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月華
邳州市解放路實驗學校 江蘇 徐州 221000
對于小學數學學習來說,不管是知識的傳授與理解,還是知識的運用與鞏固,都離不開有效的實踐,都要親身去經歷,親自去做,這樣才能獲取刻骨銘心的記憶,才能將數學課堂充滿靈氣而不是死氣。
認知沖突是思維的引擎,沒有認識沖突產生的教學,學生的思維是呆板、僵化的,他們只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傳遞的知識,積極性、自主性嚴重喪失,創新思維的火花也不會在頭腦中閃現。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給予學生暴露思維的機會,鼓勵、引導他們去大膽嘗試,勇于探索,不斷充實、豐富數學學習的體驗,增進對數學學科的情感。
首先,在第二板塊“嘗試比較,探索算法”的教學活動中,筆者引領學生扎扎實實地完成了兩個任務:一是嘗試計算,二是比較討論。在“嘗試計算”環節,筆者要求學生拿出筆者課前下發的平行四邊形,要求他們以小組為單位測量出相關數據并計算出它的面積。學生測量過程中筆者進行巡視,現場捕捉學生測量與計算方法。嘗試活動完畢,筆者要求學生交流算法,并根據回答相機板書算式、結果。由于受到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影響,好多學生是測量出鄰邊的長再相乘算出結果。面對這一結果,筆者并沒有將學生“一棍子打死”,而是首先肯定他們的想法很有價值,能想到運用已掌握的公式來解決新問題?!暗?,舊知識是不是能解決新問題呢?”筆者通過質疑,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計算方法進行反思。于是,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比較討論”環節。筆者首先出示一個能夠活動的平行四邊形框架給學生看并啟發思考:剛才大家想到用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來計算,那么,現在我手里的這個平行四邊形能否拉成一個長方形呢?在學生肯定性的回答中,筆者將平行四邊形拉成了一個長方形,然后引導學生思考: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跟原來的平行四邊形存在著怎樣的關系?學生認為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是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鄰邊?!暗?,如果兩種圖形的面積都是邊長乘邊長,那么它們的面積應當相等;事實上,你們目測或比較一下,它們可能相等嗎?”此時,學生的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即不可能相等。為了進一步印證學生的認識,筆者又運用課件演示平行四邊形逐漸變扁的過程。學生發現隨著圖形變得越來越扁,面積也在變小,但是兩條鄰邊的長度及其它們的積卻是不變的??梢姡叫兴倪呅蔚拿娣e不可能是兩條鄰邊長的積。
學生的認知過程得以暴露,在筆者的啟發下他們明白了:有時候遷移運用并不正確,舊方法的確解決不了新問題?!澳敲矗绾螌⑵叫兴倪呅无D化成長方形,從而求出它的面積呢?”在學生憤悱之時,筆者因勢利導,啟發學生改變思維方向,運用轉化思想,來探尋正確的解題路徑。
學習數學是要掌握一些“思想”的,如符號思想、化歸思想、類比思想、數形結合思想、歸納思想,等等。有了“思想”的參與,數學學習的質量才得以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才能不斷走向厚實。比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當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有了新的“主攻方向”之后,筆者開始實施“操作轉化”的計劃。首先,筆者要求學生思考:如何將平行四邊形變成一個長方形且保證面積不發生變化;找到辦法之后,將自己的想法在平行四邊形上用線標出來,也可用剪刀剪一剪,拼一拼。然后,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操作”與“轉化”工作。學生進入合作與探索狀態,筆者則進行巡視、點撥。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筆者發現他們大多沿不同位置的高進行剪裁和拼接,于是追問:“為什么要沿平行四邊形的高來剪開?”筆者指定一位學生上臺運用自己的圖形演示與講述。剪、移、拼的“轉化”過程一目了然地呈現在了學生眼前。至此,學生明白現在拼成長方形的面積就是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只要算出長方形的面積,就知道了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為鞏固學生這一新的發現,筆者又運用課件演示了不同形狀的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過程。
像上面這樣設計與實施教學活動,給予了學生實踐、探索的時空并使之獲取了成功的新體驗。學生親歷過程,發現了轉化的“奧秘”,轉化思想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以內化;同時,學生積累了探索面積及至體積計算方法的經驗,促進了學生數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的操作實驗,不能只發生在“這一個”平行四邊形上,而要在“更多個”平行四邊形上發生,進而歸納出一般規律。為此,筆者要求學生繼續去任選一個平行四邊形,去完成“剪→移→拼”的操作,進而明白不同的平行四邊形,只要沿著它的一條高剪開,再進行平移與拼接,都可以轉化成兩種不變的長方形。上述對事實的驗證是在圖形物化的基礎上完成的。這為后續的比較圖形的聯系和探索計算方法作好了鋪墊。接下來,筆者則著重引導學生思考:轉化成的長方形跟原來的平行四邊形存在著怎樣的聯系?你是否發現了求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通過交流、討論,學生發現轉化后的長方形的長變成了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則相當于平行四邊形的高。至此,形成了如下的推理: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轉化)↑↓ ↓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數學規律的發現是一個由特殊走向一般的過程,平行四邊形公式的發現也不例外。當學生弄清了轉化的過程及聯系之后,筆者適時引導他們去尋找聯系,發現計算公式并用字母來表達。這樣設計與實施教學活動,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嘗試出錯→改變路徑→反復操作→獲取成功”的過程。
綜上所述,面對新問題,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發現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將數學思想滲透在探究活動中,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從而品嘗到探究與發現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