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娜
呼蘭河,東北的一座小城,并不怎么繁華,長久以來,這里的人們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們不愿意改變,不愿意創新,他們享受著這種“二兩黃連”的短暫放心,而不是“拔牙”一般的長久根治。在中國,有很多這樣的小城,沒有多少文化的農民占據了絕大多數,他們的封建思想和老舊意識也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甚至影響了整個小城的氛圍。因而,分析原因,加強對其正確方向主流意識的灌輸和教育,是挽救“小團圓媳婦”、幫助呼蘭河改變其現狀的必然選擇。
傳播學的四大奠基者之一拉斯韋爾提出構成傳播的五種基本要素,人們稱之為“5W”的傳播模式:誰→說了什么→通過什么渠道→對誰→取得什么效果,這一理論明確地表述了傳播活動是由五個要素和環節而構成。本文將從這五個方面來分析《呼蘭河傳》中“小團圓媳婦”被封建禮教逐步致死的原因,為更好理解《呼蘭河傳》以及農村封建禮教思想的傳播和治理提供幫助。
傳播者,在其傳遞過程中擔負著信息的整合、加工和傳達的任務,它是傳播行為的引發者,同時在社會性的傳播中,傳播者既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集體或是相關機構。在《呼蘭河傳》小團圓媳婦這一故事情節中,就出現了三方面的傳播者,分別是她的婆婆、各種各樣的“神”和鄰居們。
“小團圓媳婦”的婆婆,是呼蘭河城里土生土長的人,靠省吃儉用度日,思想極其固化腐朽。在她心目中,童養媳應是一個省吃儉用、靦腆瘦小的女孩子,在見到大方活潑、高大倔強的“小團圓媳婦”后,她認為這有悖于常理,所以用跳大神、鬧神鬧鬼等封建方式試圖來改變團圓媳婦的性格。同時,還要繼續大肆渲染,向鄰居們宣揚“小團圓媳婦”的可怕。不論其他人對于團圓媳婦的看法如何,她的婆婆就首先站在了對立面,第一個對團圓媳婦產生了質疑和批評。這對于那些看熱鬧不嫌事大的人們來說再有興趣不過了。
“他說一提云游真人,遠近皆知。不管什么病痛或是吉兇,若一抽了他的帖兒,則生死存亡就算定了。”跳大神、野臺子戲、娘娘廟大會等都是呼蘭河這座小城里祭鬼敬神的活動,正如蕭紅所寫:“這些盛舉,都是為鬼做的,而非為人做的?!边@些“神”為了鞏固自己的金錢、名譽、地位,不斷地變出新花樣來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也將小團圓媳婦進一步推入了深淵。
呼蘭河的人們每天除了家長里短,就是摻和別人家的家長里短,他們沒有什么追求,相信自己的命運由老天掌控、由“神”掌控、由“云游真人”掌控、由那些包著紅紙的帖兒掌控。于是有人病了,就吆喝著請大神來瞧瞧,沒病也喊叫著請大神來院兒里熱鬧熱鬧,求神問卦已然成了呼蘭河人的家常便飯。
這些“好心的”鄰居們對“小團圓媳婦”還發起了“改造行動”。這場“改造行動”滿足了所有人的消遣和欲望,安慰了所有人空虛的內心。扎紙人、燒替身、畫花臉、吃全毛雞、各種偏方、抽帖兒、畫病、買紅花、跳神趕鬼、看香、扶亂、當眾洗澡、剪辮子等一系列偏方,十分之全面,一時之間,老胡家鬧得熱鬧非凡,場場大戲被傳得沸沸揚揚,誰要是沒有去看,都會被說落伍。
正如每一個讀《呼蘭河傳》的讀者所料,“小團圓媳婦”終被治死。如果一定要追究出小團圓媳婦的真正死因,那應該是她對于現狀的無力和無奈,而這現狀的絕大多數制造者,莫過于那些被封建禮教緊緊包裹的東鄰右舍們的過分關懷。
