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萍 河海大學
2.0時代,即1.0時代的升級版,有著1.0時代所不及的特點。一般來說,任何事物進入2.0時代,都意味著其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2018年1月16日,在《經典詠流傳》的錄制現場,中國日報網撰文稱“《經典詠流傳》開創文化節目2.0時代”。
自2013年《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播出以來,中國涌現了越來越多的文化類節目,如《中國詩詞大會》、《中華好詩詞》、《見字如面》等。這些節目確實深受大眾的喜愛,但其內容一直脫離不開詩詞、成語等以文字載體,在節目的形式上也沒有太多的創新之處。隨著社會的發展,觀眾的口味越來越多元化,千篇一律的形式極易讓觀眾厭倦。在創新方面,《國家寶藏》與《經典詠流傳》實現了內容或形式的創新,讓人眼前一亮。
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詩詞可以說較為人所熟知,但對于文物,除了經濟增值以外,人們或許就沒有太多的了解與關注。縱觀國內的文物類節目,大多是尋寶、辨寶,或是以紀錄片形式講述文物故事;但將國寶的故事用表演的形式演繹出來的,《國家寶藏》當屬首例。
《國家寶藏》的目的是“讓國寶活起來”,而這檔節目也確實做到了這一點。通過國寶講解員張國立、王凱劉濤等國寶守護人以及其他素人守護者的講解與演繹,9大博物館27件鎮館之寶的“前世傳奇”和“今生故事”一一展現在觀眾眼前。節目組讓觀眾通過明星的表演走進國寶背后的前世今生,在欣賞文物古韻的同時,了解文物承載的文明,探尋文物記載的文化基因,在拉近人與文物距離的同時喚起觀眾對文物保護的重視。文字與介紹或許會很枯燥,但表演卻能化枯燥為趣味。在快節奏的消費社會,相對于閱讀冗長無味的文字作品,人們更愿意觀看更具趣味性的表演。《國家寶藏》采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用表演講述歷史,迎合了受眾的喜好,讓文物“走”出博物館。在這一演繹過程中,文物不僅僅是一件展廳里的陳列品,更是一段“活”著的傳奇。
綜藝外殼,文化內核,再輔之記錄的真實,《國家寶藏》創造了一種全新的表達形式——記錄式綜藝。記錄片和綜藝兩種手法的融合應用,讓這檔節目有趣而不失嚴謹,生動且彰顯厚重。新穎的形式,明星的演繹,精致的舞美賦予了這檔節目無與倫比的生命力,也為其贏得了不錯的口碑。
與許多文化類節目一樣,《經典詠流傳》的載體依然是中國的古詩詞;但不同的是,《經典詠流傳》采取的是“以歌和詩”方式,這也是其開創文化節目2.0時代的重要因素。古詞新曲,古韻新妍,千年詩詞與現代音樂的結合催生了傳統文化傳播的新形式。
古語云:詩言志,歌詠言。中國古詩詞歷來就有“和曲而歌”的傳統,從《詩經》到“漢樂府”,從宋詞到元曲,詩詞與音樂一直交相輝映。在歲月的洪流中,大部分的曲調韻律都已沒入歷史的泥沙,而現代人也在摸索與嘗試中建立了一套與當代相符的音樂體系。用現代音樂的方式詮釋古典詩詞并非首次,中國民間一直有音樂人致力于為古詩詞譜曲,但規模較小,并未廣泛流傳。《經典詠流傳》為這些人提供了一個傳播作品的平臺,讓這些優美的詩詞與旋律更加廣為人知。
中國社科院新聞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凇評價道:“這檔節目最為成功的地方,就是把世界傳統文化的傳播難題找到了中國式解決的途徑,它在潮流時尚和傳統文化之間形成了一種會商機制。整檔節目將‘再造經典’作為核心要義,讓流傳千百年的詩詞歌賦在音樂旋律中煥發新的生命力,用曾經的盛世文化,擁抱今天的文化盛世。①”
就古詩詞而言,有些詩詞篇幅過長,難以記憶,但若是譜上曲,以歌曲的方式唱出來,或許記憶會變得容易得多。從傳播學角度來說,傳播的形式對傳播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從傳播效果來說,一首能唱出來的歌曲是優于一首晦澀拗口的詩詞的。古韻新曲的結合創新了古詩詞在現代傳播的形式,使得中國古詩詞煥發了新的活力。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從來就不該遵循一成不變的模式,而應該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發展融合新的文化載體,用當代人的方式去傳承與呈現經典。
中國原創文化類節目呈現出形式雷同,同質化嚴重的現象。拿《中國詩詞大會》來說,其同類型的節目有好幾檔,如《中華好詩詞》、《詩書中華》、《向上吧!詩詞》。這些節目形式有所差異,每檔節目也都有自己的特色,但節目的文化載體都是中國古詩詞。詩詞確實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獨具魅力的瑰寶,但除此之外,中華文化依然有許多值得挖掘、需要傳承的東西。過多同類型節目的出現會降低節目的辨識度與吸引力,導致受眾的興趣降低。文化節目的內容也不應該只局限于文字類載體,而應該挖掘其它的類型,節目的形式也應該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不斷創新。
