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文化館
當下,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這個大背景下,怎樣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是當前需要思考的問題,由于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的方法和傳承有了新的可能性。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使得我們國家不少的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遭受了重大的沖擊,有些都快要失傳了。作為的新的高效的科學技術,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可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收集、整理和傳承方面做出有效的貢獻,一方面可以給非物質文化遺產營造一個安全的搖籃,一方面要可以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走出現有的展示模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內涵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民族所重視,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成為當前社會的一個整體共識。我國政府一直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這已經納入文化強國要求,成為各級行政機關加強民族文化遺產保護一項重要目標,政府的大力引導和支持保護,從而很好的避免了私人和企業不能夠完成的一些非遺保護項目,有力保護了一批瀕臨危機的文化遺產。政府保護的力度很大,這為非遺文化土壤的培養,避免過度以經濟利益為導向,從而很好地解決了文化基本的生存問題,為非遺以后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越來越多的階層關注到,并出臺了一些新的規定和措施。中國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專門在2006年成立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該中心的成立對于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帶來了深遠的影響。隨后,各省、市、自治區等也先后對應成立了其垂直的管理系統,最終推向全國,使得全國各地,不同的民族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開展起來。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原來覺得是一種短期的活動,在當前來看,作為短期活動,已經不能夠滿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的需求,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如何利用互聯網技術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可以利用移動互聯網的優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開發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管理系統,利用平臺的優勢來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規范化管理。站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來看,開發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系統,將我國整體范圍內的這些非物質文化資源信息進行一個整合管理,同時公布一些數據標準和細則,那么在移動互聯網背景下,就可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進行共享,那么對其權限、資金、設備、審批等都可在管理系統平臺完成。管理系統可分為國家、省、市和縣四級管理,分層負責,上級對下指導和開展監督。要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信息管理目錄,加強數據的審核和管理,及時更新數據,定期檢測數據,并加強對數據庫與信息網絡的維護,確保系統管理平臺的安全運行?;ヂ摼W信息技術突破了區域限制,在帶來通達快捷的同時,也伴隨著網絡風險。為此,應全面加強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系統的安全,加強數據安全防范,做好實時在線監控,適時配置安全策略,明確管理授權,嚴格管理要求,在加強數據的使用和共享中確保安全,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措施落到實處。
互聯網以其互聯互通、海量數據和快速溝通,已成為文化價值傳播的重要渠道。利用互聯網技術來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主要是要用好互聯網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信息進行搜集和進一步整合,做好大數據記錄,建設非遺數據庫建設,建立健全資源共享機制,從而突破傳統的展示形式,以更具特色地實現保真效果。同時,還應利用互聯網的交互性,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眾宣傳,開展大從文化教育,主要途徑就是依托互聯網建設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網站,打造有關非遺傳承藝人空間,進一步展示民間藝術絕活,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網上的交流和授課等。通過這些來促進非遺傳承影響,以更好提供人民群眾文化生活和情感需求滿足。
在網絡時代,非遺的保護傳承形成了很大沖擊,從而導致許多非遺文化特色的喪失。我們要避免互聯網的不利影響,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來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在互聯網時代,為做好當前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和思維觀念,對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和保障。各級政府應用好互聯網,加強引導、搭建平臺,加強宣傳教育、培養非遺專業人才,從而實現非物質遺產的有效保護和傳承。
[1]張青仁在社會變遷中重構公共文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性與保護路徑的再思考——基于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的案例觀照[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
[2]許溪,王其全.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實踐——以杭州十竹齋木版水印為例[J].浙江工藝美術,2015.
[3]喬曉光,蘇歡.互聯網時代的文化傳承——基于非遺社會實踐與現象的觀察思考[J].文化遺產,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