傳播內容是傳者和受者之間的紐帶,通過訊息的傳達,受傳者之間能達到互動的目的,也能更好地對內容進行理解和分析。
在書中第一章就提到的:“假如他是正在牙痛,他也絕對的不去讓那用洋法子的醫生給他拔掉,也還是走到‘李永春’藥店去,買二兩黃連,回家含著算了吧!”又比如小說里的人物“大孫媳婦”,她是親眼看見了小團圓媳婦被致死的過程,但是她什么都沒有說,也沒有半點阻止,一方面是因為她也得遵循著媳婦的要求,順從長輩的意愿不得半點干擾,另一方面是她一介良家婦女,力量過于單薄,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和一群人的力量相抗衡的,更何況是整個小城的氛圍?假如她指手畫腳有所阻攔,必然成為鄰居口中的第二個“要出馬”的媳婦兒,勢必和小團圓媳婦兒的下場一樣,甚至更甚,所以“大孫媳婦”的思想也漸漸被同化,漸漸變得落后。
作者蕭紅1911年出生,1942年逝世,是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人,《呼蘭河傳》是她寫的最后一部長篇小說,于1940年12月結稿,到第二年的12月才出版。所以不難推算得出,她所描寫的呼蘭河情景應該是在她孩童時期所發生的事情。20世紀初,中國依舊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下,人民群眾生活在苦難的深淵之中難以自拔。當時社會動亂停滯不前,國人愚昧無知“甘愿為奴”逃離現實,整個社會都是如此,呼蘭河又如何脫離。1907年之前,在學校中都始終沒有女子教育的位置,女子以培養“賢妻良母”為目標,不背中國歷來禮教風俗,一切放縱自由之說,務必摒除,以維風化。直到1915年6月,風氣有所改觀。
在農村,封建禮教的形式多種多樣,如“燒香敬神”“算命觀相”“驅鬼叫魂”“抽帖畫病”。這些封建禮教的大力吹捧者大多都是村里的老年人和婦女,老年人因長期飽受封建思想的影響,封建禮教觀念深入心底,婦女因未受過正規教育,“賢妻良母”成為她們所追求的目標,對于封建禮教知其要求不敢不從,于是也淪為封建禮教的追隨者。
“因為老胡家跳神跳得花樣翻新,是自古也沒有這樣跳的,打破了跳神的記錄了,給跳神開創了一個新紀元。若不去看看,耳目因此是會閉塞了的。”隨著觀眾的不斷增加,所謂的“神”和“真人”也提升著他們的表演水平、理論水平及各方面的技能,變著花樣兒的“跳大神”,吸引了越來越多村民的“心誠則靈”,使其逐漸淪為“若是沒有看到就會被說落伍”的堅定受眾。
傳播媒介,又稱為傳播渠道、傳播工具,是傳播內容的載體,它是信息傳播的重要渠道,在社會生活中媒介是多種多樣的,如互聯網系統、大眾傳播系統等,都是人們常接觸到的,但在呼蘭河這個背景下的媒介,則是人們的口口相傳。當時的呼蘭河城還處于非常落后的狀態,不會辦報,記載信息只能靠人腦或者唱歌,傳遞消息也只能一對一、一對多的口口相傳。人們無法驗證信息的真偽,只能憑借傳言豐富自己內心對知識的渴求,人們無法一個一個挨著去傳播,只能靠少有的“人才”編成歌謠廣為傳唱。這樣落后的傳播狀況,的的確確對呼蘭河的發展、村民的進步起到了拖滯的作用。
蕭紅在書中寫道:“當地沒有報紙,不能記錄這樁盛事……呼蘭河這地方,到底是太閉塞,文化是不大有的。雖然當地的官、紳,認為已經滿意了,而且請了一位滿清的翰林,作了一首歌還配上了從東洋流來的樂譜,使當地的小學都唱著……當地的奇聞妙事都沒有記載,任它風散了?!痹诤籼m河,傳遞消息,憑的僅僅是口口相傳,說話也好,唱歌也罷,無法記載下來的缺失使得消息失去了其自身真實性的驗證,所以就出現了各家的偏方、祖傳妙方,從而導致小團圓媳婦的死亡。
