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浙江學院
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①。如何讓這些“冰冷”的文物引起追求新興文化的年輕人的興趣,傳播它們所承載的傳統文化成為了當務之急。
2017年,大型文博綜藝類節目《國家寶藏》的播出有效緩解了這一現狀。它不同于一般文博類節目,局限于文物本身;也不同于一般綜藝類節目,形式夸張卻言之無物,而是通過精彩紛呈的綜藝外殼帶領觀眾走進博物館,通過視聽說全方位的表達、前世今生不同故事的串聯,對文物進行梳理總結,賦予它們嶄新的生命力,使它們真正地“活”起來,承擔起文化傳承的使命。
華麗的舞臺與七彩的燈光是《國家寶藏》的一大沖擊,發揮著引導、聚焦、劃分舞臺等作用。如在皿方罍的前世傳奇中,燈光配合冰屏將器身和器蓋分割為兩個獨立的空間,給人帶來情感上強烈的落差。而在葡萄花鳥紋銀香囊的前世中,絢麗燈光之下的“馬嵬坡”帶領觀眾重回大唐,領略盛世文物的輝煌。
原創樂曲的有效應用,大大加強了節目的感染力。觀眾在《一眼千年》的帶領下,穿梭在過去、當下與未來間,在虛實相間的人文傳承里。伴隨著《仙才嘆》的悠揚樂曲,仿佛置身于“銅雀臺前,仙才現”的情境,看著顧愷之遲遲難以給洛神畫上眼睛,傳統藝術在心里慢慢滋長。而那些選自以往各個領域的優秀背景音樂更是給游戲迷、電影迷們帶去了別樣的體驗。
節目語言的應用上,《國家寶藏》在不同環節采用不同的藝術語言,形成全新的表達方式。觀眾在開頭平實的記錄語言中走近文物,又在或幽默或感人的豐富舞臺劇語言中感受著鮮活的文物,感知著文物背后曲折傳奇的經歷和深厚的歷史文化。貫穿始終的綜藝語言,則讓這個“上下五千年”的節目真正“年輕”了起來。文物活起來的同時,其蘊含的文化也在精心設計的臺詞中得以傳播。當打造“萬工轎”的掌柜堅持“寧可輸利,也不能輸心”的時候,他完美地詮釋了工匠精神,告訴觀眾,“若中國商人都這樣,國貨指日可待。”
節目創造性地采用了“前世+今生”的模式,通過當紅明星與各領域代表人物的守護,將人事物與歷史文化相結合,解讀文物背后的文化。
在“國寶守護人”明星的選取上,跨越老中青三代、涵蓋影視歌三棲,為吸引觀眾添加了重要的籌碼。他們采用多種形式演繹每件國寶的“前世傳奇”,解讀中華文化的基因密碼。如為了展示乾隆年間的“各種釉瓷大瓶”,王凱扮演了偏好“熱鬧浮夸”的乾隆皇帝,劇情充滿了小品元素又完全遵循史實。節目播出后迅速拿下豆瓣9.4分,B站22萬播放次數,彈幕3萬的好成績。而易烊千璽作為大克鼎的守護人,不僅吸粉,更是將一個“禮”字貫穿節目始終,以其自身的溫潤謙虛向年輕粉絲傳遞著優秀的傳統文化。
今生故事的講述者則涉及面更廣,有執著的藝術家,有熱情的博物館志愿者,還有奮斗在一線的優秀團隊等等。如驚訝于《千里江山圖》卷色彩不腐的技藝的仇慶年老先生,70多歲高齡仍獨自在深山老林尋找礦物顏料,探索讓顏色“千年不腐”的絕密。打動我們的,不僅是這些文物,更是在文物傳承中所發生的故事與傳遞的精神,讓觀眾感知文物與自己的血脈相連,心生對中華文化的欽佩,從而樹立真正的文化自信。
《國家寶藏》能夠使國寶“活”起來并走出來,離不開傳播途徑的創新。傳統電視由于受到新媒體的沖擊,影響力已日漸式微。《國家寶藏》搭上了“互聯網+”的快車,運用彈幕這一具有強互動性的新媒體,使更多人主動參與到對文物的關注、解讀中來。由被動變主動,由一對多變多對多,形成了一個高效的傳播路徑。再加上微博、B站、微信等多平臺布局,形成了全網傳播的新格局。
而通過線上PK后最終入駐故宮的“《國家寶藏》特展”的國寶,將被陳列于故宮博物院箭亭廣場上的“中國多寶槅”,實現走出博物館,走出電視機屏幕,真正走進群眾中。這種線上線下的互動融合,使得文化的傳播不再局限于節目播出的時空之內,節目中文物價值和文化也得到二次甚至更多次傳播。
《國家寶藏》的熱播,讓我們看到文博類綜藝節目的創新之處,得以用新的視角去審視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傳播。一方面,傳統文化本身的復雜性給傳播帶來了難以避免的困難,流量明星的加盟在提升收視率的同時考驗著明星自身的言行素質,綜藝化的包裝容易造成外表華麗但內容表達乏力的情況,使觀眾對文物所蘊含的文化反思甚少。如何通過現代化手段吸引關注,又確保形式服務于內容,更好地傳播傳統文化是值得積極思考的問題。但同時,我們也能夠看到,優秀傳統文化依然深深地根植于民眾內心,我們依然有機會去挖掘和探索更豐富的精神寶庫,依然有空間去創造更多新的節目,以此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讓中華傳統文化走向世界。
注釋:
①周瑩.習近平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研究[M].桂林理工大學,2016.
[1]周巍.《朗讀者》:傳播創新中彰顯文化自信[J].青年記者,2017(27).
[2]王思文,賈文穎.傳統文化與大眾媒介結合發展出路探析——以《朗讀者》為例[J].聲屏世界,2017(7).
[3]胡奇軍.《國家寶藏》-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表達[J].電影評介,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