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玲
摘要:要為幼兒創造一種民主、自由、無拘無束的環境,培養幼兒敢想、敢說、敢干的精神和堅持主見、喜歡爭論等獨特的個性。健全的人格素質是創新能力形成的保證。
關鍵詞:幼兒;素質;教育
實施素質教育的目的是使幼兒成為能力全面、人格完善、個性鮮明的全面發展的人。要求幼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交往、把握方法、增強本領。
為此,我們幼兒園在探討幼兒教育中如何實施素質教育方面作了一些嘗試。
一、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確立幼兒學習的主體地位
為讓幼兒得到全面素質的培養與提高,教師必須變“注入”教育為“啟發”教育,采用各種教育方法,激發幼兒的學習愛好,引導幼兒動腦、動手、動口,讓幼兒通過自己的努力探索發展能力,使幼兒主動、活潑、愉快地去學習和活動。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標在于培養有能力創新的人,而不是重復前人所做的事情。”幼兒園必須確立培養創造性人才的素質教育目標,從傳授、繼承已有知識為中心的傳統教育,轉變為著重培養幼兒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教育;從過去主要強調全面發展,轉向不僅強調全面發展,而且特別注意個性發展的教育。要轉變教育觀念,幼兒教師必須深入到孩子們中間去觀察、了解幼兒,研究幼兒的特點,分析其心理及行為表現。幼兒好奇心強,想象大膽、豐富,具有強烈的表現欲望,但由于幼兒的年齡和心理尚未成熟及缺乏生活經驗,在日常生活中,幼兒的種種創造性表現常常與錯誤、缺陷、頑皮、任性等相聯系,這使得一些教師往往產生錯覺,并會在言語上、行動上不自覺地壓抑,甚至扼殺幼兒的創新思維萌芽。記得在一次美術活動中,一位幼兒按照教師的示范畫,畫了一個人的臉譜后,就把整個臉涂上了綠色,教師馬上責問:“你見過誰的臉是綠色的?沒看見老師涂的是紅色的嗎?”幼兒驚慌地說:“我媽媽一生氣,臉就發青。”但再看看教師嚴肅的臉,幼兒茫然地點點頭,表面看來這是教師要求幼兒學習范畫,遵循常規,殊不知卻扼殺了幼兒的創新思維。誠然,幼兒的創新求異難免伴隨著幼稚或錯誤,但幼兒不斷“犯錯”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改正錯誤,完善方法的過程。假如教師輕易地包辦代替,粗暴否定,不但剝奪了幼兒探索的樂趣和嘗試失敗、內疚、挫折的情感體驗,而且使他們變得謹小慎微,懶于動手,疏于嘗試,以致性格閉鎖,泯滅童真。教師一定要轉變教育觀念,確立幼兒學習的主體地位,創設輕松、和諧的氣氛,并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和不同發展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而不是追求整齊劃一。
二、要注意保護和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善待幼兒的質疑
幼兒最喜歡想象,一會兒想象自己是警察,一會兒想象自己是司機,是超人,等等。教師把一滴墨水滴到紙上,成人的回答不外乎就是一滴墨水,而孩子們的回答則五花八門:月餅、煤塊、太陽、雞蛋、臭蟲、小皮球、眼球等,十幾個孩子的答案沒有重復的。新穎、獨創、奇特是創造性想象的本質特征,可以這么說沒有胡思亂想,就沒有創造性的成就出現。在幼兒的頭腦中,原本是沒有任何框框的,他們在自然的游戲中充滿了想象、充滿了創造。可惜的是,雖然幼兒在成長,知識在豐富,但思維的創造性卻往往會逐漸喪失,逐漸被刻板劃一的方式所替代。愛因斯坦曾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孩子們因無知而上學,所以孩子們回答問題不正確或所提問題淺薄荒謬,應該說是正常現象。如果回答都是正確的,所提問題都是高質量的,倒是不正常的了,可是我們卻把這種正常視為不正常,而要把不正常變成正常現象,孩子們回答問題正確時,就會受到老師的肯定和表揚,而回答錯誤或提出荒謬的問題時,則免不了要受到批評和嘲笑。孩子們回答問題和提問問題的積極性也逐漸降低,所以在校園里看到的情形是,幼兒園、小學低年級舉手是小手如林,小學高年級則逐漸稀疏,再往高年級就沒有學生舉手的了,他們已經沒有回答問題和提問問題的欲望了,有誰愿意不斷被批評、被嘲笑呢?不回答、不提問不會有任何麻煩,而回答得不好卻有不愉快的結果。其次,教師的所有問題都是有標準答案的,提問僅僅是一個手段,漸漸地人們學會了消極聽課,等待教師自問自答。隨著這種態度的發展,問題意識也在日漸淡化。
想象能力、創造能力是不能傳授的,這是一種個性素質。幼兒教師要給幼兒營造一個和諧、寬松的學習環境,激發幼兒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幼兒創造思維、想象能力的發展。要保護幼兒與生俱來的好奇本能,為其好奇心和創新意識營造寬松的發展環境和條件,這是發展幼兒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必要基礎。
三、注意發展幼兒創造力的良好心理素質
良好心理素質既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又是創新能力形成不可缺少的因素。要為幼兒創造一種民主、自由、無拘無束的環境,培養幼兒敢想、敢說、敢干的精神和堅持主見、喜歡爭論等獨特的個性。健全的人格素質是創新能力形成的保證。可以說創造是各種智力、非智力心理因素綜合發生作用的結果,只不過創造力起主導作用罷了。如創造的興趣、毅力、好奇、好問、好探索的精神,良好的記憶力、觀察力、思維力、想象力及動手操作能力等都是創造力形成不可缺少的重要心理素質。在實踐中培養幼兒的創造力,讓創造性活動富于實踐。比如孩子們喜歡玩的積木、沙子、水具、插塑、圖片等,可以發展幼兒的空間想象能力、結構組合能力、觀察力,還可以通過繪畫、表演、手工制作、觀察自然等手段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從日常生活、工作、勞動、游戲和學習等實踐活動中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激發幼兒積極思維和不斷探索,鼓勵他們大膽設想,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曾有這樣一個事例:一個孩子覺得下雨打傘容易把下面的衣服打濕,而穿雨衣又容易把水淋到鞋子里面,于是,他想出上面用雨衣,下面用傘的組合法解決了這個問題。又如,我們給孩子講《烏鴉喝水》的故事,可以啟迪孩子:當自身的器官不能用來直接達到目的時,如何去憑借智慧達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