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彥 常德日報傳媒集團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逐漸重視起精神層面的需求。在“焦慮”成為網絡流行詞的當下,如何在一個快速變化和壓力劇增的社會尋找自己的位置,安放自己的心靈?
今年1月份開始,常德晚報開設“心靈驛站”版面,每周一期,關注現代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在“科普”心理學知識的同時,為受眾打開一個了解自己、緩解壓力、調整情緒的窗口。組版幾個月以來,收到一些積極反饋,現結合自己的思考談幾點淺陋的“經驗”。
常德晚報是一張新聞紙,心靈驛站版面的選題亦要注重新聞性,抓住一些熱門事件“趁熱打鐵”,從心理分析的角度解讀新聞背后的故事。這樣,內容的受關注度高,能滿足受眾更深一層和更個性化的閱讀需求。
1月份,在讀博士研究生楊某某自殺的新聞引起全國關注,其女友在微博上發長文,聲討楊某某的導師周某長期將楊同學當家奴支使,干預和控制楊同學的私人生活,給其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壓力;并曝光了楊同學和周某的聊天信息。一些權威媒體的評論文章也由此展開了我國高校對研究生培養實行“導師負責制”的反思。
楊同學之死著實令人痛心。不過周某的眾多學生中為何自殺的是他呢?筆者搜集了詳實的新聞報道,轉發給市心理咨詢師協會秘書長龍湘沅女士,請她來還原和分析楊同學的性格以及自殺原因。龍湘沅認為:楊同學之前是有抑郁情節的,也不排除有“抑郁質”的人格基礎?!坝羞@種人格基礎的人,神經過程的特點是弱、膽小、自卑、內向、敏感而經不起打擊,多疑多慮,內心體驗極為深刻”,這樣的孩子遇上一個喜歡使喚人的導師,發生悲劇不是沒有可能。
接下來,三起殺子案件引起筆者關注。從相關報道的描述中筆者覺察到,三個母親對孩子的所作所為以及事后反應,都不是正常人的表現。三起案件雖然發生的地點和時間不盡相同,但犯罪嫌疑人都是親母、手段殘忍、性質惡劣,具有高度相似性。龍湘沅對此的結論是:這三個母親已經超出了正常心理的范疇,具有一個異常心理的共同特點——易激惹并失控到危及他人生命!在以《她們的心理都有病》為題的撰文中,龍湘沅分析了異常心理的形成原因,并從五個方面提出了作為成年人的我們該如何早發現、早防范、早干預的建議,讓兒童遠離不合格監護人的傷害。
這兩期心理話題的策劃既得到心理學界的認可,也收獲了讀者的點贊;體現出對新聞人物另類觀察、對熱點話題深入解讀、將新聞專業與心理學科有機結合的能力,也表達了對個體和生命的普世關懷。
類似博士生自殺、親母殺子這樣沉重的話題,盡管備受矚目,但在版面上也不能頻繁出現。否則,容易給受眾造成“心理話題都是很灰暗的基調”的印象,又或者以為只有小概率的案例才值得我們從心理的專業角度來給與關注。其實,心理學,是一門涉面非常廣的學科,關系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極端個案之外,我們還可以尋找很多來源于生活、貼近生活的話題。
譬如,對工作的抱怨。生活中我們不難遇到這樣的人:一方面發牢騷說工作累、薪酬少、競爭環境不公平、制度設計不合理等,一方面又安于現狀、忍受或者習慣這一切。筆者以自己身邊的一個典型案例為由頭,引出了“不知不覺就成了怨婦,你有嗎?”這一話題。
心理咨詢師金莉女士分析道:抱怨是沒有建設性的負面評價,總是圍繞著自己的不滿展開。抱怨的本質是在分配錯誤,是因為抱怨者的需求和期待沒有被滿足。她建議不用情緒傳遞的方式來緩解焦慮,先正視內心的需求,在勇敢表達自己需求的同時,用更積極的行動去響應這種需求。而當我們了解了抱怨者背后的心理機制后,便可以更清醒地對待他們的抱怨,不輕易響應、卷入別人的抱怨,同時多一重理解和接納。
另外,一些具有明顯時代特征,非常普遍、流行的群體行為,也值得從心理學角度來進行探討。譬如,很多人對微信的“成癮”,刷朋友圈刷到精力疲沓,不看完未讀信息就像未完成工作任務一樣百爪撓心。是什么原因導致你對科技產品上癮?如何從這種欲罷不能的無力感中掙脫出來?還譬如,今年一款沒有打怪升級的放置類游戲《旅行青蛙》甫一面市就捕獲了大量都市青年的心。為什么如此簡單、甚少操作的一款養娃游戲能夠爆紅?背后折射出現代人的一種什么心態?筆者據此策劃了兩期話題:“是你在玩微信,還是微信在玩你?”“你心頭有沒有這樣一只蛙?”話題源于虛擬世界,但內核具有現實意義。
同時,積極策劃一些有時效性、服務性的話題。譬如,筆者了解到,高考前夕不少中學的心理老師接待做咨詢的應考生猛然增多,這些應考生大多出現情緒波動大、脾氣急躁、與父母關系變差、對未來感到迷茫、失眠等狀況。于是,筆者通過采訪梳理了幾類常見的“應考癥”,然后請資深的心理老師、咨詢師來給高考生們以及考生家長們的精神松松綁,提出一些科學可行的建議,幫助他們緩解考前壓力。
雖然2017年9月國家人社部發布文件,取消了心理咨詢師這一職業鑒定,但并不意味著心理咨詢行業會萎縮。相反,這是它走向更加規范化和專業化的新階段。因為,中國的心理學尤其臨床心理學起步晚,它的巨大需求和潛力是仍然存在的。所以,作為版面責任編輯,不斷加強學習,逐步把自己鍛造成一個媒體人中的“心理專家”,是非常必要的。
這種自我學習,除了求助于書本、系統的課程,還要廣交心理咨詢師朋友,深入接觸心理咨詢行業,采訪和參與一些實操活動。要了解每一位咨詢師的工作特點和擅長領域,將其作為專業人才來儲備,吸納優秀的心理咨詢師成為自己的合作伙伴,并從中學習和提升。
最后需要強調的一點是,在這個流量為王的年代,傳統媒體編輯必須堅守新聞職業操守。有關心理話題的選擇、采訪、組稿,都要嚴格遵守保密原則,不以犧牲公民個人隱私來換取閱讀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