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邦柱
期刊是學術研究的有機組成,在創新驅動戰略實施和構建學習型社會中扮演著“排頭兵”的角色。雜志社出版的期刊收錄的學科文稿范圍廣、內容雜,是各個學科工作者經常借鑒和研究的陣地,其中的文稿一旦被撤稿,很容易對該文稿所在的研究領域造成影響,進而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學風建設的整體水平。本文在借鑒以往理論研究基礎上,結合國內雜志社創刊辦刊狀況,對撤稿流程進行剖析,以期能夠引起出版機構和學術界對撤稿流程的重視和反思,維護學術誠信、防治學術不端。
究竟何為撤稿,不同生態視域下學者理解角度的不同,會得出不同的結論[1]。筆者從字面含義上對撤稿的概念進行界定。筆者認為所謂撤稿,即指某雜志社事先已刊登某篇論文,之后基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最主要是基于學術不端和學術瑕疵的原因,通過發布撤稿聲明的形式宣告該論文無效,進而達到否定該論文學術意義和學術成果的目的。規范的撤稿流程以符合幾個構成要件為前提,第一,該撤稿論文所在的原網頁鏈接要附有撤稿聲明的鏈接;第二,社會所有公眾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被撤稿的論文是哪篇,該文章的作者是誰;第三,社會所有公眾對該撤稿聲明可以免費獲取;第四,雜志社應在撤稿聲明中明確指出該文稿被撤銷的原因,使社會公眾能夠了解到其是基于何種原因被撤銷的。同時,要告知社會公眾是誰提出了撤銷。
撤稿的原因往往是多樣、多元的,既有非故意性錯誤導致的撤稿,也有因追逐功利進行學術不端導致的撤稿。尤其是那些競爭激烈的學科領域和社會熱點領域,學術成果時效性較強,許多理論研究者會研究相同的課題,部分理論研究者為避免他人搶得先機,在沒有反復驗證學術成果是否可靠、是否誠實的情況下迅速發表學術成果。
在需要實驗數據支撐的學科研究領域,學術研究人員由于實驗操作的不當或數據處理的紕漏,導致得出的數據不可靠。例如數據失誤或誤差、實驗方法不完善和數據邏輯上的錯誤等等。雜志社出于數據嚴謹性的考量,對該文稿進行撤稿操作。這種數據錯誤的原因屬于非故意性錯誤的范疇,即并非人主觀故意導致學術不規范。
部分理論研究人員受到“功利主義”思維的影響,為實現自身利益,對前人的研究成果進行剽竊和抄襲,或是原封不動照抄,或是少量進行論文修改,或是剽竊原有學術觀點和研究方法。同時,部分學科尤其是科學技術領域的領域,前人的科研技術設計和系統設計也不能隨意進行引用,必須得到前人的允許才能進行引用,否則也屬于抄襲范疇。在判定文稿是否存在剽竊和抄襲等不誠信因子時,主要看是否在有關數據、內容和觀點處標注了引文和注釋。如果沒有進行標注和或標注過多、全文標注,則該篇文稿具有剽竊和抄襲等不誠信因子,雜志社應當按照撤稿流程撤銷該篇文稿。
篡改主要是指在前人已有的理論研究成果上,通過改變原有研究成果的原始數據或原始觀點后,進行數據拼湊或觀點拼湊的不誠信行為。偽造則是指理論研究人員并未進行充分的實驗或研究,為達到預期的研究成果,在文獻資料不足、實驗或研究數據不足或實證資料匱乏的情形下,通過捏造、偽造數據和文獻的方式進行文稿寫作的不誠信行為。篡改、偽造等不誠信行為隱蔽性較強,難以在審稿中發現。甚至部分理論研究人員已經十分熟練的通過對數據和觀點進行修剪來進行論文造假。這種不誠信行為被揭露周期較長,往往是其他理論研究人員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同一實驗方法無法得出同一實驗結論時,進而對該論文的觀點、方法和數據提出質疑,才能揭露這種不誠信行為。
部分研究人員出于應付學術考核任務的目的,將自己所撰寫的文稿同時或先后往多個雜志社、出版社和媒體投稿,并故意不告知上述機構的編輯,最終同一文稿被多家機構錄用發表的行為。一稿多投是備受學術領域譴責的行為,是屬于濫用論文發表系統的行為,其雖然并不違背我國的法律法規,但是其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十分巨大,不僅浪費了雜志社相應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且不利于社會誠信體系的構建。
署名權不僅涉及學術研究成果的首發權,而且是受到知識產權法保護和規制的一項權利。學術研究成果的署名是必須遵循規范、嚴格的,只有參與到該科研工作中并對該學術研究成果有所貢獻的人,才具備署名的權利。一方面,這些署名的理論研究人員有保證論文質量和真實性的義務,在論文出現相應問題時必須承擔社會責任和法律責任。另一方面,文稿的投稿與發表需要所有具備署名權的作者同意,否則不僅會違反關于期刊作者的規定,而且會引發相應的法律糾紛。
