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敏
(山東省臨清市廣播電視中心,山東 林清 252600)
關于“說”新聞與“播”新聞,業界的爭議和探討一直沒有停止過,有些人片面強調新聞節目要“說”才能給予人親切感,而有些人依然認為新聞用“播”的方式才更讓人有信任感。其實,問題的根源在于:業界對“播”與“說”的內涵沒有一個確切的定論。
1.稿件內容不同
從稿件內容上來看,“說”新聞與“播”新聞存在著一定差異。“說”新聞稿件內容主要以非時政新聞為主,包括財經新聞、體育新聞、社會新聞、娛樂新聞等。在“說”的過程中,主持人為了能夠增強親和力,讓觀眾獲得一種平等交流的感受,其語態更加貼近現實生活。然而,絕大多數“播”新聞稿件內容都是時政性新聞。在“播”的過程中,播音員扮演了一個黨與政府“喉舌”的角色,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均代表了政府及黨的形象。因此,在具體播報過程中要保持形象端莊,聲音嚴肅,體現出具體內容的公信力,以獲取觀眾的信任感。
2.稿件寫作方法不同
“說”新聞的稿件是口語化寫作,短句多,貼近日常生活的語言風格,本身就適合說。而“播”新聞的稿件是書面語,特點是多長句,重敘述,少抒情,且往往采用“倒金字塔”式的傳統新聞寫作方式。
3.傳播環境不同
“說”新聞與“播”新聞在傳播環境方面也存在著一定差異,“說”新聞需要突出“說”的特點,更偏向于“一對一”,主持人需要表達出個人的感受;而“播”新聞則強調于“一對眾人”,盡可能不摻雜個人情感,而是從客觀角度向觀眾闡釋黨的政策、方針等。也就是說,“說”是小眾人際交流的語境,而人際交流最需要語言的通俗化和感染力;而“播”是大眾傳播語境,要求語言表達流暢、準確、清晰。
1.都需要強調理解、感受在備稿中的作用
“說”新聞及“播”新聞均需要通過生動的言語來準確闡述新聞內容,話語表達方面也需要一定程度控制,不能出現累贅、啰嗦的情況。無論是“說”新聞還是“播”新聞,稿件內容都是需要著力下功夫,而不是為說而說、為播而播。
2.都具有社會性
無論是“說”新聞還是“播”新聞,都需要播音員、主持人面對話筒,雖然多數時間所處的天地是小小的播音室,但是,由于廣播節目的特性所決定,它具有廣闊的時空,它以全社會的人們為受眾,受眾具有多個層次,也是多情狀的,個性中涵蓋了共性,個別中體現了一般。所以實際播音當中,要將“此一瞬”與“這一個”充分聯系起來,將兩者充分融入到傳播總渠道當中,向其他各處滲透。因此,“這個時代,這個社會,客觀世界形勢以及當今受眾的收聽收看心態,應該成為須臾不可漠視的現實。”
3.都需要有一個正確的話筒前的狀態
正確的話筒前狀態有這樣一些特征:①思維清晰、信心十足。②知覺活躍、愿望強烈。③進稿迅速、注意力集中。
“說”新聞作為后起之秀,它的出現并不為了取代“播”新聞,而是對“播”新聞的豐富和補充,畢竟新聞內容不是單一的時政類或是民生類。在相對較為嚴肅的新聞播報中,例如政治時事等新聞方面,應該采取“播”的方式;而對于一些社會性新聞、民生新聞等,在播報過程中,可采取“說”與“播”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播報。
1.發展是最好的繼承
新聞由“播”至“說”,涵蓋了一定的時代特征。這種轉變不僅體現在話語方式上,同時也產生了一種新的播音類型。在新聞播報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未來還會有各種不同類型的播音方式出現,這也反映了新聞播音的發展與傳承。
2.“說”與“播”的結合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
近年來,同一檔新聞節目中往往涵蓋了多種新聞類型,這就要求主持人要結合不同類型稿件內容,靈活轉變播報方式,在“說”與“播”之間找到一種平衡,做到“說”與“播”相結合,靈活運用。
在信息化時代下,信息容量變得愈來愈大,傳播效率也在不斷遞增。在這個過程中,“說”新聞與“播”新聞均會不斷改進、完善。兩者會形成一種相互輔助、互相協調的狀態,兩者之間的界限也將逐漸模糊,并朝著融合趨勢發展。
從本質目的上來看,“說”新聞與“播”新聞并無不同,兩者的核心目的都在于傳播新聞信息的實質內容,但在表現形式上存在一定差異。當然,兩者各具特點,在不同環境下各具用途,不能否定任何一者的作用。從上文中可以看出,新聞播音相關影響因素較多,“說”新聞與“播”新聞并不見得適用于所有場景或環境。想把新聞播音做到優秀,就應該將兩者充分結合起來。在正確把握稿件內容的前提下,即便在同一檔節目當中,“說”新聞與“播”新聞并不存在矛盾,是完全可以共存,兩者通過互補能夠獲得更好的新聞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