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廣丹
邳州市官湖鎮下溝小學 江蘇 徐州 221000
數學教學不僅要拒絕冷冰冰的灌輸和機械的操練,而且要以一種寬容、溫和的態度對待成長中的學生,尊重學生的思維特點、學習經驗及個體差異,促進概念的建構,發展學生數學思考,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小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是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且正處于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在此心理特點制約下,學生對概念的建構不可能生吞活剝地接受,而是需要憑借一定的形象性材料或情境來做鋪墊,逐步去感知、感悟概念的內涵,進而使理解走向深刻并加以強化與鞏固。因此,教師務必尊重學生的思維特點,以直觀、形象的方式,促進學生對概念的建構與運用。
比如,教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負數的初步認識”中的“認識負數(1)”,教師務必要引導學生聯系現實情境體會負數產生的背景,并利用直觀情境幫助學生感知正、負數及零的含義,讓學生真切地經歷從生活現象中抽象出負數的思維過程。基于上述的指導思想,筆者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借助情境,認識負數→鞏固練習,促進內化→總結教學,實踐作業”。其中,第一板塊是教學重點,在此板塊筆者依次完成了如下的教學任務:一是呈現情境,引導學生體驗“比0小”這個概念;二是觀察溫度計上的氣溫,初步認識負數;三是借助主題圖觀察海拔,加深學生對負數的認識。對于小學生來說,理解負數這個抽象的概念的確存在一定困難,而要降低難度則離不開直觀手段的輔助與支持。于是,溫度計適時地“閃亮登場”,成為促進學生認識負數最好的“道具”,它幫助學生從直接觀察到的事實中形成了抽象的概念。教學過程中筆者要求學生思考:+20℃和-20℃的實際意義有什么不同?你是根據溫度計上的哪個數來理解的?在學生說出自己的理解之后,為進一步強化學生的體驗,筆者又運用課件呈現6個溫度計圖片,要求學生對照溫度計上的溫度和下面表示的數,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說說溫度計上的“0”起到了什么作用。為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負數的認識,在溫度計“退場”之后,珠穆朗瑪峰與吐魯番的海拔圖又出現在學生眼前,筆者要求學生用具體的數字表示珠穆朗瑪峰與吐魯番的海拔高度。通過嘗試與交流,學生對負數的認識得到了強化,在頭腦中逐漸建構起了負數的概念。
數學學習經驗是構成學生數學素養的一個重要內容,當經驗運用于解決現實問題時,就會上升為一種具體的能力。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數學學習經驗,發展學生數學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教學三年級上冊“筆算兩位除以一位數(首位不能整除)”,在“探究新知,自主理解算法”這一板塊中,筆者先要求學生分組動手操作,體會分法;再組織學生通過交流,建立表象;最后引導學生聯系操作,明確算法。教學過程中,筆者將“被除數首位不能整除時該如何處理”這個問題作為重點交給學生,讓他們去探索、發現。學生滿懷探求新知的熱情,扎扎實實地經歷了“動手操作→表象操作→符號操作”的數學化過程,這樣設計旨在尊重與利用學生能夠均分實物的經驗,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動與除法算式之間建立起聯系,以有效攻克重難點。
這樣設計與推進教學環節,一方面為學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時間,另一方面也充分發揮了教師的組織、引導的作用,體現了“學講計劃”所倡導的自主先學、學生互學及教師助學的思想。
學生學習知識不可能處于同一起跑線上,他們在思維習慣及接受能力上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此,兩千多年前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小學數學教學也要貫徹這一思想,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并將這種差異看作教學的寶貴資源;要以賞識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成長中的學生,允許他們出錯,引導他們切實經歷由錯誤到正確的過程,幫助他們體驗成功,建立自信。
比如,教學五年級上冊“小數乘法和除法整理與練習(2)”,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認識相關規律,能夠正確計算小數四則混合運算;教學難點則是引導學生比較、發現相關規律,體驗成功快樂,領略數學學習的魅力。為突破教學重難點,達成課時教學目標,筆者在揭示課題之后,設計了“練習應用”和“探索實踐”兩個板塊。在“練習應用”板塊,筆者呈現題目讓學生按題組計算并填寫好得數,之后請他們交流并呈現自己的得數,筆者則出示下面的問題:“請同學們一組一組地比較每組兩道題在哪些地方存在異同,你有什么‘重大發現’”,引導學生去自主發現并在同位間討論,表達各自的想法,尤其關注一些后進生的想法。學生興奮地說出了各自不同的發現,筆者則著重引導他們在發現中提取規律性的知識:“一個數乘什么數積比原來大或比原來小?一個數除以什么數商比被除數大或小?”
學生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他們在觀察和思考問題的過程中都表現出不同的理解和處理方式。在上述教學活動中,筆者給予學生觀察思考的時間,先讓他們去自主發現規律,再通過交流、討論升華認識,得出規律性的知識。在此過程中,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會有自己的發現與體驗。這樣的自主與探究活動體現了對學習個體差異的尊重,當然也是學習小組這個學習共同體需要的學習方式、過程和結果。
數學課堂上的“尊重”,不僅指向學生的人格,更指向學生的思維、經驗及差異,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原則,在“尊重”思想的指導下優化小學數學課堂設計,提高課堂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