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芳頔 齊齊哈爾日報社
新聞監督,是指新聞媒體在傳播事實真相,使廣大公眾在了解事件基本情況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傳播手段履行自己的監督權力,從而影響公共決策的一種行為[1]。新聞監督是媒體新聞工作的核心職責和社會責任,也是提升媒體權威性的主要手段。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不斷出現,媒體市場上的競爭日趨激烈,新聞的過度娛樂化,嚴重影響了新聞監督的嚴肅性和其價值的發揮。為此,筆者結合多年工作經驗,探討了新聞監督價值最大化的途徑。
受到傳統的“黨的喉舌”工作思維的限制,我國大多數媒體,特別是傳統媒體,對于社會現實的報道往往都是“報喜不報憂”,新聞報道中以歌頌為主,以批評性報道為輔,批評性報道不痛不癢,難以發揮其應有的社會教育價值。
受到相關的上級單位及領導部門的控制和約束,新聞傳播中的自主性不足,報道手段和報道內容過分保守。很多新聞單位害怕新聞監督權力的履行會給社會和自身發展帶來負面的影響,殊不知社會的進步,使人們的眼界更加開闊了,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信息當中,只有更加尊重群眾的知情權,為社會提供明確的新聞信息和輿論引導,才更加有利于文明社會的建設[2]。
很多新聞機構內部人事關系復雜,當媒體采集的新聞信息可能對某些相關人士產生利益影響時,就免不了有人托關系、拉人情,將批評性報道“拿下”。這一行為,不只損害了新聞工作者的積極性,長此以往也不利于新聞監督效力的發揮。
新聞監督手段以批評性報道為主,在新聞采、寫、編過程中,一旦發生事實不清、原因不明的情況,即使是非常微小的部分,也會造成難以預估的不良影響,因此,出于經營風險和管理風險控制的角度,很多媒體不敢實話實說、不能說實話,新聞監督的最大價值難以實現。
新聞機構內部要樹立起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新聞監督意識,明確自身的社會職責,營造良好的內部環境,加強單位的內部管理,鼓勵真實、客觀、公正、有深度的報道,杜絕和打擊虛假報道、有償報道等惡劣行為,從而樹立內部的正直向上的風氣,打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對于新聞記者自身而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工作積累,養成扎實的工作作風和良好的綜合素質,并且形成較高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約束的內在力量,在采訪過程中應該從多個角度充實材料,切勿主觀臆斷、偏聽偏信,從而在面對社會不良現象時能夠針砭時弊,弘揚正氣。
社會應該為新聞監督營造更加民主、公開的外部環境,特別是要做好新聞監督工作的道德支持和法律工作,為新聞監督價值的發揮提供更大的助力和保護。國家應該推動新聞監督相關準則、條例、法律的制定與頒布,給予新聞監督應有的社會地位,并對新聞記者及媒體單位的權力、義務進行劃定,從而進一步提升新聞工作的規范化和法制化。要建立新聞監督工作的保護機制,對于妨礙新聞監督、壓制批評性報道、對新聞記者、媒體采取打擊、報復手段的行為進行嚴厲懲處,從而免去新聞機構和新聞工作者的后顧之憂[3]。
為了保證新聞監督價值的發揮,就必須為新聞采訪工作創建一個獨立自主的環境,要盡可能地減少對新聞媒體工作的干預和控制,改為合理的規劃和引導,并逐步改革和創新現有的媒體管理體制,取消新聞媒體工作中的相關前置審批制度,改為后續的追責機制,從而在保證新聞工作規范性的同時給新聞媒體更大的選擇權和工作空間,使其監督效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在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的推動之下,新媒體不斷出現,為新聞市場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產品,也使新聞市場變得更加復雜。在這種背景之下,不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興媒體,都應該放下彼此的偏見,積極尋求合適的機會,實現優勢互補的傳播合力。另外,新聞媒體還應該加強與法制部門、政府監督機關和人民群眾的聯系,并與其密切合作,從而增強新聞監督工作的針對性、有效性與合法性[4]。
[1]董獻.網絡時代加強新聞輿論監督的策略[J].西部廣播電視,2018(5):38.
[2]吳惠凡.淺析新聞報道中的道德與法律問題[J].新聞知識,2017(11):67-69.
[3]關躍進.開展新聞輿論監督要把握規律[J].青年記者,2015(32):26.
[4]高文治.如何做好新聞輿論監督[J].時代報告,2017(2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