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文化政策、受眾需求、媒介現狀、創新形式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催生了傳統文化類綜藝節目的井噴式發展。文化類綜藝節目利用現代多元的大眾傳播媒介,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以現代人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不僅獲得了較高的收視率,還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但同時,隨著傳統文化類綜藝節目接檔而生,相關“綜N代”節目進入疲軟期,節目形式單一、傳播媒介局限、受眾嚴重流失等問題逐漸凸顯。如何保持節目活力、克服觀眾審美疲勞成為了亟待解決的難題。
4月4日晚,《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總決賽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收視率達1.27%,沖入同時段上星排名第1位。截至4月8日,《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全網收視次數超2.57億次,是第二季的3.9倍,收視人數達1.58億人,是第二季的3倍。央視網海外社交平臺賬號總瀏覽量超過936萬次,獨立瀏覽用戶超670.3萬。《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在保持節目宗旨的基礎上,在內容與形式方面進行多種創新,極大地增強了節目的傳播力。因此,本文將以《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節目為例,探究傳統文化類節目應如何不斷創新,增加傳播力。
《中國詩詞大會》在賽制上,對傳統競技答題類節目的比賽機制和計分規則進行了創新和改進。參賽選手分為擂主、攻擂選手與百人團。每場比賽有單人追逐賽和擂主爭霸賽兩部分。單人追逐賽中,選手輪流上臺與百人團同答10道題目,選手每題得分以百人團中答錯的人數計算。最后累積得分最多者將作為攻擂者,在擂主爭霸賽中與擂主競爭該場比賽的擂主席位。第二季節目中增設了“飛花令”環節,每場比賽設一個關鍵字,由選手輪流背誦含有關鍵字的詩句。第三季節目設有“詩詞接龍”“超級飛花令”環節。
《中國詩詞大會》的參賽選手都是節目組廣泛征選,從上千位報名者中挑選出的詩詞達人。而主持人董卿和4位點評嘉賓康震、蒙曼、酈波、王立群更是具備極深厚古詩詞文化素養和專業知識儲備。
同時,《中國詩詞大會》還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到舞臺布景、燈光、背景音樂中,這些都增添了其內容表達和文化傳播的有效性。節目演播室采用水舞臺。節目中,背景屏幕根據題目內容播放具有傳統中國文化元素的字畫形象。節目燈光以藍色為主,又分為冷暖兩種色調,在不同的環節中加以配合。節目配樂則多多使用我國古典民族器樂,運用傳統民族調式。
2018年3月23日 至4月4日,《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的十期節目已全部播放完畢。相比前兩季,第三季在承襲“人生自有詩意”這一主題、保留基本框架的基礎上,在節目賽制、燈光舞美、傳播推廣方式等方面都有較大的突破和創新。
作為節目的核心內容,第三季《中國詩詞大會》選取的詩詞上至詩經,下至毛澤東詩詞,魯迅所創作的古體詩詞也首次納入至題庫范圍。詩詞選取范圍擴大的同時,節目組還邀請了十位非遺傳承人拍攝視頻短片,用手中的木雕、剪紙、糖畫等傳統技藝為選手出題,將詩詞與其他傳統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既豐富了節目的視覺呈現,也提升了節目的影響力,令人耳目一新。
“詩詞接龍”和“超級飛花令”作為第三季《中國詩詞大會》的全新玩法,要求選手實現詩詞的無縫對接。這大大縮短了競技環節的時間,增加了競技難度和緊張激烈程度,使選手和觀眾都繃緊了神經,有效的抓住受眾的注意力。個人答題數量的縮減,搶擂賽分量的加重,讓節目的時長分配更加合理,減輕了單元重復帶來的審美疲勞,整體的節奏感和流暢度都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新賽季的百人團被分成少年團、青年團、百行團、家庭團四類,兼顧了不同年齡及水平的選手。賽制更公平的同時,也使得節目能夠盡量接觸到社會各層人民,擴大節目的目標受眾群體。根據選手成績,在百人團賽場之外,節目還開辟了由40人預備團組成的第二賽場。每場比賽中,兩個賽場同時答題,百人團答題成績末位的4位選手降級場外預備團,預備團答題成績排名前4的選手則晉級補位。百人團不再是“鐵飯碗”,危機感讓他們更加認真地對待每一道題,“放水”意味著自己的位置可能被別人取代,淘汰機制無疑又增加了節目看點。
