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良章 曾繁相 蔡正華
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 福建 福清 350300
閩臺職業教育研究中心 福建 福清 350300
就職業教育歷史發展而言,15世紀末與16世紀初,在歐洲出現的航海學校可視為最早的中等程度的專業、職業學校。1747年德國在柏林創辦了“經濟、數學實科學校”,開了在行會外由學校進行中等技術教育的先例。[]1880年法國通過了《徒工手工學校法》,表明了職業技術訓練的學校化已成為必須解決的問題了。就現有的有關資料表明,德、澳、日、美等國家在職業教育發展上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尤以德國“二元制職業養成教育”受到人們的青睞。
傳統上,教育分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普通教育分為初等、中等、高等三個層次,高等(第三層次)又可分為專科、本科、研究生三個層次,現已取得較好的制度化發展。按照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并行的原則,職業教育也應該有相應的三個層次,第三層次也應該有專科、本科、研究生教育。從世界趨勢發展來看,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職業教育的縱向層次發展與橫向內容工作發展。
福建省十分重視職業教育發展。2002年就召開全省職業教育工作會議(葉榕村,2010)。高職教育也得到很好的發展,看到了重視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重視兩岸職業教育交流(周遠清,2007),我們發現了許多方面可進行閩臺職業教育研究的視角。
我國臺灣地區的職業教育起步早、發展快,有著良好的辦學基礎和豐富的辦學經驗,形成了融合中西方教育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詹嵐,2015),職業教育院校多,職業教育理念國際化,管理模式先進,有許多值得福建省高校借鑒的地方(李紅,2015),加上閩臺所具有的“五緣”優勢,閩臺文化教育合作,尤其閩臺職業教育發展互利互鑒,實踐合作有益可行,進一步進行理論深入研究,引起人們積極關注。
福建省十分重視職業教育發展,經歷了一段發展歷史。就高職教育而言,龔森(2013)認為,福建高等職業教育據其發展特點和標志事件,可分為初步發展(1979-1989)、整頓充實(1991-1999)和跨越發展(2000-2011)三個階段進行研究,可展現福建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側面。總體上,高職教育得到較好的發展,不過,欠發達地區存在高等職業教育底子薄、數量少,質量不高現象(陶榕,2010)。
縱觀大陸職業教育發展現狀,結合臺灣地區技職教育發展歷程,我們認為研究閩臺職業教育大有發展前景,大有作為。
做好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中的專科、本科與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工作。閩臺職業教育在這方面研究可以互動交流,產生好的研究成果;我們必須研究閩臺職業教育改革的模式,并利用其先進職業教育模式做好職業教育質量提升工作。同時做好閩臺職業教育中高職銜接研究和閩臺職業教育升學體制研究。我們要認真研究并記住,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必須攜手并進。
某種意義上來說,職業教育因教育的經濟功能不斷突顯而產生。人們認為,中國經濟發展凸現三大變化:一是經濟結構形態的變化,由高碳產業轉向低碳經濟;二是經濟增長方式的變化,由出口導向轉向內需導向;三是經濟制約因素的變化,由國家規則轉向全球規則。在這多因素影響下,新能源產業、環保產業、新一代IT產業以及綠色制造業、文化傳媒業、醫藥保健業、現代農業的興起,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必須研究職業教育與產業的發展關系,研究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關系問題,閩臺職業教育在這方面給我們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相對于普通教育而言,職業教育一直以來被人冷視。在這一極其重視職業教育時代,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如何實現職業教育的跨越發展,終身教育給了我們思考與方法。實際上,早期有些國家的終身教育就是落戶在職業教育中,并產生了很好的效果。我們看到,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具有終身教育的特點,這要求處理好學校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的關系,構建面向人人的各種層次教育體系。
職業教育中“雙師型”教師如何培養依然需要我們積極去探討。隨著職業教育快速發展也必須重視職教師資隊伍的培養。這里主要涉及內容可能包括:一是對福建省或臺灣地區某一類職校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培養現狀進行職前(培養方向)與職后的調查研究;二是閩臺兩岸職前與職后職業教師隊伍建設與培養中關涉到的主要指標進行比較分析。這些指標還可以包括:教育學科類課程設置及修學時限、教育實習、教育技能訓練等。三是兩岸職業教育師資培養的模式探討。四是結合福建省(閩)設置職業教育師范類師資人才培養面臨的問題,提出一些看法。五是如何以教育、心理理論為基礎,以國家、社會對創新性人才的需求為目標取向,以就業、創業為導向,構建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培養模式也是我們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