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小艷
根據江西省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公布的數據顯示,預計2020年江西省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為165萬人,增幅達30%左右。在江西省高等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的同時,高校各類危機事件卻屢見不鮮,呈現出傳播范圍廣、關注度高、涉及面廣、負面影響大等趨勢。
新媒體時代帶來了一個多元化傳播途徑、多個輿論場群交互影響的復雜信息傳播環境,改變了高校傳統的輿論生態格局,致使江西省高校危機事件信息傳播出現新的特點。
近年來,網絡已經成為高校危機事件信息傳播的重要途徑,許多不確定信息都是通過論壇、微信、微博等渠道在網上迅速擴散成為輿論的焦點,對危機的蔓延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如江西中醫學院女生被留學生強奸事件、南昌航空大學腐尸案、江西工程學院發放虛假錄取通知書事件、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惡性砍人事件、南昌大學性侵案等,這些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的高校危機事件最初都是在網上傳播。互聯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1],短時間內信息傳播速度呈幾何倍數增長,把高校推向輿論風口浪尖,陷入茫然無措的窘境。
高校是一個極其特殊的社會群體。大學生有著優越的媒體接近權、強烈的表達意愿、日益增強的維權意識與參與管理意識,一旦發生危機事件,他們會通過新媒體成為“信息源”和“挖掘機”。在這群最為敏感、最為積極、最為活躍的信息傳播主體面前,任何一個微小事件如果處理不得當都可能成為危機的導火索。如轟動一時的江西應用科技學院禁止學生在網上發布老師打人事件,經曝光后,學校一度陷入十分被動的局面。
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方式增加、互動性增強,受眾也能及時有效地進行信息反饋。危機事件發生后,無論是大學生群體還是普通公眾都可以在第一時間進行關注、轉載、交流、評論等,信息在迅速傳播的同時,許多焦點問題也開始散布到校內外。如江西知名學者鄭克強博士發表的一篇《有人不看好南昌是有道理的》帖文,直指當地政府出爾反爾,與某高校引發土地紛爭。該文一出,瞬間炸開了鍋,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短時間內,出現萬余次轉發、評論和點贊。該高校官網也迅速進行了回應,印證了事件的真實性,以期贏得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幫助。
搜索江西省高校近年典型性的危機事件,網絡上充斥著“虛假招生”“強奸”“性侵”“情殺”“跳樓”“群毆”等博人眼球的字眼,存在標簽化解讀和話題消費的嫌疑。高校危機事件的發生有著復雜的社會環境,但由于網絡信息發布者法律意識淡漠,未對信息的真實性及自己的傳播行為進行理性思考,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易出現危機信息被放大、傳播失控的局面。受眾在接受信息時,往往也忽視了整個事件的全貌,做出錯誤解讀,從而出現盲目跟風、惡意流言、煽動性的假消息等,引發輿情急劇升溫,給相關高校帶來非常大的負面影響。
危機發生后,部分高校管理者對事件的嚴重性估計不到位,采取“避而不談”“冷處理”“遮蔽信息”等方式,導致信息傳播機制存在問題,加速了危機升級。
高校能否化危機為轉機,暢通的信息溝通渠道是前提。目前,江西省高校信息溝通渠道不暢通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與廣大師生交流渠道不暢通,師生們需要一個可以反映學校發展建設意見、表達個人心理訴求、交流和解決問題的信息溝通渠道,但現實中卻時常碰壁,他們自然而然會去尋找別的途徑宣泄情緒、發表聲音;另一方面,當危機發生時,部分高校仍然采取堵、捂的策略,貽誤危機處理的黃金時間,失去信息傳播主動權,最終導致學校形象和聲譽受損,引發信任危機。如近期引發社會熱議的“南昌大學性侵案”,事件當事人就曾表示,性侵發生后,她曾向該校國學院領導舉報過此事,卻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而是答復要顧惜學院名譽平息此事。
