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新順 張排杰
鄭州輕工業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河南鄭州 450002
大學不僅是一個典型的利益相關者辦學機構,而且也是一個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的組織。利益相關者理論為構建和完善大學內部治理結構提供了科學、合理的設計路徑。本文分析了高校利益相關者的內涵和利益訴求,以及高校與利益相關者的互動關系,提出了基于利益相關者互動發展的高校內部治理結構,對高校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和完善治理結構提供有益參考。
首先我們來思考一下,假如某個大學連續多年在走下坡路,都有誰可能受到損害?一方面,大學作為創造知識和傳授知識的殿堂,首當其沖的是社會受到損害,國家受到損害,學生也受到損害了;另一方面,教授當然也受到損害,無論在哪也臉上沒光,學校的行政人員也會因為學校聲譽不好導致崗位不穩、收入下降;此外,還有一個群體,即畢業老校友也受到損害。因為母校的名聲變壞了,文憑貶值了,老校友丟了面子,甚至不愿說自己是在這所學校畢業的。為什么這些人會受到傷害?因為這些群體都是大學的利益相關者。
1963年斯坦福研究中心首次對“利益相關者”概念下了定義。1984年弗里曼(Freeman)出版的《戰略管理:利益相關者管理的分析方法(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一書,明確提出:利益相關者是能夠影響一個組織目標的實現或者能夠被組織實現目標過程影響的人。目前,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發展經歷了“利益相關者影響”、“利益相關者參與”正向“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轉變三個發展階段。
大學作為一個非營利組織,是一個典型的利益相關者辦學機構。利益相關者是一個范圍廣泛、組成復雜、性質不同的群體。目前,高等教育利益相關者主要有三種分類方法:一維分析方法、多維分析方法,以及定性和定量分析。“一維分析”的代表是前哈佛文理學院院長羅索夫斯基,他把利益相關者和大學分為最重要的群體、重要群體、部分所有者和次要群體四個層次。第一層次,即教師、管理者和學生是高校最重要的群體;第二層次,即校長、校友和捐贈者是重要的利益相關者;第三層次,政府科研經費;向學生提供貸款的銀行家;第四個層次市民、社區、媒體等;“多維分析法”是美國學者米切爾和伍德在20世紀90年代末提出的。米切爾等從合法性、權力性和緊迫性三個屬性對潛在利益相關者進行分級,并提出三種類型的利益相關者:第一個層次是教師、學生、投資者、管理者、政府和其他權威的大學利益相關者;第二個層次是校友、捐助者等潛在的利益相關者;媒體、公民、企業、銀行等是利益相關者的第三個層次。
國內外大學發展的實踐證明,建立良好的利益相關者與高校之間的互動關系是十分必要的,同時,也為構建科學合理的高校內部治理結構指明了方向。
(1)大學與利益相關者存在的矛盾與沖突
首先,大學與外部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矛盾。主要體現在:①擴招政策與高校資源有限性的矛盾;②人才培養規格對社會需要的適應性不夠,社會的求才若渴與學生的難于就業矛盾沖突;③學術權力、行政權力兩者之間的沖突,在市場經濟背景下的這種沖突依然是一個必須解決的長期問題;④高校之間的不良競爭,緣起于公共教育資金、師資等資源的有限性;⑤高校文化與社會文化的價值沖突。在全球化和市場化的背景下,高校作為文化交流的前沿聚集地,肩負著引領先進社會文化建設的重任。
其次,高校內部利益相關者的相互矛盾。主要體現在:①干部與群眾的不和諧;②高校內部管理機制的不合理;③師生關系的一些不和諧因素;④大學生貧富同窗的矛盾性;⑤校內群體觀念上的不一致。
(2)大學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
事實上,從大學和政府的關系角度出發,根據重要性和影響程度,對高校利益相關者進行簡單分類。
Ⅰ類:雙高型,即高影響、高重要性,如高校管理者、教學人員和學生;
Ⅱ類:低高型,即低影響、高重要性,如父母、社區、或潛在的雇主;
Ⅲ類:低低型,即低影響、低重要性,如校友和公眾;
Ⅳ類:高底型,即高影響、低重要性,如政府、科研經費提供者。
①第Ⅰ類的雙高型,投入和期望收益
第Ⅰ類利益相關者包括高校的管理者、教職員工和學生。
I類利益相關者包括大學的管理人員、教師和學生。
教師的投入包括創新的腦力勞動、學習經費、時間和心理投入。教師的期望收入包括工資的提高、職位的提升和學術發展,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學生的輸入包括學費、生活費、學習時間等。學生的預期好處包括獲取知識、提升技能、培養良好的態度和習慣。
管理者是大學運作的組織者、協調者和服務提供者。大學發展意味著他們具有較高的收入和社會地位,受到人們的尊重和尊重,獲得物質和精神上的滿足。
②第Ⅱ類的投入和期望產出
第二類利益相關者,包括父母,社區等。
學生家長期望有更高的性價比,包括未來的薪水、榮譽、地位等。同時,高校將帶給社區,包括各種經濟和非經濟效益。公司等單位期望具有:專業技能、創新意識和合作觀念等。
③第Ⅲ類的投入和期望產出
第三類利益相關者包括校友和公眾。校友是學校已經出口的“產品”,而母校的發展意味著文憑的“黃金含量”在不增加額外成本的情況下將顯著增加,可以成為母校發展的“搭便車”者。
④第Ⅳ類的投入和期望產出