第三季節目注重強化互動,利用在線包裝技術和錄播節目播出實時互動技術實現觀眾手機端同步節目答題,并且可以實時反饋觀眾的互動情況,盡力做到全民答題,提高受眾的參與度。同時增設直播窗口,實時反饋全國觀眾參與的互動情況。同時繼續開設微博、微信等客戶端推送節目內容,與受眾進行線上互動。
為了深度開發詩詞資源、講好詩詞故事,第三季節目組還特別制作了十集伴隨式紀錄片《詩詞來了》,每集選取選手團中若干位特色選手,不僅記錄他們參加節目錄制的全過程,攝制組還跟隨他們回到家鄉,記錄他們的詩意生活。同時紀錄片還記錄了《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臺前幕后的精彩花絮。這類伴隨式紀錄片使得錄制時間、場地的限制被打破,節目相關內容能夠多方位、多角度的向外傳播。
主舞臺背景根據不同的詩詞內容,呈現出不同的水墨畫,更好地渲染節目的意境。整體的舞臺設計是一個立體的、多空間的四維影像設計,并隨著節目的發展進行不同的組合、變化,展現一個真實流動的環境。整個舞臺以LED大屏幕作為主體,舞美設計渾然一體、疏密得當,創造了一個重在凸顯詩詞內容和文化內涵的詩意空間,與《中國詩詞大會》的主題相契合。在場景構建上以大氣的中國元素為底色,以簡潔立體的舞臺布置為輪廓,不僅凸顯了節目的主題,還有效地減少觀眾的視覺疲勞感。
在兩季《中國詩詞大會》播出前后,電視節目中也有很多“現象級”傳統文化類綜藝涌現,它們都有獨特的閃光之處,值得傳統文化類電視節目借鑒。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文化浸入式娛樂與地域全覆蓋式參與使得它能夠迅速被大眾所接受并廣泛被傳播。這檔節目采用人們最熟悉的“聽寫”模式,平民化零門檻的競賽參與,使觀眾在觀看節目的同時自己也參與其中,在受眾自我娛樂的同時實現文化的傳播。《中國漢字聽寫大賽》是在來自全國各地的32支代表隊中進行選手選拔,地域的全覆蓋使得選手所在當地的觀眾熱情高漲,極大調動了各地觀眾的積極性及節目的持續關注度。
《中國成語大會》是繼《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之后又一對傳統優秀文化傳播有巨大推動力的電視欄目。節目參與人員的獨特構成成為其一大亮點。節目參賽選手主要是由高校大學生和青年、網絡文學作家兩部分群體組成。大學生經過層層篩選,實力強硬;青年、網絡文學作家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創作經驗,且自帶“粉絲”群體。兩種不同類型的參賽選手,風格迥異,性格氣質各有千秋,這使得節目更具戲劇性和趣味性,人物特性更為鮮明突出,利于打造“網紅”從而帶動節目的推廣,推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
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首播的《國家寶藏》迅速成為去年的“爆款熱詞”,至今仍被大眾津津樂道。節目中值得借鑒的一點便是其極具人文情懷的故事敘述模式,節目對于對國寶故事的敘述,創新采用了“虛實相生——前世今生”的模式。前世傳說以明星演繹再現的方式,拉近觀眾與國寶的距離,使人們意識中的國寶從二維變為三維,讓國寶“活”起來了;今生故事,以文物守護人、傳承人的偉大精神為內核,向受眾展現國人匠心精神及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他們的故事更是讓國寶從“冰冷”變為“火熱”,讓國寶“暖”起來了。這一活一暖也是正傳統文化在如今傳播的靈魂所在。
在當今綜藝節目井噴式發展的狀況下,《中國詩詞大會》作為央視首檔原創文化類節目,以強大的親和力和文化魅力得到了廣大觀眾的認可。第三季節目延續前兩季的口碑與品質,同時力求創新,獲得2.5億次的視頻播放量,在眾多綜藝中成功突圍,并受到一致好評。傳統文化類節目如何保持受眾歡迎度,從而在新型媒介環境中提升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力,需要從多個角度進行創新。在內容上,不斷優化傳統文化在綜藝節目中的表現形式,融合多種傳統文化以及現代流行文化,增強吸引力。在節目制作上,不斷完善節目賽制,豐富節目的展現形式,運用逼真生動的舞美,吸引觀眾眼球。在傳播方式上,利用當下豐富的媒介平臺,全方位、多形式地進行宣傳,增強節目的影響范圍。
[1]綜藝.五大升級亮點《中國詩詞大會賦詩歸來[DB].http://www.sohu.com/a/226 162240_247520.
[2]周笑充,鐘聲.淺析電視文化節目的發展策略——以《中國成語大會》和《中國詩詞大會》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7,08(07):261.
[3]秦偉光.大眾傳播視野下的文化傳播新路徑——以《中國成語大會》為例[N].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