幾乎天天“跳大神”的胡家大院成了左鄰右舍最愛聚集的場所,引神驅鬼的新樣式、挽救團圓媳婦的新偏方都成了鄰居們茶余飯后議論的新話題,這個院子已經不單單是一座建筑,而是承載了全村人尋求心靈慰藉打發閑暇時光的大機構。每天從這里都能獲取到關于“小團圓媳婦”、關于“跳神”、關于“生死”的最新的消息,就像一個新聞中心,雖然口口相傳,但在當時那個年代,在呼蘭河這座小城,已經是極速了。
受眾作為傳播的對象,在傳播的過程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在傳播學中,受眾又叫作受傳者,是傳播者的作用對象,他們積極主動的接受訊息,通過各種反饋活動來影響傳播者,同時如同傳播者一般,它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群體的存在。
李良榮教授在《新聞學導論》里所說:“在大眾傳播領域里,受眾指的是大眾傳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受眾并不是消極被動的接受者,相反,他們是積極的參與者,甚至可以說,是整個新聞傳播活動最活躍的決定性因素。在新聞傳播活動的各個環節,受眾都在或明或暗、或強或弱地起著各種制約作用?!痹凇逗籼m河傳》的“小團圓媳婦”這一故事中,受眾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這些人因為對“跳大神”的關注,所以自覺不自覺的關注了“小團圓媳婦”的生死。只要胡家院子有活動,他們必定爭先恐后地擠進院子一探精彩,他們是積極的受眾,是對該事件持續關注的受眾,是小團圓媳婦最害怕的受眾,是一群烏合之眾。
勒龐的《烏合之眾》里提到:“聚集成群的人們,他們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轉到了同一個方向,他們自覺的個性消失了,形成一種集體心理。”而在呼蘭河,受眾就是這些左鄰右舍,他們本不是一家人卻天天齊聚胡家大院,他們各有自己操心的事情,卻共同關心如何“改造”和“挽救”小團圓媳婦,不自覺的,他們成了烏合之眾。
1.“小團圓媳婦”。年僅十二歲,“頭發又黑又長,梳著很大的辮子,臉長得黑乎乎的,笑呵呵的”,但是自從進了老胡家的大門成了小團圓媳婦,因為婆婆和鄉親們的不順眼,經歷了一系列的打罵,還不到二月份,就一命歸西。在受眾中,“小團圓媳婦”是最大的受害者,所有的暴力都讓她一人承受,卻根本不是她的錯誤。
2.“小團圓媳婦”的婆婆。按照中國自古以來的人倫常理,婆婆對于媳婦,自然有管教的權力,但應當循著正確的積極的方向。作為施者,“小團圓媳婦”的婆婆,為了打造自己心目中的小團圓媳婦,通過對“小團圓媳婦”內心和肉體的折磨,來實現自己欲望的滿足。作為受者,她為了滿足自己的心愿,也為了向村民們炫耀展示自己的能力,前前后后消費了“谷草人”“全毛雞”“請神錢”“偏方錢”“一袋煙”“云游真人五十吊錢”“替身衣服一百吊錢”一大堆錢,實實在在地成了一個作為消費者的受眾。
3.各路商家店鋪、“神”和“真人”。《呼蘭河傳》的開始就寫道:“東二道街的那幾家扎染鋪,這是為死人準備的。人死了,魂靈就要到地獄里邊去,地獄里怕是他沒有房子住、沒有衣服穿、沒有馬騎,活著的人就為他做了這么一套,用火燒了,據說是到了陰間就樣樣都有了?!彪S著“小團圓媳婦”的婆婆改造“小團圓媳婦”的進程,呼蘭河這座小城里的各路商家店鋪生意也變得興隆起來,因為有了一個“長期”的顧客——“小團圓媳婦”的婆婆。還有請來作法的“神”和“真人”,因為有了競爭,他們的驅鬼作法形式和技能變得多樣,不斷地創新,學習到了更多的作法知識,也贏得了越來越多信賴的顧客。這些店鋪和“神”都是受眾,作為市場利益的受眾。