第Ⅳ類利益相關者包括政府、研究資助提供者等。政府部門建立了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法律、政治和財政框架,為大學教育、科研和財政撥款提供資金。政府的預期產出包括擴大國家的人力資本,積累和提高國家競爭力。企業通過參與產學研合作,可以獲取必要的人力資源,提高員工素質,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提高企業競爭力,電子市場存活率。學校的發展還可以降低貸款提供者的投資風險,保護其合法權益。
(3)高校與利益相關者的互動關系及影響
①關于高校與學生、家長的互動關系及其影響。學生和家長的滿意度與他們的大學聲譽成正比。大學生畢業后的就業率和預期收入基本上與大學的知名度(或聲譽)高度相關。
②關于高校與教師的互動關系及其影響。梅貽琦先生認為:“大學非謂有大樓之謂,乃謂有大師之謂也。”這揭示了教師在高校發展中的特殊地位,教師作為大學的主體,高校對高素質教師資源的引進和競爭已經成為常態。
③關于高校與政府部門的互動關系及其影響。一般來說,政府在高校中的作用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發揮促進作用的國家”,另一類是“發揮干預作用的國家”。無論是哪種大學,政府都以各種方式影響高等教育,成為高校的主要利益相關者。
④關于高校與校友的互動關系及其影響。校友網絡是畢業生與母校之間聯系的總和。校友網絡在學校和校友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為學校提供財政支持;畢業生安置服務;參與教學過程;校園文化建設等。
⑤高校與用人單位、科研服務單位的互動關系及其影響。高校既向用人單位、科研服務單位提供人才和科研成果,用人單位、科研服務單位又通過產學研合作向高校提供實訓場地和經費支持。
⑥大學與公眾、社區與媒體的互動關系及其影響。具體而言,對于社會,高校的發展將帶來各種效益,包括經濟效益和非經濟效益。此外,網絡媒體的出現對于高校知名度打造和聲譽管理的提出更高要求,高校必須學會與各種媒體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
2010年、2011年國家相繼出臺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高等學校章程制訂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明確提出,進一步加強高校章程建設,加快建立現代學校制度,這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持續、科學發展的一項基礎性工程。
現代大學是許多利益相關者所擁有的社會制度,現代大學制度建設應著眼于完善大學法人治理結構。為了維護所有利益相關者的權益,必須重視高校利益相關者的共同治理,加強外部利益相關者的監督,加強內部利益相關者的制衡,創新我國大學內部治理結構。
回顧歐美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高等教育在經歷了教授治理、政府集權、董事會托管等管理模式后,正向利益相關者治理的新模式邁進。總覽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高校管理也經歷了集中管理、地方管理和利益相關者管理(即建立現代大學制度)三個階段。現代大學制度要求高等教育與社會、政府、企業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這已成為高等教育政策文件或報告的主題,構建大學內部治理結構已迫在眉睫。
首先,必須做好治理結構的頂層設計。一是要進一步推進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黨委、校長辦公室會議是黨委、校長通過宏觀設計和分工行使職權的載體和重要形式。二是建立學術委員會和教學委員會,實現教授的學術追求,充分保障學術權力、學術自由、研究自由和教學自由。三是積極探索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大學理事會(董事會)制度,使政府、學校、教師、社會人士參與其中,為學校注入更多的社會資源。尤其是高校章程應當明確董事會或董事會的地位、職責和職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制度設計的作用。
其次,完善內部治理結構,提高高校管理效率。第一,建立以理事會制度為基礎的科學、民主、高效的決策機制。二是轉變管理重心,建立結構合理、責任明確的三級結構(校、院、系)。三是建立以同行評議為基礎的學術評審制度。四是堅持正當程序原則,實行民主管理,增加師生參與辦學,增強學校發展的凝聚力。
總之,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利益相關者對高校發展的影響日益重要。關注利益相關者的需要和權利,促進高校與利益相關者的互動,是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和完善內部治理結構的重要途徑。需要強調的是,公立大學應始終堅持黨委領導、校長責任、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等現代大學制度的核心內容,不斷清理和完善現有的規章制度,持續優化高校管理體制和監督機制,依法深化內部治理結構改革與設計,加強對師生權利的保護,充分發揮民主監督在學校改革與發展中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