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飛
射洪縣仁和鎮廣生學校 四川遂寧 629206
新修訂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品德與生活(社會)》是一門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和熱愛生活為目的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它對推進素質教育,引導學生從小樹立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習慣,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但在教學實踐總仍存在著很多問題,尤其是品德課教學實效性不高,學生的品德狀況與社會期望值以及德育目標相距甚遠,怎樣提高品德課教學的實效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好: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提高學生學習的內動力,當學生對這門課程產生了興趣,他們就會積極主動、心情愉快地去學習。
從學生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要求中可以看出,許多學生希望老師講課要有情趣,因此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我們要努力做到深入淺出,教學要灑脫自如,語言要形象、生動、有趣。從而才能使學生喜歡上作文課。
學生希望教師常有笑容,有的學生說“我們最不喜歡老師一天到晚板著臉孔上課?!苯處煹奈⑿褪桥c學生進行友好的情感交流。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要不斷創造條件,促進學生的道德踐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感悟和理解社會的思想道德價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行為習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通過親身經歷,實踐活動獲得感受,以辨別善惡、識別美丑、分清是非。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
(1)實物直觀,在教學中演示各種實物、實地考察、現場參觀等。如:《國旗國旗真美麗》一課,教師向學生展示一面國旗,引導學生了解五星紅旗都有什么,同時出示收集的有國徽的實物,激發學生求知的好奇心。
(2)模象直觀,觀看圖片、錄象、電影和小品等,使學生通過直接觀察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如上《平安走天下》一課,通過放映汽車違章造成的交通慘劇和汽車正確的范例,使學生直接感知不遵守交通規則的危害,明了如何遵守交通規則,這比天天告誡、提醒的效果好多了。
學生的成長少不了體驗與感悟,只有學生親身體驗到的東西,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獲得。如:在進行《行行出狀元》一課的教學活動時,為了體驗各行各業勞動者的辛苦,讓學生學會尊敬勞動者時,我先創設一些活動情節,讓學生搬一大桶純凈水體驗搬運工的辛苦,接著讓學生體驗快遞員的送物活動,在學生體驗過后讓他們談感受。在這一教學活動中,通過創設現實的情境讓學生親身體驗,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學生,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類似這種現實情境的運用,以及學生在現實情境中的體驗和感悟,啟迪了學生的思維,不僅使品德課堂少了許多說教,多了不少真實,從而大大提高了品德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也使得品德課能走近生活,學生能感悟到學習的真諦。
道德認識、道德情感的升華,不是一節課就能解決的,道德行為的轉化與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更非一日之功。因此,品德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是知行統一的最好方式,也是提高德育實效的最佳途徑。例如:《我是理財小能手》一課的教學,課前,我提前將課本上的表格進行內容擴充,然后讓學生回家咨詢父母一家的開支后填好表格上的數據,當他們看到這些數據后受到很大的震動,進而認識到要合理消費,學會理財。接下來,我以學生最感興趣的春游活動為主題開展活動,要求學生分組購買春游所需物品,讓學生在反復操作中體會到要按計劃合理消費,從而達成了讓學生成為理財小能手的教學目標。
總之,只要我們堅持以學生興趣為本,創設各種情境,立足課內外結合,使《品德與社會》課回歸生活,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的統一,必將真正提高農村小學品德課的德育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