4.好事的鄰居。作為群體成員的受眾,對于老胡家“跳大神”等一系列活動,都主動選擇去圍觀、去提建議,把一次次的“跳大神”等活動記在腦海,甚至主動去向更多的村民宣揚,把這樣的折磨一次次推向高峰。
傳播效果,就是信息到達受眾之后,在受眾的認知、情感、行為各個層面所引起的反應。拉斯韋爾在《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一書中提到傳播效果有三種,分別是環境監測功能、社會協調功能和社會遺產繼承功能。
對于“跳大神”的“神”和抽帖兒算命的“云游真人”來說,改造“小團圓媳婦”的一次次行動,他們需要隨時注意對方的新變化以及其他作法的人的新技能,以確保自己的利益不受到損害和減少,像是拉斯韋爾說的“哨兵”,事實上實現了傳播的環境監測功能。
老胡家院子不斷地吸引著一批又一批好奇圍觀的鄰居們,有的人每次都來,有些人是這次剛加入的,他們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但在交流的過程中,信息實現了傳播,達成了信息的新一輪對稱,也讓這些鄰居加深了聯系,鞏固了鄰居之間的情誼。不同的人價值觀念也不同,看待“跳大神”的看法觀點也不同,但是在圍觀交流的同時,他們的價值觀也在逐漸發生著變化,逐漸都成為觀看胡家大院拯救“小團圓媳婦”的忠實觀眾,逐漸的認為這一系列的方法的確是在挽救“小團圓媳婦”,逐漸都接受了“不來看都會落伍”的觀念。
封建禮教作為呼蘭河人民代代相傳的一種風俗習慣,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得以傳播和傳承,老一輩的封建禮教束縛著下一輩人,要求下一代也要順應這種風俗習慣,導致呼蘭河人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對于“跳大神”的“神”和抽帖兒算命的“云游真人”來說,改造“小團圓媳婦”的一次次行動,都為他們下一次行動提供了信息支撐和依據,他們需要隨時注意新變化對自己的影響,所以不斷提升自己鬧神鬧鬼的難度,不斷挑戰新的動作花樣,這也是實現了社會遺產繼承功能。
傳播不是靜止不是單向,而是一個動態的多向的過程。在傳播活動中,傳播者、傳播內容、受眾、傳播渠道和傳播效果五大要素缺一不可,才能形成完整的傳播過程。
“小團圓媳婦”被封建禮教折磨也是如此,其原因來自各個方面,有自己的無力,有“大孫媳婦”的懦弱,有婆婆的欺蠻,有“真人”的推力,有鄰居的好事……從而造成“小團圓媳婦”的死亡。蕭紅的《呼蘭河傳》,向我們展現了“小團圓媳婦”的悲劇命運,揭示了呼蘭河人民的麻木不仁,反映了舊社會農村封建禮教的肆虐之痛?!靶F圓媳婦”是可憐的,好事的大批呼蘭河村民是奴性的、封建的、殘酷的。
距離1941年至今,已是76年之久,在如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背景下,我們品讀《呼蘭河傳》,或許很難想象舊社會的動亂,很難理解農村的貧苦,很難感受“小團圓媳婦”的痛苦,但蕭紅的思想、《呼蘭河傳》的經典以及它所折射出的悲涼之美卻穿越了時間,穿透了每一位讀者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