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笑冰
(山東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據艾瑞咨詢(iResearch)發布的《2017年中國媒體轉型研究》顯示,移動端已經成為繼微信公眾號之后的又一個傳統媒體轉型的風口,截止到2017年上半年,我國手機新聞APP用戶使用規模已達6.05億。在這種形勢下,眾多地方新聞媒體紛紛推出新聞APP,作為其向融合新媒體轉型的一大利器。但由于地方媒體規模有限、技術不足等原因,使其進一步的發展受到阻礙。本文選取青島地區的“愛青島”“青島觀”“掌上青島”“半島”等具有代表性的客戶端對此現象進行分析。
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內容都是第一位的。首先,新聞是一種產品,原創性很重要,對于受眾而言,多個媒介的內容重復產生的無可讀性會降低他們的用戶黏性。例如“愛青島”新聞客戶端的一則新聞“實拍青島最美雙櫻大道”從題目、圖片到正文,與“青島新聞網”客戶端的內容完全一樣,并且放在客戶端顯眼的位置。類似互用稿件的情況屢見不鮮,給用戶造成信息重復,閱讀感差的體驗,影響客戶端的活躍用戶量。
除此之外,地方媒體新聞APP大多是由第三方軟件公司開發,導致很多地方媒體的新聞APP的界面、功能大面積雷同,并且經常存在頻道設置重復或缺失的問題。對地方媒體而言,信息重復或缺失、形式類似同質,可能導致用戶流失,這種情況日積月累將會造成用戶數量減少、APP競爭力降低,從而被不斷涌現的其他新聞APP淹沒。
地方媒體新聞APP通常都是“新聞+服務”模式,即播發新聞的同時,增加便民服務內容,將手機客戶端打造為地方綜合性APP,但是通過對青島地區新聞APP的研究發現,這種融合并沒有達到完美效果。
例如“愛青島”客戶端中,包含服務功能的有“查違章”“天氣”“看電影”“公交”等等,雖然功能眾多,但競爭力并不強,并沒有帶來比其他同類應用更好的用戶體驗。同樣的服務方面問題出現在“半島”客戶端上,客戶端首頁左上角的擴展頁面包含許多服務功能,但是點進去會發現,只是嵌套了相關網頁,用戶體驗大大降低。
互聯網時代的信息爆炸注定用戶不能瀏覽全部的信息,時間也不允許。所以產生了個性化推薦,這也是新聞APP的一大推廣特色,但是地方媒體在新媒體傳播領域尚未步入成熟軌道,對其規律把握不到位,它在個性化內容定制方面仍處于探索階段。這會導致用戶因為定制的不成熟而錯過許多新聞資訊,換句話說,這也讓用戶的閱讀視野變窄。
例如“愛青島”客戶端中的欄目僅有五個,雖然可以調整順序,但是對用戶的喜愛和選擇沒有做數據處理,新聞推送也是統一的,滿足不了有個性化定制需求的用戶。
在多方新聞媒體的擠壓下,地方媒體困難重重,不僅要面對多方成熟新聞APP帶來的壓力,同時同城新聞APP的競爭壓力也很大。但地方媒體如果不想喪失本地新聞入口的優勢,就必須要不斷提升改進,這樣才能在激烈的移動互聯網競爭中搶奪到一席之地。
地方媒體的一大優勢是新聞來源的原創性和獨家性。地方媒體有著自己強大的新聞采訪隊伍,他們在本地與各部門、各領域有著長期積累的密切聯系,有良好的區位和人員優勢,所以在新聞發生伊始,要發揮優勢,優先獲取來源,做好獨家原創新聞。
此外個性化定制也是地方新聞APP的努力方向,特別是貼近本地生活的定制化內容,這就要求APP開發機構的大數據和技術支持,以及對于當地用戶數據的挖掘分析。
地方媒體新聞APP應該發揮自身優勢,通過對本地熱門服務功能的整合分析,完善本地用戶生態體系,打造“新聞+本地服務”的模式,給老百姓帶來各種便利的民生服務,成為百姓生活好助手的同時,也用服務牢牢地栓住了用戶。
例如“愛青島”APP的公交查詢功能就非常準確及時,因此“拴”住了很多經常需要公交出行的用戶。還有“智慧青島”APP,服務分類條目清晰,種類齊全,使用感良好,也收獲了不少的固定用戶。
在移動互聯網迅猛發展的當下,在眾多媒體巨頭搶占的市場下,地方媒體紛紛搶灘客戶端市場,搭建本地新聞APP產品,促進媒體融合發展,爭取實現“互聯網+”的發展之路。這條道路崎嶇不平、困難重重,而新聞APP唯有注重內容、增強用戶互動交流、完善服務平臺,才能沖破障礙、煥發地方媒體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