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治歡
騰沖市滇灘鎮左所完全小學 云南騰沖 679104
閱讀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教學環節。我們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仍然過于古板和落后,怎樣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呢?通過教學實踐,我自己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在教學中教師如何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走進文本,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讀?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創設情境,誘發孩子高漲的朗讀熱情。在朗讀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情境,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進行朗讀,這樣學生才會入情入境,讀出味來。學生一旦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把讀書看成是一大樂事,就會釋放巨大的潛能,覺得越讀越有興趣,越讀越想讀。
第二,要在閱讀前、教學中和教學后三個階段下功夫。閱讀教學前,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已知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產生猜想。最常見的方法是讓學生看著課題,想想會產生什么問題,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讀讀課題,猜一猜課文會怎么寫?當學生帶著一種強烈的疑問進入閱讀,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文本中心意圖,不斷提出疑問或話題,使學生不斷產生閱讀愿望。閱讀教學結束后,教師要根據所學內容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相關內容的興趣,將學生閱讀的視野拓展到更廣闊的領域。
第三,示范朗讀,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可以老師示范,讓學生聽,也可以請朗讀能力強的學生讀,讓其他學生模仿。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語感還沒有成熟,而且模仿能力很強。教師激情的朗讀是引導孩子們進入語文情感世界的一條捷徑。怎么用示范?一是老師示范在難點上,在關鍵處,在美文中;二是盡量讓學生來示范。
在預習中,首先要教會學生預習的方法,初讀課文時,按“導讀”提示自學,深入理解課文時圍繞思考練習自學。在預習中畫出重點詞句,尋找出不理解之處,進行質疑,甚至可以提出對知識本身進行的懷疑、探究,這就能使學生產生查閱的動力,爭論的欲望,獲勝的信心。在預習中學生的質疑就能營造新的學習氛圍,為課堂上深入學習做好鋪墊。
同時,預習是檢測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學生通過認真預習可以首先對文章的整體內容有所了解,然后再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內容。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對自己不了解的內容進行深入學習,使學生能在短短四十分鐘內將文章的中心抓住,領會全文的重點所在,掌握文章的重點知識。
學生相互協商和討論的過程,是開動腦筋,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體現個人價值的過程;更重要的是,群體的思維與智慧可以讓大家共享,提高了自主學習的效率,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在閱讀教學中,針對課文內容,組織學生的辯論,既能鍛煉小組協作學習的能力,又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表達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另外,學語文的過程,其實也是學交流、學合作的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教給學生合作技巧,通過經常訓練,讓學生學會“聽”、“講”,要在肯定別人的基礎上講自己不同的想法。
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理解語言,不僅要理解語言所表達的具體內容,還要體會蘊含在語言中的感情,特別是作者不直接表達的、比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對學生來說也是極為重要的。
我們知道:“一千個讀者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由于學生個體的差異,在讀時,采用評讀,學生可以互相幫助、互相啟發,讓每個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已的潛能,快樂地學習,提高孩子的朗讀能力。在課堂上,努力使學生成為課堂的學習主人,我常常鼓勵學生互相評,互相合作。
在閱讀教學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要提醒學生在閱讀時不要一心多用,要靜下心來閱讀文章;然后,鼓勵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提出問題,以達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還要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與作者產生共鳴。當然,閱讀還要培養學生勤動筆的習慣。
在平常的教學中,除了書本上的文章要熟讀掌握外,有意識地給學生推薦一些課外讀物,組織一些文學業余活動,讓各年級的小學生,都可以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逐漸提高他們的閱讀總量,從而達到“從量變到質變”。學生是否會自主閱讀一些課外讀物,是否喜歡找書看,歸根到底其原因是有沒有一種原始的閱讀動機,而這個動機,是可以通過老師的精心培養產生的。不同年級的小學生在培養這個動機時的做法不同。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老師主要推薦童話故事、神話故事和寓言故事為主,如《西游記》、《安徒生童話集》等,三年級開始,可以讓學生逐步接觸一些現代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