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偉
傳統新聞生產模式是一種被動產生新聞模式,必須以已經發生的新聞事件為原材料。在傳統模式中,新聞的產生需要等待新聞事件發生后,新聞作者對與之相關的時政熱點、人文倫理等進行深入了解,憑借自身對該新聞事件的敏感度,描繪出該新聞事件的客觀事實或對該新聞的獨特見解。而智能的媒體應該是新聞的主動“搜集者”,能夠依靠自身強大的聚合能力梳理出所在范圍內的各種信息,包括一些被公眾容易忽視或看似無價值的信息,并通過分析整合挖掘出對用戶有價值的新聞。大數據技術催生的大數據新聞正是在這種智能媒體中孕育而出的一種智能新聞。在大數據新聞模式下,新聞生產者可以依靠大數據技術對目標范圍內的各種數據信息進行挖掘與分析,發現在海量無規律的數據中隱藏的能夠為社會公眾產生價值的事實新聞,從而把看似碎片化的信息梳理出一個具有說服力和利用價值的結論性新聞。可見,大數據技術徹底改變了傳統的新聞產生模式,催生了一種新興的新聞源,以主動生產新聞替代了被動等待新聞發生。
在“大數據+互聯網”環境下,人類發生的衣、食、住、行等一切活動都可以轉換為可以量化的、有挖掘價值的數據信息,從而作為大數據新聞的制作原料。傳統新聞模式下,數據本身只能用作數據論證來證明作者論點,且需要依靠文字解釋才能呈現出要表達的信息,脫離了數據論證方法并沒有其他突出價值。同時,傳統新聞報道在以數據進行分析時,往往只對數據的機械堆砌,并以年度統計表形式來體現,是對數據信息的一種淺層價值利用。而由大數據技術催生的大數據新聞能夠以圖表、動畫、文字等多種形式呈現,能夠通過網絡、移動終端、計算機等多種媒介傳播,增添了新聞的可視化與多元化,通過客觀數據化的表達以及貼合實際生活的口語化描述,實現新聞作者與數據信息之間的隨時隨地互動,打破傳統新聞模式下新聞作者與新聞對象之間零互動、零交流的障礙。可見,大數據新聞豐富的呈現方式、多元化的描述方法,改變了傳統模式下的新聞表達方式,促進杜威的“對話新聞”表現形式替代李普曼式的“告知新聞”表現形式。
大數據新聞是通過搜集、分析新聞受眾群體產生的數據信息,挖掘出對新聞受眾群體以及社會發展有價值的信息。因而,大數據新聞能夠將新聞與新聞受眾群體緊密連接在一起。首先,在數據信息生產方面,在大數據技術中加工的信息都是由眾多包括新聞受眾群體在內的廣大社會公眾在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大數據信息的生產與新聞受眾群體的生活息息相關。其次,在數據新聞內容方面,以社會公眾的海量日常信息作為量化數據原料分析出的數據新聞,反映了與社會公眾生活相關的高價值信息資源,對于指導經濟生產、引導生活出行具有重大參考價值,新聞受眾群體在新聞生產者與新聞受眾者的雙重身份中獲得了數據新聞的重要價值。最后,在新聞反饋方面,相比于傳統模式下數據新聞建立的新聞生產者與新聞受眾者的雙重身份能夠使新聞受眾者增加對數據新聞的關注度與信服力,充分調動新聞受眾群體的積極性。同時,多元化的數據新聞呈現方式能夠使新聞受眾群體與新聞作者之間的互動更加密切,實現觀眾與新聞主持人的實時交流,提高新聞傳播業的實時性、高效性以及互動性。
更雜、更多、更好是舍恩伯格在《大數據時代》一書中提出的大數據時代的三大特征。而這些特征卻違背了新聞的本質要求。一是“更雜”矛盾。大數據時代為了追求足夠“大”的總體數據量,必然不可避免數據龐大帶來的混亂與繁雜。大數據追求精確付出的成本與獲得的收益難以匹配,使得大數據放棄對準確性的高標準要求而存在一定的誤差。然而,準確性是新聞的本質要求。新聞傳播的內容必須是具有可靠性與公信力的。否則,錯誤的消息將會影響人們行為,導致社會秩序混亂。二是“更多”矛盾。大數據時代,信息的儲量以及信息的處理速度均顯著提高。大數據技術以特定數據范圍內的總體為分析對象,剔除存在差異的少數個體從而分析出總體的規律與趨勢,注重總體共性而忽略個體特性。而新聞的關注點往往是存在差異的個體,如某類典型事件或某個典型人物。可見,大數據技術求共性輕特性的特點會違背新聞的本質要求,使得新聞由于缺少對個體的關注變得一概而論。三是“更好”矛盾。通過大數據技術可以揭示某些事物之間的潛在相關性,從而為商業決策、人們消費提供最好的方案。但是大數據卻無法解釋事物間存在關系的原因。而追本溯源是新聞的一個本質要求,新聞的產生必須解決“六要素”之一“為什么”這一問題,只關注“是什么”的大數據技術難以解決“為什么”的新聞本質要求,從而產生缺乏閱讀價值的“快餐式新聞”。
