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靜
公共領域一詞是由20世紀50年代德國女思想家漢娜·阿倫特最早提出的,隨后哈貝馬斯做出進一步的闡釋和深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哈貝馬斯在論文《公共領域》中,對這一概念做出了詳細的解釋:“所謂‘公共領域’,我們首先意指我們的社會生活的一個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像公共意見這樣的事物能夠形成。公共領域原則上向所有公民開放。公共領域的一部分由各種對話構成,在這些對話中,作為私人的人們來到一起,形成公眾。那時,他們既不是作為商業或專業人士來處理私人行為,也不是作為合法團體接受國家官僚機構的法律規章的規約。當他們在非強制的情況下處理普遍利益問題時,公民們作為一個群體來行動;因此,這種行動具有這樣的保障,即他們可以自由地集合和組合,可以自由地表達和公開他們的意見。當這個公眾達到較大規模時,這種交往需要一定的傳播和影響的手段;當公共討論涉及與國家活動相關的問題時,我們稱之為政治的公共領域?!?/p>
根據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一書的介紹,可以得知公共領域主要由三方面要素構成:公眾、公共輿論和公眾媒介。公共領域中的公眾被認為是超脫了個人或集團利益、由一定的成員自愿所組成的,它具有三個特征:擁有共同的普遍利益;自愿性顯著;擁有一定的規模。第二個構成要素則是以批判意識為核心、以對國家權力進行批評與監督、控制為主要特征與目標的公眾輿論,它被認為必須是公眾的、批判的、理性的。而公眾媒介則被認為是公眾用來表達自我意見并使之對以國家權力為主體的公共權力形成影響、約束乃至監督、控制的媒介,本文所探討的網絡社交媒體就是公眾媒介的一種表現形式。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通訊手段的發展,受眾對于媒介的使用不再局限于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介中,互聯網的廣泛應用使得微博、微信等網絡社交媒體進入人們的生活,它們不僅給人們的日常交流帶來了便利,更多的成為受眾參與公共事務的手段。受眾可以通過網絡社交媒體發表自己的言論和看法,網絡的開放性、交互性使其逐漸成為觀點的自由市場。
網絡社交媒體,是具有互動性、以社區為主的網絡平臺,基于Web2.0技術進行發展,實現了網民即時溝通、發表言論、交換信息等功能。21世紀初期,網絡社交媒體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在國內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媒體應用廣泛,深受網民的喜愛。
2010年被稱為微博元年,即時分享、互動便捷、短小精煉成為其最大的特點,網絡特有的匿名性在微博功能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網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微博自由發言而不受身份的限制,這使得微博成為發表言論的公開場所。微信產生于2011年,以好友交流為主的特點使其發展迅速,相對以往的即時通訊工具來說,微信交流功能更加齊全,包括公眾平臺、朋友圈、消息推送等滿足受眾的需要,網絡輿論在微信中傳播發酵更為明顯,好友之間的討論也相對激烈。
網絡社交媒體的快速發展,使其不僅在與人溝通交流上提供便利,更多的是給受眾參與公共事務、增強社會認知上提供了有效的途徑,下面筆者將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四個方面探討網絡社交媒體作為公眾媒介的功能作用。
1.政治功能:加強公眾對國家權力的監督。受眾不僅使用網絡社交媒體進行日常交流,也會憑此發表對于公共事務的認知和看法,網絡傳播的廣泛性可以使其觀點得以迅速發酵,為他人所熟知。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的推出,使得受眾可以通過網絡社交媒體了解到國家政府及有關部門對于公共事務做出的通報和回應,加強了受眾對政府工作的監督,同時也表現出政府有關部門工作的公開透明性。
2.經濟功能:提高品牌曝光度,加強公眾認知。商家和企業通過網絡社交媒體對自己的產品進行推廣,不僅使受眾加強對產品的認識,更多的是推進受眾對企業文化和商品品牌的了解,提高品牌曝光度,加深公眾認知。此類推廣包括圖片、文案、視頻等多種形式,以朋友圈廣告、微博開屏廣告甚至是公眾號軟文、官方微博軟文等多種方法進行推廣。
3.文化功能:引導大眾文化方向的形成。大眾文化指的是以大眾傳播媒介為載體,借以使一般受眾得到愉悅的日常文化形態。在大眾文化形成的過程中,網絡社交媒體承擔著載體的功能,使得每個受眾都可以成為一個信息發布源,他們可以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自由發表自己的言論而不受他人的約束。網絡社交媒體不同于傳統媒體,它源于大眾,又服務于大眾,最終引導著大眾文化前進的方向,推進大眾文化的形成。
