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竹 貴州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
目前,我們已經正式進入到新媒體時代中,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速度越來越快,這對于廣播電視臺的新聞編輯人員來說,是前所未有的挑戰。如果想要與時代同步發展,找到適合自己的定位,就需要從公眾的角度入手,盡可能滿足他們的聆聽與觀看需要,樹立起輻射面廣、影響力深的節目品牌,實現效益最大化。
新媒體是相較于傳統媒體而言的,其最大特點即為“新”,在新媒體環境下,各種新的傳播平臺如同雨后春筍般的層出不窮,為廣大民眾提供了速度快、傳播廣、信息豐富的媒體服務。而相比較來看,對于傳統的廣播電視行業,如果仍然以老姿態繼續發展,勢必會被時代所淘汰。首先,傳統廣播電視傳媒的制播模式過于單一,同時受到時間與空間限制,很容易造成公眾的疲勞感。其次,傳統廣播電視傳媒的節目效率較低,隨著公眾對新聞時效性要求的不但提高,與其他新媒體平臺相比毫無任何優勢。為此,如果想要促進廣播電視傳媒在新媒體環境中得以快速發展,就必須要從根本上調整編輯人員的工作模式,積極引進并應用新理念、新技術,從而為公眾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優質服務。
通過上文介紹可知,廣播電視新聞類節目的硬性條件即為保證時效性,為了能夠與新媒體平臺有抗衡的能力,在開展新聞編輯工作時,需要保證節目品牌權威性的同時,盡可能在第一時間將新聞信息傳遞給大眾。廣播電視新聞編輯要明確認識到,傳統的編輯工作方式已經被時代所淘汰,刻板且枯燥的工作方法也會令民眾感到厭煩,因此想要牢牢吸引住民眾眼球,就必須要盡快掙脫固有模式的桎梏,增強新聞信息時效性的基礎上,讓節目內容的層次與內涵變得更加豐富、
在新媒體時代中,人人都是新聞的制造者與傳播者,因此公眾已經不再滿足于在電視機前、收音機前單方面的獲取新聞信息了。基于此,廣播電視新聞編輯要盡快調整節目模式,豐富節目策劃形式,給民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大幅度提高新聞節目的吸引力。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編輯可以在節目策劃中增加與公眾的互動環節,通過撥打熱線電話、微信公眾平臺以及QQ群等形式,與公眾展開在線交流,讓他們也可以有表達想法的機會。廣播新聞節目的主持人,可以專門建立自己的個人微信、微博等,利用這些社交平臺來與觀眾發起話題討論,以此來提高公眾對節目的粘性度。此外,節目編輯也可以預留出一部分節目時間,以直播的方式來與公眾進行實時交流,聆聽他們的意見和建議,為廣播電視節目的改革與創造奠定群眾基礎。
在新媒體環境中,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的主體也需要有所創新,通過了解傳統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的標題即可明白,如果過于格式化、標準化,將很難將公眾的目光吸引過來。廣播電視新聞編輯要進一步開拓思路,跳出以往的編輯思維,要善于利用當下流行度高的網絡資源和網絡語言來讓節目主題更具吸引力。但需要重點注意的是,編輯人員要把握好創新的度,切記不可為了博關注而弄一些無下限的語言,從而影響到新聞內容的真實性。除此之外,編輯人員要區分開廣播電視新聞節目與網絡新聞的區別性,在編派風格上有自己的辨識度,從豐富節目內容開始,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培養公眾的聆聽與觀看習慣。
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的發展與創新離不開公眾支持,新聞編輯應當對民生服務給予更多的關注,切實走入實際生活中,深入到人民群眾身邊來了解他們遇到的困難,了解他們所關心的事件,從而產生更多的節目編輯靈感。相信很多有觀看電視新聞節目或聆聽廣播新聞節目習慣的朋友有所感悟,對于那些可以為廣大民眾解決實際問題的節目,會讓人覺得非常溫暖,這種來自于社會,來自于陌生人的關注將有力增加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從而樹立起有溫度、有品質的節目品牌,在社會范圍中引發正面的輿論導向。編輯人員可以大膽嘗試多種不同的節目編排手法,著重凸顯出新聞事件中的故事脈絡與人物特點,同時也可以通過情景再現等方式來向大眾還原事件的發展過程,將節目觀眾和聽眾迅速的拉入其中。除此之外,在節目的交流與互動環節中,還可以用地方方言來與民眾進行交流,以此來增強新聞節目本身的生動和親切感。
綜上所述,時代的發展腳步永遠不會停止,在很多人看來,新媒體的到來對傳統廣播電視新聞媒體來說是機遇,同樣也是挑戰。編輯工作作為新聞節目的立命之本,必須要去主動順應時代的創新與發展,編輯人員也必須要盡快調整自己的工作思路,盡快改變節目的編排風格與表現形式,讓廣大民眾都可以對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產生依賴感。在日后,隨著廣播電視新聞節目表現風格的多樣化,相信會開拓出更加新穎、有趣的節目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