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兵海
摘要:玉米全程機械化集成技術示范推廣后,能夠加快推動農業綠色發展,逐步實現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的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該技術包括播前整地、播種、灌溉、中耕、植保、收獲等環節,其中作業操作環節主要是玉米機播、機收兩大環節。為保證該集成技術示范推廣,應該采取的措施。預期效益。
關鍵詞:全程機械化;播種;追肥;防控;收獲
盧龍縣是傳統農業縣,主要種植作物有玉米、甘薯、花生、小米等,占農業總量的80%,其中玉米的種植面積每年均達15萬畝以上,占糧食種植面積的60%。由于傳統的種植收獲模式,過量的施用化肥、農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玉米穩產、增產,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制約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玉米全程機械化作業和常規播種、施肥、收獲相比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大大節約了勞力和生產成本。為了加快我縣農業現代化的步伐,必須充分利用中央“惠農”政策的優勢,緊緊圍繞“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致富”這一目標,堅持“以農機合作社組織帶動規模經營,以農機化推進農業現代化化”的發展思路,引導和帶動農民自覺采用先進的農業機械化生產技術,提升農業機械化在現代化建設中對農業生產的支撐保障能力,以便更好的服務“三農”。因此玉米實施全程農業機械化勢在必行。玉米全程機械化集成技術示范推廣后,能夠加快推動農業綠色發展,逐步實現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的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一、玉米全程機械化集成技術。該技術包括播前整地、播種、灌溉、中耕、植保、收獲等環節 。其中播前整地、灌溉、中耕、植保均可采用通用機械作業,玉米機械化作業操作環節主要是玉米機播、機收兩大環節。
(一)選地、整地
應選擇土質肥沃、具有良好通透性和保水保肥性能好的地塊。保護性耕作技術要點在地表平坦的地方實施免耕播種,也可以利用旋耕機實施淺旋。適用深松技術的地方采用深松技術,深度為25-28厘米。
(二)播種
1.選種。應盡量選擇耐密植品種,并在播種前進行種子精選,去除破損率,病粒、雜粒等,提高種子質量。
2.機械精量播種技術。采用玉米精少量播種機械,建議使用集開溝、播種、施肥、噴灑除草劑、覆土、填等多道工序于一次完成的播種機。播深由土地墑情及氣候條件決定,一般為3—5厘米。玉米行距根據收獲要求,一般為55—77厘米。壟上行距為35—40厘米,株距為25—30厘米,播種量為2—2.5斤/畝。
(三)無人機遙控技術在田間管理中的應用
定期利用遙控無人機在項目區巡邏拍照,以便掌握第一手材料,并進行綜合分析和信息反饋。
(四)機械化中耕深松追肥
利用中耕深松追肥機械或寬窄行作用機械在寬行進行中耕深松和追肥作業,一次性完成深松和施肥。施肥量:應用優化配方施肥技術,堅持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以保持或增加土壤肥力及土壤生物活性,提高土壤供肥能力為原則。
(五)玉米病蟲害機械化防控技術
采用機動噴霧機,在玉米播種后芽前噴施乙草胺防治草害,對苗期(五葉期左右)噴施久效磷等內吸劑防治蚜蟲,控制病毒的危害,在玉米生長后期噴施三唑酮、樂施本等農藥,防治玉米大小斑病和玉米螟等病蟲害。
(六)收獲技術
采用玉米聯合收割機進行機械玉米,一次完成收割、秸稈粉碎、摘穗、扒皮、收儲等作業。(籽粒含水量為28%以下一次摘穗、剝皮、脫粒,同時進行莖稈處理,切斷青儲或粉碎還田等項作業)
二、為保證玉米全程機械化集成技術示范推廣,應該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一)加強領導
為確保該集成技術推廣工作落到實處,必須成立專門的領導小組,負責統一部署,組織協調,達到玉米全程機械化技術按要求順利實施。
(二)提供技術服務
依托農機管理站,由農機技術推廣站,農業技術站等單位進行協助,抽調主要業務骨干和各鄉鎮農業專職技術人員,組成技術服務小組,深入到鄉村,深入到示范基地作業現場,做好玉米免耕播種機械與收獲機械的調整、維修和作業指導。由廠家技術人員作為后盾,提供技術支撐和保證。
(三)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老百姓對農業機械化的認識
農業機械化,是指采用先進適用農業機械裝備農業、改善農業生產經營條件,不斷提高農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過程。它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提高生產效率、減輕勞動強度,降低農業生產作業成本的重要途徑,也是拓展就業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的新途徑。通過電視、網絡、報紙、村務公示欄等宣傳渠道,面向全社會,充分宣傳玉米全程機械化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從而激發老百姓利用新農機技術、新農機具從事農業生產的熱情。
(四)搞好農機教育培訓,提高整體應用水平
通過集中培訓、現場指導進行科技培訓,發放學習材料和各種技術說明書,使操作人員掌握過硬的技術,真正成為熟練工。并鼓勵機手們參加市監理所組織的考試,合格后統一發證,方能上崗作業。
(五)讓老百姓看到實惠
依據河北省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和土地深松補助措施,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購買使用玉米生產機具的積極性,推動玉米生產機械化的快速發展,更好地服務于“三農”,推動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
(六)農機與農藝相結合
針對玉米種植習慣和比較成熟的主導品種,積極引進示范,盡快選擇一批適合當地玉米機收的主導機型,對一些基本定型,性能可靠的適合當地的機型,大膽引進,鼓勵農民購買。在機具配備上,要本著自走式與背負式,大中小多種機型并舉的原則。
(七)改善農機作業條件
針對個別鄉鎮道路建設滯后,溝渠布局不合理等現狀,有計劃,分步驟進行重點建設和完善,保證最大限度地適合機械化作業,提高農機作業的安全高效。
三、預期效益
(一)經濟效益
通過玉米全程機械化集成技術示范推廣,按“節本增效”方式計算,可使糧食產量提高10%,生產成本降低40%以上。通過增加糧食產量和降低作業成本,可使農民平均每畝節支增收400元左右,由此可見經濟效益明顯突出。
(二)社會效益
通過玉米示范區推廣,必將促進盧龍縣玉米機械化作業的快速發展。將有利于加快土地流轉,改變傳統的生產作業習慣,,便于農業機械化示范、推廣,擴大再生產規模。農業生產集約化程度的提高,將大大地節約勞動力,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更好地保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旺盛活力。
(三)生態效益
通過該集成技術的推廣實施,將提高土壤肥力,提高節水蓄水能力,抑制水分蒸發。土壤蓄水能力提高15%左右,提高降水利用率15%—20%,平均減少徑流與增發60%以上,提高土壤有機質0.06%,減少風蝕70%—80%。同時,杜絕秸稈焚燒,減少了火災隱患,必將改善農業生態和農民生活環境,符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