4.社會功能:便于公眾討論并參與社會事務。社會公共事務不僅包括了國家機關發布的有關法律條文,更包含了關系到受眾日常切身利益的事件。網絡社交媒體的出現,一方面加強了受眾對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保障其工作的公開透明化,另一方面提升了受眾關注公共事務的熱情,督促受眾積極參與對于公開事務的談論。傳統媒體的單向傳播使得受眾僅能接收到信息而缺少反饋的渠道,而網絡社交媒體的出現恰好彌補了這一缺陷,受眾可以通過網絡社交媒體發表自己關于公共事務的看法和意見,推進社會事務的解決。
網絡社交媒體發展迅速,作為公眾媒介,它在給公眾日常交流、參與公共事務帶來便利的同時,一定程度上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其尚未完全承擔起公共領域應有的責任,不利于國家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亟待解決。本章將結合“紅黃藍幼兒園虐童事件”,分析受眾在使用社交媒體中存在的問題。
拉扎斯菲爾德和默頓認為,大眾傳播媒介具有負面功能,它使人在接觸媒介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過度沉迷于媒介提供的表層信息和失去了社會行動力。大眾媒介的出現,受眾花費過多時間接觸網絡媒介而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得人們沉浸在既有的觀點和看法之中,由于對輿論領袖的盲目崇拜而習慣站隊,失去了對公共事務應有的判斷能力,致使公眾輿論產生混亂,讓人難辨對錯。
在“紅黃藍幼兒園虐童事件”中,微博大V的發聲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受眾對此事的關注度,但由于個人的盲目崇拜也使得受眾不加思考,隨意站隊。不少網民僅憑受害家長的一面之詞斷章取義,憑借自我想象隨意構建整個事件,妄加編排甚至扭曲事件本身的真相,使得整個事件的真實情況變得撲朔迷離。
哈貝馬斯認為,公共領域的主要功能是對公共權力進行批判,然而在社交網絡空間,大量的私人性、娛樂性議題淹沒了對公共權力實踐的批判,使得受眾忽略了對嚴肅公共事務的討論。在“紅黃藍幼兒園虐童事件”中,不少網民在追求真相,心疼幼兒的同時,竟公開譴責對于此事尚未轉發的娛樂明星,以道德的名義迫使其關注。此種重娛樂而輕公眾的行為已然違背了公共領域理論的要求。
另一方面,受眾對于嚴肅公共事務的討論熱情不高,但是對于個人隱私的關注卻極度認真,甚至是影響對方的正常生活。網民們為求了解紅黃藍幼兒園事件的真相,通過網絡人肉涉事教師,不管真相如何,這都給教師及其家人的日常生活帶來了麻煩。
根據哈貝馬斯的構想,公眾輿論必須是批判的、公眾的、理性的。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受眾對于公共事務的態度表達,很多時候都是感性的宣泄。受眾在關注和參與公共事務的過程中,易受到輿論領袖態度的影響,以其態度想法為自己的看法,缺少理性的判斷,卻沒有發現有些時候輿論領袖會產生錯誤的引導。受眾在發表言論時,有時候會因為感性的充斥而失去了基本的認知,通過網絡社交媒體隨意發表自己的意見甚至是對他人或事件進行攻擊,這不僅會產生錯誤的輿論引導,還會對他人對社會帶來危害。
“紅黃藍幼兒園虐童事件”中,由于頻繁爆出幼兒園教師虐待幼兒事件,導致受眾對于幼兒園教師這一職業產生誤解,不僅對此次事件中的教師進行線上線下的攻擊,甚至是對這一職業進行誤讀,通過微博、微信等對于幼兒園教師進行言論攻擊。這種缺乏理性思考、基于感性認知的情感宣泄容易對他人造成傷害。
受眾在表達自己言論時,應當真實、客觀,實事求是。但在實際生活中,由于網絡的匿名性,一定程度上隱藏了傳播者的真實身份,這就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他們通過網絡社交媒體四處散發謠言,嚴重危害了國家安全和社會秩序。
在此次事件中,有人編造虛假信息,謊稱對幼兒實施性侵犯的是北京特種部隊“老虎團”的成員,并通過微信群廣泛傳播。此種行為不僅擾亂了網絡的正常秩序,更是嚴重損害了國家軍隊的名譽和形象,破壞了人民群眾對國家的信任,這是難以彌補的。
總的來說,網絡社交媒體在發展的過程中包含一定的公共性,但由于娛樂化、私人化等問題的出現使其公共輿論發展的方向出現了一定的偏差。網絡社交媒體對于政治性事務的監督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公共領域的發展需要公眾進行更多的理性的批判的思考,這不僅需要社會,更需要公眾自身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