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華 顏愛娟
高校學報是高等院校教學與科研的重要交流平臺,承擔著學術傳播與交流的重要作用。高校學報的互換交流對高校科研、教學以及編輯工作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高校學報之間互贈期刊工作已漸漸被期刊人員所忽視[1],近年來,有關這方面討論的文獻很少。盡管仍然有很多期刊編輯部在堅持這項工作,但這一部分交流刊物的學術價值還是遠遠沒有得以利用。筆者認為:除了自身編輯業務交流外,通過改進工作,提高互贈刊物的利用率,不僅可以更好地為教學和科研人員服務[2-3],還可通過定向互換或者贈閱吸引稿源,擴大刊物自身影響。在新媒體條件下,合理地優化這一部分編輯工作流程,而不是僅停留于過去期刊間的相互交流,高校學報互換與交流工作仍有可為。
作為高校期刊編輯出版工作最末端的一個流程,期刊出版單位對互換期刊的管理除了互換期刊外,主要是歷年過刊的存檔,編輯部自行訂閱的業務刊物和同類院校的交流期刊,就筆者不記名調查的情況來看,許多交流期刊收發單位不對應,交流對象信息更新不及時,如刊名、辦刊地址信息的變更等。很多高校期刊辦公面積有限,缺少存儲空間,或者缺少專人對互換刊物進行統一管理,這些都造成資源閑置,多數刊物最終以廢紙的形式處理。仔細分析這種現狀,本文大致歸納為以下幾點原因:(1)時代的進步、經濟與信息技術發展、數字出版、新媒體的發展使期刊檢索更為便捷;(2)高校期刊編輯部門在人力、財力、場所等方面的局限性;(3)部分期刊編輯主觀上不重視互換與贈閱工作,對高校學報服務于教學和科研的宗旨意識淡化;(4)中小期刊編輯還不能主動順應新媒體的發展潮流,對期刊服務作者的方式和方法,以及通過信息交換提升自我影響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通過互換期刊提升辦刊能力與水平,這是期刊互換的初衷,對編輯工作而言,更利于同類期刊編輯交流與學習,汲取優秀期刊辦刊經驗是高校期刊編輯的共識[4],例如我們通過研究業內頂級的《鐵道學報》《中國鐵道科學》《交通運輸工程學報》等刊物,對行業最新研究動態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同類期刊的互換的確有利于拓寬編輯視野,提升編輯能力;另外通過同類的刊物互換,也可以共享一些同類期刊寶貴的辦刊資源,如共享作者和審稿專家資源等。當然,以上并不是本文要討論的重點。
對內,充分利用接收到的互換期刊服務本校廣大老師與科研工作者,是普通高校學報探索期刊內容服務的良好途徑。
1.加強與本校圖書館的合作。高校圖書館具有館藏面積大,檢索和查閱方便的優勢,高校學報所積攢的互換期刊存放的第一理想地點應該是圖書館。為此編輯部主動與圖書館取得聯系,就刊物轉存和交接等問題進行溝通,而學校圖書館對此更是求之不得。學報編輯部對互換期刊經過學習后,將其分類與整理,會匯總一份交接名單,連同期刊一起定期轉送圖書館收藏上架,供廣大老師和師生閱讀。學報這一做法不但增加學校圖書館藏期刊的種類和數量,為它們節省不少訂閱經費,也為本校廣大師生查閱期刊資料提供了方便。
2.加強與校院(系)資料室的合作。高校學報編輯平時打交道最多的就是本校教師和科技人員,學報編輯同學院(系)教師的關系極其密切。目前很多高校的學院(系)都設有自己的資料室,訂閱了本專業相關的期刊,而這些期刊無論是學校的主要學科還是細分專業,很多可以從學報的互換期刊中找到,有了這部分資源,院系老師或科研人員可以及時掌握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發展動態和最新研究成果;同時學報也可以根據他們的閱讀焦點把握目標讀者對文章內容的需求,掌握高校學術研究計劃和科研布局,掌握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發展動向,設置符合時代特征的欄目或專欄。院系資料室則是更符合互換期刊分流的讀者站,是更為理想的高校學報利用互換期刊服務教學一線的場所。
