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飛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100024)
漢語普通話的音節特點是音節分明,結構工整,以及音節具有明顯而完整的動作過程。在發音過程中,會給人一種圓潤動聽之感。圓潤,我們還應該理解為在吐字過程中,要有豐富的泛音共鳴呈現,語音在聽感上達到悅耳動聽的效果,從而實現“腔圓”的要求。吐字圓潤不僅是實現漢語普通話音韻美的手段,也是播音員、節目主持人在有聲語言工作中必備的能力。
傳統戲曲聲樂藝術將吐字歸音中,一個音節的發音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出字、立字、歸音。
音節發音的“頭腹尾說”是吐字歸音的精髓,它將一個音節分為三部分,例如“白(bái)”這個字,其中的聲母b是字頭,韻母中的ɑ是字腹,韻母中的i是字尾。播音運用吐字歸音要把握以下要領:
字頭有力是指字頭形成阻礙時阻塞部位要保持一定緊張度,阻力要有力。①在發音時要做到叼住彈出,具有彈動感,并且掌握好力度。就好比大老虎在叼著小老虎過山澗時,既不能叼得太緊,也不能叼的太松,咬字也亦是如此。
此外,也需要注意字頭中介音(韻頭)的發音技巧。如“jiāo”這個音,發音時i和j貼近,迅速過渡到ao 。通過介音與聲母的貼近,能更好地實現字頭“叼住彈出”的發音效果。零聲母前的“附加”字頭也應保持力度,做到出字有力。為避免音節之間界限的混淆,有必要強調零聲母的起始讀音。
在河南、山東的一些地區的發音,容易出現字頭無力的現象,甚至會有“團舌”的現象。要克服發音時舌頭團成一團的不良發音,就需要多練習“d、t”拼合而成的音,一定要用舌尖接觸上齒齦,舌體和上齒齦的成阻要成“點”狀,而不是“面”狀。
字腹飽滿是實現吐字圓潤的重要途徑。這就要求主要元音(字腹)在發音時,清晰飽滿,在口腔中達到“立起”的效果。
除了讓字腹“立”起來,也要注意字腹的發音是在滑動中完成的,復合元音韻母的滑動更為明顯。字腹是i 、u 、ü等舌位較高元音時,因為它們是“窄音”,因此在發音時口腔開度要大一些,防止發音時音色較暗。單元音韻母ɑ作字腹時,若口腔開度不夠,會使得ɑ音接近e音,影響字音的飽滿清晰。
在復合韻母中,需要在立字的過程里盡可能拉大舌位動程,才會有相應的開度變化,否則舌位動程太小,聲音就會缺乏圓潤感。
字尾歸音是指字尾部分應發音完整,不應虎頭蛇尾,只顧字頭、字腹,不顧字尾。字尾歸音首先要將尾音歸到應有位置上,充當字尾的元音有i 、u;鼻音有n和ng。歸音時,字尾結束應當到達這些音的位置,i 、u應有一定舌位高度,n和ng應抵腭,字母o作字尾,如“gɑo”,歸音的實際部位應當是u,歸音到o則不夠清晰。字尾歸音還應當弱收,不應過分加重加長。
民間有人用“棗核形”來形容吐字過程,這種字頭、字尾小,字腹大的形象描述,概括出吐字歸音的發音特點,也恰好吻合了漢語音節的結構特征。
1.打開口腔
播音發聲時為了語音清晰圓潤,需要讓口腔打開。可以通過“提起顴肌,打開牙關,挺起軟腭,放松下巴”來打開口腔,從而為字腹的立起創作條件。
提起顴肌,不是做成微笑狀,而是顴肌稍有緊張的感覺就可以了。顴肌提起時,上唇貼緊牙齒。這樣在發音時,唇就有了發力的依托,使吐字時更加清晰、明亮。
打開牙關,主要打開后槽牙,讓它們有向上提起的感覺。這同樣也可使口腔開度得以加大,讓口腔產生更豐富的共鳴。
軟腭的挺起是指讓上腭后部進行抬起,這樣既可以增加口腔后部的空間,又能避免氣流過多的進入鼻腔,防止鼻音的濃重。
發音時,如果下巴過于用力,會造成舌根的僵硬和喉頭的緊張,讓聲音通道也相應地變窄。所以為了發音的叼住彈出,要主動放松腭骨,將下巴放松,從而減輕喉部的負擔。
2.力量集中
唇的力量要集中到唇的三分之一處。如果唇的力量不夠集中,會使字音相對松散。想使得舌的力量更為集中,成阻部位要呈點狀接觸,而不是片狀接觸。
3.明確發音時聲音線路
聲音應該沿著軟腭、硬腭的中縱線推到硬腭的前部。這樣做會使聲音集中,音色明朗,穿透力強。
綜上所述,通過字頭的叼住、彈出,韻腹的拉開立起,韻尾的弱收到位,以及多個器官互相配合才能真正使語音悅耳動聽,也就是要實現“字正腔圓”的要求。
注釋:
①張頌.中國播音學第123頁[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