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曉 飛
(山西轉型綜合改革示范區,山西 太原 030001)
公共建筑是根據用途對建筑行業進行劃分的,主要是指用于公用性或者是公益性的建筑,該類建筑一般包括政府辦公樓、醫院、學校、旅游建筑、交通運輸用房等。公共建筑用房跟人類的生活密切相關,目前已經建立了一套理論和方法針對大型公共建筑進行監督管理,而且政府關于這方面的力度也在不斷的增強與加大,確保建筑的安全可靠性[1]。中國建設部相繼出臺了《關于加強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建設管理的若干意見》《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等法規,為強化質量監督管理提供法律依據。
對于一個建筑的建設一般涉及到多種建設主體,分別是業主、設計、監理以及施工單位。項目經過業主單位獲得審批后對設計、監理及施工單位進行招標,在公共建筑履行手續的時候,一般是政府部門作為質量監督的主導機構,扮演執法者的角色,對工程建設的整個過程進行監督管理。監督管理部門對公共建筑建設工程實行監理,監理過程控制的兩大主要因素是質量和安全。
公共建筑質量存在問題一般是人為現象,是在建設過程中可以規避的,在前期項目可研階段從多個角度進行細勘就可以提前獲取到可用的信息,減少建筑質量存在的風險[2]。但是在實際過程中建筑質量的控制還是存在一定困難的,首先是建筑周期的影響,就我們所熟知的“鳥巢”花費了3年的時間才完成,而實際從項目的立項到建設投運的時間更長,至少經歷了8年的時間,每個環節的設計和施工都要經過精密的計算和探討,而且每個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都是不一樣的,在確定解決方案的時候耗費更長的時間,使得公共建筑的建設周期更長;其次是影響因素較多,在周期較長的前提下,不同的流程存在不同的問題,有些問題在建設過程中反復出現,但是不能用統一的標準答案去解決,相同的問題常會出現不同的解決方案[3],導致項目的控制更加困難;第三是公共建筑中存在隱蔽工程,使得在質量監督判斷方面有困難,在后期發現的問題中往往牽涉到上一工序的隱蔽工程,而隱蔽工程一旦被覆蓋,再尋求問題的來源,將會耗費更大的精力、物力和人力[4]。
在我國公共建筑質量監督管理中存在問題有:1)監督主體比較單一,對于現場質量監督不能單靠驗收監督和隨機抽查形式進行,應結合設備檢測和現場質量反饋等多種方式進行。增加監督的主體,不能僅僅依靠質量監督結構,容易得過程的控制被定性,僅僅靠一個人或者是一個固定團隊,他們在實際工作中雖然經驗豐富,但是不足以發現所有可能出現的問題,使得質量監督的約束性較大[5],無法完全有效控制。2)主體權責有待于明確,目前我國工程質量監督機構的特點以事業編制為主體,受到預算的影響,甚至會發生接連幾年費用進行削減,使得工程質量監督的工作難以維持正常的開銷,造成人員的松散與不負責任,嚴重影響質量監督工作。還有一部分權責不清晰主要是指沒有統一口徑的上級單位,存在多部門交叉管理,出現的問題不能及時落實或者是問題上交存在推諉現象,難以將問題的解決方案落地。3)健全法規,雖有一部分法律法規約束,但是還是不夠,前者提到質量存在多方面的影響因素,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實際問題實際解決,但是針對目前法規的情況是政策性強,但是實操性有待于提高,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得不到完全的答案;還有部分條款在前后出現矛盾,表述不一,失去其該有的指導性作用;部分條款內容太多,完全沒有重點,缺少前瞻性和可比性,屬于那種有法難依。4)利益驅使,執法程序在實施過程中有不公平的現象出現,質量問題的承擔主體單位不能得到應有的懲罰,在后續的工程建設中同樣依葫蘆畫瓢,執法者放任不管。
主要通過對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質量監督管理實踐的學習,提升我國公共建筑建設過程中質量監督。
美國,一個高度重視法律的國家,在質量監督管理中提出了專門的要求,其中提高參與公共建筑的責任主體的監管要求,特別是施工單位,要嚴格遵守和履行質量標準的具體規定,實現解決問題的時效性。現場質量監督負責人和技術工作人員要做到每項工序要有詳細的文字記錄,形成完整的報告并及時歸檔進行保存,同時為了防止文件的丟失,應有備件,項目驗收竣工后要移交相關管理部門。對于大型公共建筑,還要建立內部的質量控制小組,加強管理施工過程質量監控。更有重要的建筑要配合建設實驗室,將材料進行檢測,看是否符合技術標準的要求,同時試驗結果要提交相關負責人,經多方評審后再做決定。還有就是在施工過程中要進行多次、多方面的抽檢工作,只有在滿足相關要求后才可以進行下一步工序,之后業主單位開始對施工單位的付款請求進行審核。凡是在建設過程中出現質量問題,都要在企業信譽一欄中進行標注,在美國,出現企業信譽問題完全會失去獲得項目建設的機會,因此美國建設單位特別重視,防止不良記錄被保留,影響企業的形象。
英國不僅僅重視工程質量,同時將環保要求也納入其中,而且質量監督由建筑控制部門進行實施,其工作涉及到整個項目的全壽命周期,從前期調研,涉及施工到竣工驗收工作,整個流程都是由一個部門完成,不存在多部門交叉審核的現象,減少了工作的流程,加快了工作的進度,方案落實明確的指示。此外,在監督方式上,英國一般選擇經驗豐富的業主專門負責,嚴格要求人員懂得建筑法和相關的法律法規,檢查人員要提供一份10年有效的質量保證憑證確保質量不出現任何人為問題,確保整改的可行性。
法國主要依靠建立一套完整的技術法規確保質量監督的成效。同時法規不是一成不變的,都具有一定的靈活性,針對政府投資和非政府投資的公共建筑有明確的約定,政府投資的項目要求強制性標準和規范,而非政府投資的項目可以采用非強制性標準和法規,但是建議采用強制性標準和法規,而且規定在2年要進行一次修編,保證法規的前瞻性和可行性。此外法國也特別重視原始資料的記錄工作,工程質量滿足的情況下也要考察質量體系的完善與否以及落實情況,每個建筑企業有自己獨立的質量檢查設備和部門,針對每道工序要求詳細的記錄,保證工程的質量。
通過對我國公共建筑質量監督的現狀以及國外的模式進行分析,結合本國特點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強化:
1)以強制性法規作為公共建筑質量保證的前提;2)對工程質量監督部門的工作進行深化和專業化管理,要有詳細的文字記錄;3)政府部門的功能和職責進行強化;4)增加多元主體,同時進行質量控制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