危機發生后,能否有效地進行信息處置,考驗著高校危機公關能力。信息處置能力不足,是當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一是不能及時有效地動員力量、整合資源,組織信息對負面信息予以反擊。危機來臨,高校往往疲于應付外界各種輿論,忙于組織相關部門、權威專家和當事人等進行調查、分析、取證,卻忽視了及時向師生群體發布事件進展的動態信息,消除誤解和猜疑,以贏得師生的理解與支持,調動他們的力量對負面信息予以反擊。二是權威信息發布形式單一,效果不好。危機事件的突發性造成信息匱乏,謠言四起,亟須高校積極聯合其他媒體及時發布權威信息。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江西省大多數高校在危機事件發生后,僅通過校園官網發布事件信息,但這類信息很快就淹沒在公眾的質疑聲中,當外界其他媒體嘗試與高校相關部門或人員取得聯系時,卻往往得不到回應。
在危機處置過程中,科學合理的信息傳播引導方式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則會激起更多民怨、誘發更深一層的危機。2018年7月“南昌大學性侵案”的當事人把老師和學校一同告上了法庭,成為國內第一起被侵害學生起訴老師及學校的案例。導火索源于不久前學校派出四位老師與當事女生溝通,要求撤訴,結果卻適得其反,致使事態進一步惡化。事件一經披露,遭到公眾的口誅筆伐,網絡上的聲音幾乎一邊倒,用“下流手段”“威脅”等字眼來形容學校的行為。高校管理者企圖掩蓋事實真相的做法,無形之中助燃了事件本身的敏感性和特殊性,造成公眾情緒的淤積,使得事態朝著不利方向發展。
由于危機的突發性和不可預知性,給高校危機事件處置帶來了很大的難度。下面主要從信息傳播角度,對癥下藥,構建有效的江西省高校危機事件信息傳播機制。
建立“學校—學生—社會—媒體”之間的多向反饋、多層面、多渠道的信息溝通機制,增強危機決策工作的透明度,從而在信息傳播中占據主導位置。如用好新聞發言人制度,對危機事件中引起公眾廣泛關注或爭議的問題進行解答,并根據事件處置進程不定時召開新聞發布會,快速回應各種質疑;積極發揮校園媒體的作用,尤其是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對內第一時間向廣大師生公開信息,讓“先入為主”的信息成為師生認識和判斷危機事件的重要依據,獲取信任和支持;加強與媒體的合作,重視權威信息的正式發布渠道,秉承“速報事實、慎報原因、再報進展、邊做邊說”[2]的原則,借助傳統官方媒體,實現學校與媒體、社會公眾等多方的平等對話。總之,暢通各種溝通渠道,牢牢掌握信息傳播的主導權,有效遏制、化解謠言,防止學校在危機處置中的缺位。
發生危機事件,高校不僅要建立統一的危機信息發布平臺,還應設立權威信息全媒體立體發布機制,以解決因信息匱乏帶來的網絡虛假信息、謠言等問題,滿足公眾對各類真實信息的需求。一是要調動內外媒體資源,在受眾對危機事件態度尚未定型,易受多元社會觀點影響時,高校信息發布者要充分整合內外媒體資源,對內運用校園媒體資源安撫廣大師生情緒,團結內部力量,重建信心;對外聯合權威媒體,選擇性發布有利于事件解決的信息,實現更大范圍內的負面輿情澄清,展現高校的誠意和勇于擔責的態度。二是要借力新舊媒體融合傳播,權威信息立體發布,打通官方和民間兩個輿論場。危機事件中蘊含的強大刺激性信息會通過多元媒體渠道,在短時間內呈井噴式擴散,此時聯合新舊媒體的傳播力量,增強傳播密度,不斷調整信息發布重點,提高主流輿論覆蓋面和影響力。
危機事件活躍期,高校在重視受眾情緒表達和平等交流誠意的基礎上,通過觀點性議程植入,傳播既有觀點來引導民眾的輿論走向,以有效降低事件破壞性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可針對校內師生、新聞媒體和社會公眾對危機事件的不同信息需求心理和信息訴求側重點的差異,分類投放信息,實現科學的輿論引導。如利用校園QQ交流群、微信工作群等對師生群體傳播信息,內容以告知事實、通報進展、安撫情緒為主;利用微博、校園公眾號、新聞網等對新聞媒體及社會公眾傳播信息,內容以表明學校誠懇的處理態度、階段性調查結果及后續處理措施等為主。在必要時,學校還可組織網評員、事件調查小組等通過分析、揭示事件發生的原因、最新調查進展情況來開展輿論引導的“陣地戰”。
危機消退,并不意味著危機應對的結束。以積極的態度適時地進行總結反饋提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危機事件為契機,聽取廣大師生及社會各界的意見,重點分析總結學校在危機處置過程中的應急能力、信息溝通能力、輿論引導和公關能力等方面的得與失,形成文字材料,及時向廣大師生及社會公眾通報。對內,有利于師生們弄清事實真相并進行心理重建工作,增強心理素質和抗壓能力,消除遺留的危機隱患,維護校園安全穩定;對外,徹底掌握輿情的主動權并協調社會關系,消除公眾的憂慮和失望心理,重塑學校的良好社會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