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玉萍
邳州市岔河鎮中心小學 江蘇 徐州 221300
數學教學應著眼于學生數學情懷及學習能力的培養,“填鴨式”的教學只能泯滅學生渴求新知的熱情與探究的欲望。小學數學教師應義不容辭地將課堂打造成學生的“學堂”,而不是教師的“講堂”;要讓學生滿懷自信成為探究、發現的主人。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成功的數學課堂教學應關注學生主體地位的凸顯及主觀能動性的調動。任何忽視學生主體地位,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的教學行為,跟教育教學規律及學生的心理特點都是相違背的。教師要以課程改革理念為指導,盤活教學資源,努力優化教學設計,激發學生參與意識,引領他們在探究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關系,體會數學學習的樂趣,培養數學學習的興趣。
比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筆者充分發揮實物模型的作用,給每一小組發放一個實物模型,讓他們跟模型“零距離”接觸,去觀察、思考、計算,以期通過實實在在地參與,探索并發現計算長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的方法。當學生列出兩種算法之后,筆者則引導他們就兩種方法進行比較,分析它們之間的聯系并歸納出列式的依據。這樣開展教學活動,落實了“學講計劃”中自主先學、合作交流的理念,學生的主體性得以體現,他們發現了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經歷了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引導學生對所列式了的比較分析,并交流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白長方體的面跟它的長、寬、高的對應關系,為知識的靈活運用奠定了基礎。
在探究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時,筆者呈現問題讓學生獨立嘗試解答,通過巡視捕捉學情,適時組織反饋,著重引導學生說說自己是如何根據正方體的特征進行分析思考的,以暴露學生思維軌跡。學生通過自主探究順利地將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進行了成功遷移,同時能夠針對正方體的特征對算理進行正確闡述。有效的教學活動培養了學生探究意識,發展了數學思考,鍛煉了空間想象能力。
知識的傳授不是簡單的告訴,而應引領學生去實實在在地經歷一個探究、發現的過程。這是有效教學之上策”,它體現的是對學習主體及教育教學規律的尊重。對于任何新知的理解、掌握與運用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應如登山一樣一步一個臺階,循序漸進,既有“攀登的目標”,同時又能領略“途中的風景”——即不僅要關注獲取知識這個結果,更要關注求知的過程。這是因為“過程”乃是有價值的經歷,更能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
比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學生通過操作和討論,提出了長方體體積計算方法的猜想: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那么,這個猜想是否正確還需進行研究、驗證。于是,筆者首先呈現例題,要求學生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擺出所呈現的三個長方體,并數一數各需多少個。學生動手操作之后,筆者發問:“你是如何根據長方體的長、寬、高擺出相應的長方體的?你又是怎樣算出它們的體積的?”學生說出了自己操作時的想法,跟大家一起分享。筆者則結合學生的闡述適時地呈現示意圖,引導學生理解計算長方體中含有的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個數的方法。
教學活動中,筆者精心設計了三個有聯系的長方體,引導學生借助想、擺、說等活動,幫助學生透徹地理解問題解決的關鍵所在:要想求出長方體中正方體的個數,就要弄清“幾個”、“幾排”、“幾層”這三個數量,即“長有幾個、寬有幾排、高有幾層”;而個數、排數、層數恰好就是長方體的長、寬、高,“個數×排數×層數”就等于“長×寬×高”。至此,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的正確性便得到驗證。筆者這樣設計教學過程,遵循了“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易而難、由簡單到復雜,一步一步地引領學生去經歷探求新知的過程,步步為營地深化學生的認識。觀察、猜想、操作、驗證、推理的過程,促使了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科學地講解與有效的練習,應成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應然追求。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要科學地處理好“講”與“練”的關系,要在“精講”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多練”,進行有效的“實戰演練”,借助有效的鞏固練習凸顯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參與意識。
比如,在“稍復雜的分數乘法實際問題(1)”的教學過程中,筆者首先進行復習鋪墊,激活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為解決新問題奠定基礎;接下來引導學生探求新知,重點完成分析數量關系、列式計算、檢驗、回顧與反思等教學任務,從實踐中歸納出一般規律: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列式解答→檢驗。任務的有效完成幫助學生積累了解決稍復雜的分數乘法問題的經驗,鍛煉了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之后便進入“鞏固練習”環節,先后練習了5道題目,學生在解題過程中,運用畫線段圖分析數量關系、獨立列式解答、參加板演、面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解題思路,交流自己的思考過程。
審視自己的練習設計,筆者緊緊圍繞本課的教學重點開展整合練習內容,幫助學生分析數量關系和解題思路。指導學生解題并形成技能做到了“由扶到放”,并將“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列式解答→檢驗”滲透到每一道題目的訓練過程中,讓學生真正地去經歷、積累、感悟、提升;同時,筆者還注重引導學生借助圖形進行直觀描述,分析解題方法,真切地感受到了圖形直觀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積累了相關經驗,鍛煉了自己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毋庸置疑,當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凸顯之時,他們在課堂上就會激情涌動、思維活躍,真正成為探究、發現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