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潤新 廣西電視臺
通常而言,我們所說的電視新聞直播有兩種態勢。一是指電視新聞節目以非提前錄制的方式播出,二是指針對某一新聞時間而開展的電視實況播報。在過去的30年,電視新聞直播一直是電視媒體的核心競爭力,而直播也是令世界新聞格局重新洗牌的直接推動力。CNN在海灣戰爭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直播出現之前,也是備受業內嘲笑的“雞湯面頻道”,但在那之后,它一舉躍居電視傳媒巨人,可見電視新聞直播對媒體發展的關鍵作用。如今,面對新媒體時代急劇變化的媒體競爭環境,直播作為最能凸顯電視媒體優勢的手段,常態化直播仍然具有相當的能力和優勢。
新媒體時代的最顯著特征就是移動接收信息。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媒體,以移動端為載體實現小屏化傳播后,迅速擴大傳播領域。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自然逐漸取代了電視在新聞傳播領域當中的重要位置。面對新媒體時代帶來的嚴峻挑戰,電視媒體必須重整旗鼓并迅速調整傳播方式。要么像紙媒一樣果斷擁抱新媒體,形成融媒體以求存活;要么就努力將自身做大做強。
縱觀全國多家省級電視新聞直播業務,最突出的問題,就是新聞直播當中的選題不夠精良。新聞事件具有不同的類型,并非所有的類型都適合電視直播這種傳播范式。許多制片人認為只要是電視新聞直播,就能比其他新聞陳述方式更能留住觀眾,因此對直播的新聞內容缺乏篩查,導致實際的電視新聞直播傳播效果不佳。例如廣西新聞頻道《新聞在線》某期節目中,對某比賽現場,以記者連線的方式進行電視新聞直播。但時長僅1分多鐘的現場連線,也僅由記者口述,無法呈現該比賽的實況,導致關心該比賽的觀眾無法獲取更多生動的現場情況,而不關心該比賽的觀眾更是不知所云。該新聞事件若以新聞短片的形式播報,會比濫用直播形式更具傳播效力。
目前多省臺進行的電視新聞直播,多以提前策劃的大型新聞專題直播為主。這種經過前期策劃,并在直播前經過多方準備及預案的新聞專題直播范式,并非真正意義上電視新聞直播。但其實,對屬于突發事件的社會新聞進行電視直播,才更能留住觀眾。日本曾對一起銀行搶劫案進行了4個多小時的現場直播,直到犯罪分子落入法網,直播受到。2017年7月3日,廣西梧州一挖沙船撞上南梧高速大橋,廣西新聞頻道《新聞在線》對該事故的援救及維護過程進行了全程直播,獲得了較高的社會關注度,觀眾也積極評價這樣的電視新聞直播范式。可見,觀眾更加愿意從電視新聞直播的事件中,了解此刻正在發生而自己無法去到現場的新聞事件,并期待從中看到社會發展向好的一面。而這種直播范式,不僅能提高收視率,也更能促進社會風氣的好轉。
“真直播”是電視新聞直播面對新媒體帶來的壓力之下,首先需要革新的一步。新媒體時代下,觀眾對電視新聞直播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在微博小視頻、梨視頻及多家網絡直播平臺的擠壓下,如果電視新聞直播還僅僅滿足于主持人在演播室對著提詞器字正腔圓地播報新聞,無疑是自絕后路。電視新聞的魅力在于現場感,而直播的核心應該是現場連線。演播室直播的范式應該更多地被現場直播所取代。做真直播,是傳統電視媒體“自救”的第一步。而地方電視臺,則應該首先充分挖掘地緣優勢,在與貼近本地的新聞素材當中,精選直播題材,完善直播系統,做真正能吸引觀眾眼球的直播。
新媒體時代,新聞受眾越來越多地傾向于從移動端獲取信息。電視新聞直播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種,但擁抱新媒體,無疑是業內人士公認的,電視等傳統媒體能夠順應新媒體時代的做法。但如何達到電視大屏與移動小屏之間的聯動效果,是目前各大電視臺都在嘗試的方向。央視就聯動地方媒體,率先推出“央視新聞+”,以微視頻和即時直播為主打,作為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移動融媒體新聞產品。地方臺也紛紛推出自己的新聞移動客戶端。但在國內央視一家獨大的電視格局下,地方電視臺或可嘗試聯合直播。省臺與省臺之間可建立SNG聯盟,以一臺有資源,多臺共享的方式建立合作,在遇到新聞大事件,比如說地震等突發事件時,只要在聯盟體內,就應該優先提供給聯盟體成員到位直播信號,并機直播。
電視媒體的優勢在于生動的影像。1993年一只受傷的雌性白鸛在克羅地亞被收養后,另一只雄性白鸛堅持遷徙后回來與它相伴,至今已有17年,每年都有多家媒體以直播的形式見證兩只白鸛重逢的一刻,全球觀看直播的人數達上千萬。這種故事性直播值得推廣,因為做強影像,讓直播的畫面深度化,也是提升電視新聞直播的核心力量。而要提高電視新聞直播時畫面的沖擊力,必須以大編輯平臺作為直播樞紐,以多機位呈現新媒體通常運用的單視角所難以表現的多視角的聲畫元素。在新聞事件的大直播中,以演播室為中轉平臺,以多地的連線為現場,以主持人與嘉賓的互動提供更權威的分析,將電視新聞直播中的畫面、聲音、音效、資料和評論發揮到最大的程度。
無論形式如何轉變,電視新聞的權威性仍然是更優于以自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的。那么,針對這個新媒體的軟肋,電視新聞直播要更注重發揮自身平臺的權威優勢。將新聞報道做真做實,讓新聞受眾在新媒體中獲得了紛繁復雜的信息后,仍然選擇電視新聞媒體作為分辨是非、明晰輿論方向的標尺。因此,電視新聞直播必須擯棄以往以簡單信息播報為主的形式,轉而重點向集納、梳理、評論新聞事件的方向發展,實現電視新聞直播范式的轉型與升級。
[1]崔林,陸李逸.社交媒體擠壓下電視新聞的直播突圍與范式轉型[J].新聞與寫作,2013(11):32-34.
[2]熊波.新媒體時代中國電視產業發展研究[D].武漢大學,2013.
[3]黃永輝.探索我國電視新聞直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J].新聞研究導刊,2016(4):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