3.利用微信等新媒體平臺服務教學與科研一線。傳統的查詢與閱讀方式雖然有自身的優點,但互換刊物的傳播過程還是比較緩慢的,這的確不利于學術的快速傳播。而微信公眾平臺,QQ群等新媒體對人們的閱讀習慣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接受信息的方式也更快速[5-6]。超過80%的科研人員希望通過微信平臺關注學術期刊發布的信息[7],在利用互換期刊服務老師與科研一線的過程中,學報編輯也開始調整思路,主動適應、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的便利性,即時推送學術期刊的相關動態,服務廣大教學與科研一線。例如我刊編輯在整理完某個月的來刊時,除了登記、分類,還將相關期刊的封面和目錄拍照,在轉交圖書館和學院資料室的同時,會將刊物的封面和目錄(相關學科期刊要目)發送到學報的微信公眾平臺、學校科技文化沙龍等大型微信群、QQ群,這些新媒體平臺特有的直接推送功能可以及時地向用戶推動期刊最新動態信息,指明刊物的去向,方便大家第一時間獲得本領域最新動態,并根據需要到指定的存放地查詢刊物。我們還同時搜集讀者們在公眾平臺收集反饋信息,盡量滿足他們的愿望。
對外,在對外互換刊物的過程中,注重向校外同類院校或具有交叉學科的單位與個人定向贈閱,是期刊通過宣傳提升自己社會影響力的另一個延伸。
1.利用定向贈閱挖掘作者與審稿專家。基于前文對互換期刊現狀的分析,我們很擔心自己的刊物在互換單位不能最終進入對方的傳播領域(圖書館、院系資料室直至同類專業的讀者),由于這一流通過程具有不確定性,在傳統的期刊贈閱方式與網絡期刊并存的形式下,除了對互換對象進行優化,還在互贈閱期刊目錄中,注重研究同類院校、交叉專業的院校的院(系)的作者和審稿人,這是一部分重要的潛在稿源信息,是編輯從互換刊物的同類研究論文中分析得到的。向這一部分群體定向贈閱刊物,既是讓他們了解本校科研和教學成果并開展學術交流,又是通過這種方式發揮廣告效應,宣傳本刊自身。為了充分利用新媒體的便利性,我刊特別將公眾平臺的二維碼放在期刊的封面,方便讀者進一步了解本刊。這樣被贈閱的對象可以根據我刊的專業的匹配程度和學術水平,來衡量是否在未來向本刊投稿或者為本刊審稿,從而最終成為本刊的作者或者審稿專家。由于采用這種廣告策略,我刊在近年來稿中,能夠穩定地保證有1/4~1/3的作者來自校外的交通運輸同類院校和鐵路裝備制造行業。
2.利用定向贈閱培育自己期刊的特色欄目。對于普通高校學報特別是地方院校主辦的學報而言,稿源和稿件質量始終是困擾它們的兩大難題。在辦刊水平與專業期刊和重點院校的期刊相比,差距較大,許多同仁結合本校特色學科,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謀發展,努力打造符合自身優勢的特色欄目[8]。我刊基于特色欄目的策劃,通過定向贈閱挖掘作者與審稿專家,很大程度是為了服務于特色欄目建設,我刊通過定向贈閱獲得的外部稿源,其研究內容都相對集中于我校的交通運輸與鐵路裝備制造的特色學科,更好地服務于本刊特色欄目的建設。定向贈閱目的性、導向性清晰,可以吸引有關的讀者持續關注該欄目,并方便作者投稿。由于注重在文章的集中度上下功夫,在內容上突出優勢學科或優勢專業領域,在校內外相關科研群體或相關行業領域中組織稿件,我刊在欄目的建設上已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本文對高校學報多年來沿襲的期刊互換工作進行了分析。在當前新媒體迅猛發展的影響下,高校學報特別是地方普通高校學報工作者應不忘初心,擺正心態,腳踏實地,默默奉獻,期刊編輯在努力融入新媒體發展浪潮的同時,積極思考期刊求生存與謀發展,努力發揮學術期物為教學和科研服務的功能;同時要找準定位,強化特色,注重贈閱與交換對象的選擇,發揮贈閱刊物的廣告效應,利用同行同類期刊的交換宣傳自身,挖掘潛在的作者群和審稿專家群,服務于刊物特色欄目的建設,提升刊物的社會影響,爭取在行業與地域學術交流中謀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