目前,依托計算機與互聯網技術而生的大數據技術,與新聞傳播業技術的融合仍處于初步探索階段,面臨著新聞傳播業技術落后于大數據技術應用需求的技術壁壘。大數據技術對數據信息的搜集、分析與整合離不開Web2.0時代互聯網技術的支持。首先,大數據新聞面臨的第一個技術壁壘便是如何自主、有效的搜集數據。在互聯網環境下,國內的搜索引擎以及電商、視頻、社交、移動支付等各類APP利用自身平臺的信息搜集技術掌握著眾多網絡用戶信息,而新聞傳播媒體卻沒有掌握搜集數據信息的技術,只能被動的通過技術外包來獲得數據信息。但當上述平臺將這些信息首先為己所用,那么新聞傳播業必然“無米下炊”。其次,是數據信息分析技術壁壘。有目的的分析數據能夠挖掘出潛藏在數據背后的潛在價值。新聞傳播媒體面對著身邊積累的海量數據,如何進行數據分析生產出新聞,如何利用數據分析出對新聞傳播有價值的信息是打通新聞傳播技術壁壘的關鍵一步。最后,是思維壁壘。相比傳統新聞時代,大數據時代必須建立大數據服務思維,需要用大數據思維來洞察數據的重要性、識別數據價值以及解決數據挖掘來源。
數據信息的搜集是數據新聞產生的來源方式。在互聯網環境下,我們通過百度、谷歌等瀏覽器在瀏覽網頁、搜索產品信息等上網記錄都會被瀏覽器供應商以數據信息記錄下來并進行存儲,這些信息將成為可供大數據技術進行量化分析的信息原料。而這些信息許多涉及用戶的隱私,甚至是關系到國家信息安全。大數據新聞的發展必然離不開數據公開作為基礎,但某些信息必須由政府進行保護而不能公開,政府對數據的利用效率較低。不可否認,數據公開與隱私保護之間存在著必然矛盾。近年來,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開始提出“開放政府數據”,美國、英國以及歐盟也相繼頒布了促進政府開放數據的政策,但全球范圍內的大多數國家的數據信息公開仍在初步建設中,國家信息公開制度以及監管管理辦法尚不完善,數據信息公開安全保護相關法律立法較為滯后,缺乏有效的個人隱私保護以及國家信息安全保護體系。因此,面對數據公開與隱私保護的矛盾,必須有效解決數據信息來源與保護受眾隱私權問題。這必然離不開政府、新聞媒體以及受眾群體的共同努力。
大數據新聞的發展雖然存在著諸多與新聞本質相悖的矛盾以及技術融合壁壘,但不可否認大數據新聞擁有的獨特優勢對促進新聞傳播業變革與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推動大數據新聞的發展是新聞傳播業的一項重要任務,具體對策如下:
首先,打破技術外包壁壘。為了加快實現大數據與新聞傳播業的技術融合,新聞傳播媒體必須打破阻礙大數據新聞發展的第一道技術壁壘——數據搜集依賴外包。現階段,雖然數據搜集外包可以為新聞媒體節省成本與精力,但是從長遠來看,技術外包必然導致新聞來源與新聞呈現的技術脫節,甚至出現數據搜集行業“壟斷”大數據新聞的現象。因而,新聞媒體部門必須加快基于新聞傳播的數據搜集技術研發,加強數據搜集技術人才引進與培養,掌握數據搜集的核心技術,從而打通數據搜集、數據分析以及新聞呈現的整個大數據新聞鏈條。
其次,培養大數據新聞人才。在“一切皆可量化為數據”的大數據新聞背景下,大數據新聞記者必須擁有敏銳的數據洞察力,能夠在海量、繁雜的數據中識別出一個可供研究分析的方向,并能從數據分析結果中確定出具有寫作價值的選題,進而創作出一份精彩的大數據新聞作品。可見,大數據新聞對記者行業提出了新的挑戰。因而,新聞記者應該充分認識到大數據新聞時代的機遇與挑戰,盡快適應大數據新聞特有的搜集、策劃、編輯及呈現模式,加強自身對大數據搜集、分析技術的了解。同時,新聞記者應充分認識到大數據新聞在“追本溯源”方面的不足,主動探尋與挖掘隱藏在數據新聞背后的原因,關注被數據新聞遺漏的個體,推動大數據新聞向宏觀描述與微觀關注相結合、共性與個性共同兼顧方向不斷發展。
最后,推動數據公開機制。數據信息是大數據新聞的首要原料,大數據新聞的發展必然離不開政府數據信息公開的支持。現階段,我國政府正在加快數據信息公開步伐,推進數據資源共享。然而,我國相關數據信息保護政策卻較為滯后,隱私信息泄露事件頻發,危害著社會公眾的安全。因而,大數據時代下政府應充分認識到數據信息公開的價值以及隨之產生的隱私安全隱患,在逐步推進數據公開的同時,不斷加快頒布保護數據隱私安全的相關政策,促進數據公開進程與隱私保護立法建設同步發展,不斷完善我國的數據公開機制,為大數據新聞的發展提供公開、安全、自由的外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