知識,培養數學學習的能力。這樣的作業設計才符合學生的發展需求和興趣愛好,以此實現設計的最初目標。例如,可以設計一些難度較高的作業,讓學生找幾個人一起解決問題,促使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
六、注重學生的主動權限
作業的數量可以選擇是個性化作業設計的開始。若是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作業的數量,他們就會明確自身是學習的主人,自主學習的意識就會增強。因此,教師在實際設計的過程中需要以學生為中心,以此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性。教師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權限去選擇作業的數量,讓學生依據自身具備的知識量、應用水平以及文化特點自主進行選擇。當然,在此過程中,學生還是需要參考教師的意見。設計作業時,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需要在此基礎上選擇作業的數量、內容,力爭使每一學生都能通過做作業獲得應有的發展。比如,對于中下等學生來說,主要設計基礎題目,讓他們通過閱讀課本就能基本完成;對于學習水平較高的學生,可以以創新型問題為主。筆者是這樣做的:在設計作業的時候,將其分為三類: A類為基本題,緊扣當天所學的內容,主要目的是用來鞏固新知;B類是基礎題,這是針對一部分基礎薄弱的學生布置的,淺顯易懂,有利于他們體驗成功,增強學習的自信心;C類是發展題,這種題目有一定的難度,主要是針對基礎好的學生設計的,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這樣,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作業類型,也可以各種類型自由搭配,從而激發學習的興趣,促使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
數學作業的布置是進行數學教學活動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所以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真正做到“敢”、“想”、“能”、“用”。作為初中數學教師,應大力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在自主選擇、實踐運用中張開智慧的翅膀,使數學作業成為他們放飛潛能的天空,從而賦予數學作業生命的色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