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上 蘇州大學
現在是一個被影視文化包圍的時代,影視文化作為當代文化生態環境的一部分,已經是一種相當重要的文化形式,對受眾價值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正因如此,我們需要對影視文化提出更高的要求,國內對“影視分級”的制定和推行雖然都有很大的呼聲,但是在中國大陸一直沒有實行影視分級制度。
新中國關于電影產業的第一步法律草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草案)》,這個法案在2015年的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中得到了審議,該法案意在通過審批程序的簡化、考核標準的規范來保證電影產業的健康發展。但是該草案并不包含未成年保護和促進產業兩種功能的電影分級制度。
其實,國內對于電影的審查與管理起步也比較早,早在1930年11月國民政府就頒布了《電影檢查法》,目的在于保護國產電影。中國現在的電影審查機制來自于《電影審查制度》,這是由廣電影視部1997年頒布的。按照規定,國家實行電影審查制度,并由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成立了電影審查委員會和電影審查委員會,負責電影膠片的審查和復查。2001年國務院制定的《電影管理條例》是中國的電影監管體制的基礎。然而對于電影內容的審查,依然是一種模糊地帶。審查的標準無外乎就是出于對兒童以及未成年人的保護,經過這項審查的電影才能向公眾公布。然而,所謂的標準沒有明確的公告和解釋。加之現行的電影審查規定含糊,對于具體的電影內容做不到具體的規范。也正是因為沒有一個文本的規則可讓我們來依照,所以一部戲能不能通過審查都是審查員的經驗和當前的政策方向來把握的。
比如,上個月允許拍攝的一個主題,放到這個月就不被允許了,審查委員會并非單一的為電影電視劇的從業者,也包括社會各界多個部門,所以當眾多思想、更多的規矩集合在一起,變現的冗雜。而這一切我們都應該對于“影視分級制度”的確立有更大的期盼。尤其是在影視文藝進出口貿易日趨活躍和自由的今天,單靠影視審查與管理是不夠的,影視劇分級制的確立顯得尤為必要。
不同的人對影視作品都有不同的喜好。所以每個人對于影視作品的接受度也存在差異,所以會產生同一部作品,卻有褒貶不一的評價。但并不是所有的觀眾都能接受這些豐富多彩、各式各樣的電影和電視節目。同時,一些題材或形式的影視劇未必能適應每個人的審美。如果對此不進行一定的區分,肯定對人們文藝欣賞選擇意志的獨立性和完整性產生影響,而這本質上是非人性立法的不作為表現。影視作品中,我們常能看到一些些有不同程度缺失下限的場面堂而皇之地出現在了熒屏上,我們不禁思考,分級制的確立是否是用明確的“底線”制定了可見的“門檻”以供制作方和受眾來制作和接受。觀眾可以選擇喜歡并能接受的影片,從而使“以人為本”的現代新人文主義思想在影視立法中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和展現,在影視中也做到體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體現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
通過對影視劇進行分級,劃分適宜未成年人觀看的影視劇級別。例如韓國實行的分級制度,電視劇、電影甚至是綜藝節目,都有嚴格的分級,分別是9、12和15,三個年齡階段的劃分,而且標準也不是僅限于情色部分,還包括血腥暴力場面或是言語暴力等方面都被嚴格的分級制度所限制,而且影院對于年齡限制要求極為嚴格,被評定為19禁的電影是絕對不會允許未成年人進入。這樣讓未成年人在影視欣賞中得到選擇與拒絕的權利,避免了因影視觀看不當而造成的精神污染。這也與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規定相符合的,具有選擇權和拒絕權的分級制度,是憲法和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法在文藝修養方面的應有之義。因此,對影視劇進行分級管理體現了對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保障。
在當下,很多人認為影視分級制度會影響收看量,因為如果某一級別的影片不許某一部分年齡段的人觀看便會縮小了觀眾群,但實際上,這只是片商在私人立場上唯利是圖的表現罷了,并不算是對分級的理性考慮。針對國內的輿論狀況和國情,國民對分級制度抱有比較消極的看法,認為其可實現性較低。但是中國影視分級制的核心還是審查制度乃至整個產業的法制化。所以,隨著這一部分的加強,我們更加需要健全規范的影視分級制度,為我們的文化活動保駕護航。
[1]林冉.淺析我國建立電影分級制度的必要性新聞與傳播[J].群文天地,2012(20).
[2]葛恒浩.論構建中國影視分級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6(3).
[3]黨子奇.新時期我國進行影視分級制度嘗試的必要性電影文學[J].學術論壇,2009(5).
[4]張小北.中國電影分級制的核心還是電影產業的法制化.https://www.douban.com/note/102356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