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暉雄 龐 穎 李佳敏
在201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田園綜合體”模式由于在農村農業發展中的創新性十分亮眼,被作為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效模式,確立了其作為傳統鄉鎮轉型升級的風向標。文件指出“田園綜合體”的建設應該遵循農民充分受益與參與的原則,在農民合作社的基礎上綜合發展循環農業、創意農業、休閑體驗農業,通過農村農業綜合開發治理與轉移支付等多種手段促進我國農村現代化進程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1]。
本論文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基本方法,采取理論研究與實踐調查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研究,通過實地調研了解東山瑤鄉的自然、農業、人文等資源優勢,對東山瑤鄉建設田園綜合體進行可行性分析,運用“田園綜合體”發展模式,從現代農業、休閑旅游業、田園社區三大方面提出東山瑤鄉的發展對策。
順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誕生的“田園綜合體”,是當下最具創新力的思維發展模式,該模式能夠使當地自然人文資源最大限度地活化,使得農村地區的各行業綜合發展同步推進,其中以建設特色鄉鎮為目標而發展的現代農業、休閑農業、旅游農業能夠大大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從而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協調發展。這是實現中國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一種可持續性模式[2]。
田園綜合體的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六大支撐體系建設,分別為生產體系、產業體系、經營體系、生態體系、服務體系、運行體系六大支撐體系建設。
1.生產體系?!耙赂幌刃蘼贰边@個經過實踐檢驗的至理名言深入淺出地告訴了人們基礎建設的重要性,夯實基礎加強田園綜合體區域內“田園+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完善田園綜合體生產體系的基本要求[3]。生產體系建設首先要整合土地資源有計劃地開發利用;其次要實現電力和網絡的穩定供應,實現設施的穩定運作與信息的暢通,通過互聯網技術進行經營管理。最后要完善以游客為中心的公共服務等配套設施建設,讓游客玩得放心住得舒心。
2.產業體系。產業體系建設要結合當地的自然與社會資源、人文特色與自然景觀,突出當地的特色強化品牌建設,以優勢特色產業為主導,通過“農業+農業文旅+地產開發”,實現三大產業的同步協調發展,促進農業與文化、旅游、生態、環保、商業地產等行業的深度融合發展,打造農業特色產業集群,開發農村發展多元化產業建設道路。
3.經營體系。在經營體系的建設中要發揮政府主導的作用,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完善的制度支持與服務體系建設,促進經營主體的發展壯大。通過土地流轉、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種方式促進農戶與企業的合作,使土地資源得到優化利用從而促進農業生產經營適度規模,提高農業土地利用率與生產效益,最終實現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優化,提高農戶參與可支配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和生活水平穩步提高。
4.生態體系。習近平總書記說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告訴我們要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要把生態環境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最大本錢。田園綜合體的發展要堅持科學發展觀,逐步構建鄉村生態體系。田園綜合體建設生態體系以發展循環農業為核心,在園區內要實現水循環、農業生產殘余,利用新技術與先進的管理知識減少損耗與循環利用促進農業資源的最大化利用。通過建設節水設施農業與開發利用新能源、新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理念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通過加強農業環境綜合整治與景區開發,能夠深度挖掘農業生態價值,促進生態和諧。