《國家寶藏》是內容與形式創新的典型,文物與現代表演的完美結合使其大受歡迎;《經典詠流傳》中虛擬歌手洛天依的出現也是節目結合現代科技的范例;《舌尖上的中國》以美食為載體,實現了國界、種族的跨越。中華文化的寶庫里有許多文化瑰寶,如戲曲、雕塑、建筑、服飾等等。這些東西曾經輝煌一時,卻在現代化的過程里趨于銷聲匿跡。如何將這些東西與現代科技、現代手段相結合,實現內容創新與形式創新,以觀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弘揚中華文化,是當前媒體應該思索的問題。
《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這些節目確實是一股文化清流,讓身處泛娛樂時代的人們耳目一新,但這股清流帶來的清涼與滌蕩效果卻并非想象中的那樣樂觀。“節目內容碎片化嚴重未成體系,只有即時的感情爆發,沒有持續的文化熱情與人生感悟。更不必說踐行節目傳遞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②”
許多人在觀看節目是會有這樣的感受,“打開電視,我熱淚盈眶;關上電視,我只記得我哭過,卻忘了為什么流淚。”人們會為節目中的故事流淚,但觀看節目之后,人們又回歸到原來的生活。節目所帶來的、短暫的、被動體驗的激情在瑣碎的生活中很快被消磨殆盡。純粹的觀看式體驗使文化浮于表面,無法深入人心。
文化的清流暫時超越了娛樂風,當文化的激情褪去,傳統文化又該何去何從?一檔詩詞大會不可能撐起文化復興的重擔,僅憑《國家寶藏》也無法將復興之路變成坦途。文化的傳承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長期潤物無聲的浸潤與滋養。政府的大力倡導,社會環境的渲染,媒體的正確引導缺一不可。傳統文化的復興需要人們“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心靈與身體的雙重啟程才能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目前大部分文化類節目內容都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目的是為宣揚中國傳統文化。在文化強國、文化自信的時代背景下,這樣的做法無可非議。當今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文化越來越成為國家實力的重要標識。中華傳統文化作為中國獨特的、豐富的文化,毫無疑問應當是國際傳播的重點。
但值得注意的是,也正是因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在對外傳播中容易受阻。以詩詞、成語、謎語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需要有一定的知識積累才能理解,而這正是對外傳播的阻礙之一。單純的中國傳統文化外國人難以理解,這些文化類節目的傳播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國內的文化類節目著重國內的傳播效果,在對外輸出上有所欠缺,難以走向國外。韓國利用韓劇向中國輸出偶像文化,日本憑借動漫讓二次元文化風行中國。中國傳統文化要想成功地對外輸出,首先要找到為全世界人民所接受的載體或形式,將傳統文化附著于該載體之上,最大限度消除文化折扣,增加文化接近性,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才能事半功倍。
《國家寶藏》與《經典詠流傳》在內容與形式上實現了創新,開文化節目2.0時代之先河,但這也并不意味著文化節目達到完美。在全球激烈競爭的國際環境下,在泛娛樂的時代背景下,文化節目應當守文化之重,創時代之新,不斷拓寬思路,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創新文化傳播方式,才能創造出真正有生命力的、有影響力的、跨越年齡國界乃至種族的節目。
注釋:
①經典詠流傳》開創了詩詞節目的2.0版讓傳統煥發新生-詩詞吾愛.鏈接:http://www.52shici.com/posts.php?id=165927
②《立足國際視野 創新傳統文化——以文化類節目為例探究中國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爭鳴與探索》,袁月,宮曉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