署名不當的行為嚴重侵犯了理論研究人員的著作權,這種行為往往發生在理論研究人員之間就是否投稿發表意見不合的情況之下。其表現為:第一,未經部分理論研究人員同意便進行投稿發表;第二,將未進行理論研究的人員虛假署名;第三,合作論文中的署名順序不合理合規;第四,為論文順利發表和增加論文的影響力,私自將知名學者的名字署在論文當中;第五,侵犯他人署名權,引發法律糾紛。在這些情形下與署名有利害關系的人員便會向相關期刊的出版機構提出撤稿要求。
某個學科領域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和研究動態通常發表在期刊上。一旦論文被撤銷,不僅可能浪費讀者的精力和時間,阻礙社會創新步伐,甚至可能導致某個學科的研究退步。例如,后人在進行理論研究時,往往會追隨前人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會閱讀一些參考文獻,參考其中的觀點和數據,若是這些觀點和數據有所紕漏,特別是數據不精確,便會大大誤導后人進行理論研究,甚至導致整個理論研究的破產,大大消耗了他們的物力、人力和財力。
不同期刊出版機構文稿審查標準的不同,其審稿所花費的各項資源投入不同。但一般而言,普通的刊物也需要一個星期左右的審稿時長,核心期刊甚至可以長達幾個月或一年[2]。一篇文稿從接收到發表,其所花費的時間資源、資金資源和人力資源是巨大的,部分專業性和技術性較強的文稿,甚至需要聘請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審稿,一旦撤銷已發表的文稿,不僅占用了其他理論研究人員的發表機會,對期刊聲譽造成負面影響;而且勢必會使得出版機構之前投入的大量資源付之東流。
對于社會公眾而言,特別是對于剛從事理論研究的公眾而言,其十分容易忽略撤稿聲明,進而對已撤銷的論文進行參考、引用。為此,期刊出版機構應當加強與數據庫的溝通合作,完善論文撤銷規范,便于社會公眾識別已撤銷論文。具體而言,期刊出版機構可以通過與數據庫的合作,將該撤銷聲明置頂于本刊物界面或者用突出字體進行顯示。同時,期刊要積極承擔起社會責任,要積極標明該文稿被撤銷的具體原因,保障社會公眾有相應的知情權,增加撤稿透明度。
一方面,期刊出版機構有必要與數據庫進行合作,對于已發表被撤銷的論文進行相應記錄,對其作者也進行相應記錄。建立已撤銷論文數據庫,將被撤銷論文的作者姓名、所在單位、被撤銷論文的詳細信息以及撤銷原因進行收錄。同時,按照論文影響力因子大小進行排序,使得理論研究人員可以通過已撤銷論文數據庫查詢到被撤銷論文、識別被撤銷論文,降低已撤銷論文的引用率,為理論研究人員進行學術研究保駕護航。另一方面,編輯可以通過已撤銷論文數據庫查詢作者信息,嚴格篩選作者,加強對這些作者所投文稿的審查力度,從而從源頭上防治撤稿現象的發生。
期刊出版機構的撤稿工作一般是由編輯進行統一調度的,但由于學科的交叉性和復雜性,期刊編輯的專業水平不可能滿足各式各樣學科的需求[3]。出于對撤稿謹慎性的考量,有必要設立專業的撤稿委員會。期刊出版機構在接到利害關系人舉報或者提出撤稿申請時,由專業的撤稿委員會的委員對稿件進行復查,從專業角度出發分辨該稿件是否存在撤稿事由,既不寬容學術不端行為,也防止惡意舉報情況的發生,從而保證公平和公正、端正學風建設。需要注意的是,從節約成本的角度考量,專業撤稿委員會不宜作為一個常設機構,該機構的成員類似于“掛職”一樣,在需要對稿件進行撤稿事由審查時通知該機構成員開展審查工作即可。同時,嚴格委員聘請方式,聘請在某一專業領域內有權威性、科研能力強的科研人員作為專業撤稿委員會的成員。
雜志社的出版物作為學術研究的重要信息源,是理論研究人員研究學術和實踐工作人員借鑒經驗的主要來源,其在學術研究領域背負著重要的使命和任務,扮演著重要角色。新的歷史起點下,特別是學習型社會構建過程中,社會公眾往往對學術研究成果有較高的信任度,學術研究成果中所蘊含的學科價值和信息已經滲透到公眾日常生產生活當中。雖然學術過程中犯錯誤是不可避免的,但為了降低其給社會工作的生產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就有必要在相關環節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同時,出版物的規范與否直接關系到學術研究工作的進展,因此有必要規范撤稿流程,做好事后防治工作,以端正學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