5.服務體系。服務體系建設要圍繞農業經營主體與當地社區居民進行建設。要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有效的服務,能夠有效地聚集資金、技術、人才等現代生產要素,能夠為社區居民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務平臺,服務體系建設水平向城市看齊,為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服務農村新產業、發展新業態營造良好的環境。
6.運行體系。運行體系的建設,要確立政府的主導地位,通過法規制定與制度建設營造一個良好的運行體系,提高運行效率為田園綜合體的建設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政府、經營主體、農戶能夠在制定的框架下有效合作,充分發揮各自的作用使得運行效率最大化。
國際竹藤組織于2009年在埃塞設立了東非辦事處,目前有聯合國農發基金——歐盟項目、荷蘭—中國—東非項目和世行可持續土地管理項目等竹子項目及20多位項目員工。國際竹藤組織將繼續推動埃塞的竹林可持續經營和加工利用。目前國際竹藤組織正與埃塞政府合作準備埃塞竹業發展策略。
田園綜合體發展模式由于其本身注重保護發展原有產業,培育新興產業的特性,而且能夠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是發達地區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與縮短城鄉發展差距,經濟與社會全面發展的創新模式。
田園綜合體“農業+文旅+社區的綜合發展模式”,整個項目的運行過程中需要企業和地方充分地進行合作,使得項目在規劃、開發、運營的過程中能夠充分整合資源。如在原有的農田水利設施,可以通過修正改造由原有的生產功能拓展到觀光功能,原有的村民住宅,可以通過裝修由原有的純住宅拓展到商業民俗客棧。
農業的發展,需要企業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對當地的農業發展進行統一規劃,以現代農業的要求去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堅實農業作為基礎性產業的地位,通過中長期規劃分階段有步驟地進行發展。
文旅的發展,需要結合當地的自然資源與社會人文資源,為旅游業的發展附加上文化內涵,結合當地的民族風情與地方特色打造旅游品牌,從而形成真正的文化旅游產業。
在現代農業園與文化旅游業充分建設發展后,當地的經濟發展已經獲得了極大的進步,這時打造新型社區就有了經濟基礎,通過統一規劃發展可以打造生態宜居的風情小鎮,為原住民、游客、甚至是新住民提供令人向往的現代田園生活居所。
東山瑤族鄉是廣西最早成立的民族鄉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傳統與瑤族特色文化。東山瑤族鄉位于全州縣東部,處于廣西與湖南的交界處,全鄉總面積420平方公里,共3.3萬人,境內素為瑤族聚居之地,瑤族人口達2.8萬人,擁有耕地面積37162畝,其中水田26267畝,旱地10895畝,森林面積42萬畝,主種水稻、紅薯、玉米。東山瑤鄉建設田園綜合體具有以下優勢。
東山瑤鄉地處高寒山區,平均海拔800米以上,屬于亞熱帶氣候,溫和濕潤,季節分明,全年三分之一時間為云霧籠罩,年平均氣溫15.2度,比全縣平均氣溫低2度。日照多年時數平均1400.2小時,最多年份為1926小時。年內日照差異明顯,冬春季少,夏秋季多,全鄉以7月份最多,達230.3小時。東南地帶是發展林業和糧食以及油料作物的好地帶,境內盛產松、杉、竹及野生中藥材,錫鐵礦、鉛鋅礦儲量大,品位高,年出產8.8萬噸,木紋黃大理石儲量達2000萬立方米。由此可見,該地豐富的自然資源為工農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東山瑤鄉民風純樸,山清水秀、溶洞奇觀、風景優美、自然人文景觀眾多。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有利于發展休閑旅游。東山是廣西52個瑤族鄉中瑤族人口最多、占全鄉人口比例最高的民族鄉,瑤族人口占全鄉總人口的85.3%,擁有著深厚歷史底蘊的東山瑤文化。同時,擁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原生態的龍巖水庫旅游區、野牛巖水簾瀑布、瑤寨古村落和古驛道、集中展示瑤族古老文化的“盤王節”、充滿激情的“三月三”山歌節。此外還有仙人橋、九獅嶺廟等名勝地;修建于晚清的東山英勇抗擊敵人的三大石寨(牛角石、雷公嶺、平安),大革命時期英勇就義的斜水村文莊革命烈士墓。
近幾年來,東山瑤鄉不斷加大對道路設施、飲水設施、用電設施、水利設施、通信設施、安保設施的投入,基礎設施基本完善。修建了300公里村級公路和4條共20公里長的水泥路,完成了140個自然村的人畜飲水工程,基本實現了村村通自來水;引進投資達18億元的東山風能發電項目;農村農網改造基本完成,架設高壓輸電線路150多公里,解決了61個自然村的用電,供電入戶率達100%。建立通訊基站8個,全鄉85%的地方都有手機信號覆蓋,大大提高了全鄉信息化水平。搭建“天網工程”在集鎮和自然村安裝探頭31個,極大地促進了瑤鄉的社會穩定。
