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登玉
鹽邊縣桐子林中心校 四川攀枝花 617100
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教師教起來費勁,學生學起來吃力。在考試中,往往應用題的得分率低。如何提升小學生解應用題的能力呢?下面就我歷年的教學實踐中得出的方法來談談。
所謂審題,就是理解題意,看到一道應用題,要反復默讀,弄清已知條件和主要問題。有時有的應用題是考察學生辨別能力的,有的數字有用,有的數字沒用,這時更要認真審題。學生往往對審題拘于形式,拿到題目就把題中數字簡單組合,導致錯誤。應用題是有情節、具體內容和問題的,所以首先要加強學生“說”的培養,理解題意。有些應用題的敘述往往抽象、冗長,可引導學生將題目的敘述進行簡化,抓住關鍵重點詞,說出應用題已知條件和問題,理解題意。有時候僅一字之差,題目的數量關系就不同,解法也有差異。
分析數量關系就是指分析題目中已知數量和未知數量及所求問題之間的相互關系。如小明有人民幣25元,小紅有人民幣28元,問他們共有多少元?其數量關系是加數與和的關系。如果問小明的錢是小紅錢的幾倍,則數量關系就是倍數關系,用除法解決。在應用題中,有的數量關系簡單,有的題則數量關系復雜,這就需要對已知條件中所有的數量關系進行綜合分析,只有弄清數量關系,才能解題。
線段圖具有一定的直觀性,能夠化抽象為具體,有效地揭露隱藏著的數量關系,這樣可以便于理解題意,化繁為簡,是表象和概念加以具體化的手段,讓思路更清晰、正確。
根據分析,找出數量關系,正確列式計算。
把答案帶入原題,檢驗結果是否正確,解答是否合理。
已知條件出發,根據數量關系選擇兩個已知數量提出解答的問題,然后把所求的數量關系作為新的已知條件,與已知搭配,再提出可以解答的問題,這樣逐步推導,得出所求結果為止,這就是綜合法。在運用綜合法過程中,把應用題的未知條件分解成可依次解答的幾個簡單應用題。例:學生夏令營組織行軍訓練,原計劃3小時走完11.25千米,實際2.5小時走完原定路程,實際比原計劃平均每小時多走多少千米?一題中我先讓學生解答:“學生夏令營組織行軍訓練,原計劃每小時走3.75千米,實際每小時走4.5千米,實際比原計劃多走多少千米?”的一步簡單應用題,再讓學生解答:“夏令營組織行軍訓練,原計劃3小時走完11.25千米,實際每小時走4.5千米,實際比原計劃每小時多走多少千米?”的兩步復合應用題。通過對兩道應用題的的練習,學生不難對這三道應用題的數量關系,結構特征有了明確的了解,產生了共鳴,知道了要求“實際比原計劃每小時多走多少千米?”就必須先求出計劃每小時行多少千米和實際每小時行多少千米,然后二者相減。這樣學生學起來輕松,老師也不必多費口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解復合應用題的的重點是找中間問題(即隱藏問題),中間問題就好比一座橋,過不了橋就到不了彼岸,也就無法尋求最后的答案。在這里教師要培養學生如何分析,抓住重點,我主要是運用綜合法找出中間問題,這種分析法是從問題入手,逐步推到全部都是已知條件為止。如:實際比原計劃每小時多走多少千米=實際每小時走多少千米-計劃每小時走多少千米;實際每小時走多少千米=實際總路程÷實際多少時間;計劃每小時走多少千米=計劃總路程÷計劃多少時間;也就是11.25÷2.5-11.25÷3。通過這樣分析,就找出了中間問題,實際小時走多少千米和計劃每小時走多少千米,幫助學生分析數量關系以達到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的目的。
正確分析數量關系是解答應用題的關鍵,是應用題小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教學中要特別注意訓練,分析應用題中已知量與未知量,已知量與未知量存在的相依關系,從而找到相應的數量關系。如:某飼養專業戶養白兔80只,黑兔的只數比白兔只數的3倍還多10只 這個專業戶共養兔多少只?這道題存在兩個數量關系:(1)專業戶共養兔=白兔+黑兔;(2)黑兔=白兔x3+10。通過分析找出數量關系對號入座,題目就容易解答了。為了防止學生一遇到敘述稍有變化的題目就發生錯誤,教學中應發揮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側面、多方位進行數量關系的分析。從應用題要求解的問題入手,根據數量關系,找解答出最后結果所需要的條件,把其中的一個或兩個未知的條件作為要解的問題,即從屬性問題,然后再找出解這從屬性問題所需要的條件,這樣逐步逆推,直到所找的條件在應用題里都是已知為止,這就是分析法。例:某車間要加工780個零件,計劃用13天完成,實際每天比原計劃多做18個,實際用了多少天?解題思路是這樣的:實際用了多少天=要加工的780個零件÷實際每天生產多少個;實際每天生產多少個=原計劃每天生產多少個+每天多做的18個;原計劃每天生產多少個=要加工780個÷計劃用的13天。列式:780÷(780÷13+18)
總之,要提高教學質量,必須在應用題教學上下苦功,激發學生學習應用題的興趣,教會他們解題方法,讓他們從厭學到喜歡做應用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能體驗到學應用題的喜悅與樂趣,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