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蓮
(中衛市新聞傳媒集團,寧夏 中衛 755000)
2014年8月,寧夏中衛市順應新形勢下媒體發展方向,融合中衛日報社、中衛廣播電臺、中衛電視臺、中衛新聞網組建成立了市委直屬正處級事業單位——中衛新聞傳媒中心(現更名為中衛市新聞傳媒集團),開創了寧夏媒體融合發展的先例,實現了同一區域內跨媒體重組,翻開了中衛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新篇章。
新成立的中衛市新聞傳媒集團是中衛市唯一的官方主流媒體,目前承辦著《中衛日報》、中衛電視臺綜合頻道、中衛綜合廣播、中衛交通廣播、中衛音樂廣播、中衛新聞網、“云端中衛”客戶端、中衛日報掌上中衛公眾微信號等“1端23媒”,形成了立體式宣傳新架構。
中衛市新聞傳媒集團在融合發展中,堅持黨管媒體原則,牢記新聞宣傳“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工作職責,充分發揮宣傳引領作用,著力在新媒體建設和提高傳播能力上下功夫,在創新新聞媒體體制機制、技術手段、呈現手法上實現新突破,在提升適應市場能力上見實效,全方位增強新聞媒體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不斷鞏固壯大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輿論,讓黨的主張在人民群眾中入腦、入心。
中衛市新聞傳媒集團成立后,對《中衛日報》、中衛電視臺綜合頻道、中衛廣播電臺綜合頻率、中衛新聞網等進行了全新的改版升級,對原有欄目、專題、新聞等核心業務全新包裝,大幅度增加了報紙、電視、廣播、網站的原創節目和內容;建立了全媒體中央信息廚房、“云端中衛”移動客戶端和中衛日報掌上中衛等公眾微信平臺等,暢通了報紙、電視、廣播、網站、微博、微信矩陣、手機客戶端等各平臺新聞產品的采集、編輯、發布、監審、評價等各項工作流程,實現了組織流程、采編流程、刊播流程、評析流程再造和全媒體集群聚陣。
中衛市新聞傳媒集團一成立,就把優化媒體組織結構,打破人員身份界限,大力推行績效化、扁平化管理等作為頭等大事來開展,落實現代企業管理方式,在組織結構、采編流程、考評體系上打破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的壁壘,實行同標準考評,全力打造導向正確、管理規范、運行高效、經營多元的全媒體,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及相關產業的有機融合、健康發展。
在堅持新聞宣傳社會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啟動以“政策促動、策劃推動、組織帶動、部門互動”的經營策略,將傳統媒體的權威性、公信力和新媒體的交互性、快捷性、組織性、黏性巧妙組合起來,開展靈活多樣、主副并存的經營活動,開辟新的經營創收渠道,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經營效益最大化。
中衛市新聞傳媒集團還處于全媒體建設的起步階段,跟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
(1)層次低,形式單一。中衛市新聞傳媒集團媒體融合還停留在內部資源整合階段,沒有形成一體化發展的組織結構、傳播體系和工作機制,沒有生產出更多適應不同受眾需要的新聞產品,沒有形成集團效應。
(2)底子薄,實力不夠。中衛地域小,底子薄、受眾少,傳媒產業項目不多、發展潛力不足。
(3)政策支持力度不夠。媒體融合和戰略升級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僅靠自身經營難以實現大發展。相比較而言,中衛市對媒體融合發展的資金投入不夠大。
(4)高端人才缺乏。中衛市新聞傳媒集團雖然一直重視人才隊伍的培養,但大多數采編人員還不能適應多媒體平臺業務的開發需要,缺乏創新性營銷策劃、技術開發等高端人才。
(1)深化認識,樹立一體化發展理念。推動媒體融合發展,需要深化認識,樹立一體化發展的新理念,形成一體化的組織結構、一體化的采編流程、一體化的傳播體系、一體化的管理體制,使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生產、組織架構、采編流程和利益格局等方面深度融合,實現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人才隊伍的共享融通。
(2)堅持內容為王,探索主流媒體引領輿論的新途徑。對于新聞媒體來說,內容才是最后的王者,是核心競爭力。做到這一點,要發揮好傳統媒體在內容生產上的優勢,將傳統媒體原創的內容向新興媒體延伸,在融合發展中發揮主流媒體的輿論引領作用。要遵循新媒體“短平快”的特點和規律,綜合運用圖文、圖表、動漫、音、視頻等多種形式,增強新聞信息的吸引力、感染力,滿足用戶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
(3)爭取項目,夯實基礎。要把產業項目建設作為核心抓手,積極爭取、大力實施,不斷夯實發展基礎。
(4)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媒體融合發展是一項戰略任務,也是一項系統工程,迫切需要市委、市政府的支持。
(5)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培養專業團隊。要加強對現有媒體從業人員的系統培訓,使其成為具有全媒體理念和技能的復合型新聞人才。要加強交流學習,多去先進地區考察取經,多請業界專家講授指導。要改革人才工作機制,鼓勵優秀人才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