由政府主導,引入龍頭企業投資,對東山瑤鄉農業發展進行統一規劃;升級基礎設施建設,打好發展基礎;對土地資源進行有效整合,規?;剡M行優勢農作物的種植生產。將特色生態農業作為基礎性產業,運用創新的“農業+”發展模式,規劃建立“農業+旅游觀光”“農業+民俗文化”“農業+產業化”“農業+科普教育”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實現一二三產業充分融合發展,積極延伸上下游產業鏈,形成農業和旅游兩條產業鏈,并使兩條產業鏈聯動發展,打造田園綜合體。
1.農業+產業化。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打造優質農產品,為東山瑤鄉的農產品進行加工與營銷,提升產品的價值。同時應注重品牌的建立與地理標識農產品的申請,在發展過程中打響東山瑤鄉的名號。如開發建設東山瑤鄉現有的雪蓮果基地,形成規模化種植,引入先進技術,深化雪蓮果的加工,例如雪蓮果酒、雪蓮果醋、雪蓮果茶、雪蓮果糖漿,延長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
2.農業+旅游觀光+科普教育+民俗文化。擴大云霧茶的種植規模,融入旅游、休閑、教育等元素,提供云霧茶基地觀光、體驗茶葉制作、云霧茶科普教育等產品和服務,形成主題農業景觀區,融入民俗表演,如采茶山歌表演,營造瑤族文化氛圍,讓游客既能觀賞到美麗風景又能感受民族風情,同時還可以傳播當地民俗文化。
結合東山瑤鄉資源分布特點,根據區域空間、產品服務和游客需求,圍繞“農業+”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將旅游區劃分為休閑農業觀光區、民俗活動體驗區、東山瑤文化展示區三大區域。
1.休閑農業觀光區。休閑農業觀光區依托原有的特色產品基地,如雪蓮果基地、反季節西紅柿基地,云霧茶基地,開展農業生產與休閑旅游相結合的生態鄉村旅游模式。提供基地參觀、農產品采摘、農產品加工體驗、農業科普教育等活動,打造集現代農業、休閑觀光、科普教育于一體的休閑農業體驗基地。
2.民俗活動體驗區。民俗活動體驗區應充分利用豐富的瑤族文化與地域特色,重點打造活動體驗地,讓游客感受瑤族文化的魅力,參與盤王節、三月三等節日慶典,構建一處集文化體驗、休閑住宿于一體的娛樂區域,主要活動有民族服飾體驗,如特色銀錫、九鏈戒指等,購買瑤族文化紀念品,品嘗瑤族美食,參觀或者居住瑤族風格的民宿。
3.東山瑤文化展示區。東山瑤文化展示區依托東山瑤鄉特有的瑤族資源文化,建成集休閑、娛樂、教育于一體以特色瑤族旅游為主、休閑娛樂教育為輔的特色游覽區域,主要建設東山瑤文化展覽館、瑤族文化廣場,用以展示瑤族傳統與風俗習慣,例如瑤族服飾展覽、參觀瑤族銀飾制作過程等。
在保護生態資源與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完善生態體系建設,依托環境特點與開發現狀,基于生態優先原則,對自然生態和環境資源進行開發。在此基礎上,吸引外出務工村民回鄉就業創業,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建設宜居宜業的可持續發展田園社區,帶動田園綜合體土地價值的提升。
1.生態環境治理。在開發利用過程中,注意保護自然資源,保留原生態的景觀。加大對農村生態環境的治理力度,全面治理農村污染問題,以“改水、改廚、改廁、改欄舍”和污水處理、生活垃圾收集處理系統為重點,推進社區環境基礎建設,優化居住環境,帶動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全面開展,為發展鄉村旅游奠定基礎。
2.村莊風貌整合。東山瑤鄉的田園社區建設要以瑤族風情為主題,人文景觀的建設要結合當地的自然風光與人文風光,打造出依山傍水,生態怡人的好居所。在現有的村莊建筑基礎上,融入瑤族建筑風貌,打造特色瑤寨。
3.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社區內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現代化特色小鎮,不斷吸引新居民入住,不斷發展壯大社區,又通過居民當地就業帶動東山瑤鄉農業與旅游業的發展,以實現良性循環。規劃設計重點是道路綠化和綠色生態環道,結合東山瑤鄉的整體景觀改造,沿途增加游憩、休息、觀景及娛樂等設施的配置,同時優化植物配植,打造一條具有生態連接功能的綠道。
4.社區服務建設。服務體系建設要圍繞農業經營主體與當地社區居民進行建設。要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有效的服務,能夠有效地聚集資金、技術、人才等現代生產要素,能夠為社區居民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務平臺,服務體系建設水平向城市看齊。要注重當地農戶的參與度,只有當地農戶成為社區的一員,這個社區才有其特色。要經常開展社區活動,打造主題假日,樹立品牌特色,吸引游客度假長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