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新聞的現場采訪是體現一名記者專業素養的重要標準,在采訪中可能遇到各種緊急情況,新聞記者通過運用采訪技巧,能夠有效的應對突發事件中的突發狀況,獲得一手資料[1]。因此,探討突發新聞的現場采訪技巧成為現今較熱的話題,如何對其進行應用,成為了相關工作人員需要深思的問題。
突發事件采訪的工作效率是采訪關鍵,能夠通過進行有效的采訪獲得一手信息,就在于記者的現場工作效率。一般來說,記者在進行突發事件的新聞采訪的時候,可以按照一定的流程,但是由于突發事件的性質不同,現場環境不同。因此,記者在進行采訪的時候,要根據現場的情況進行報道。記者在進行現場采訪的時候,先進行簡單的電話溝通。一般來說在進行撥打電話的情況下,才能夠在雙方條理清晰的時候,獲得更多的有用信息,在采訪中能夠具有主動權。
采訪中信息的有效性能夠直接影響到新聞報道的質量,這也是突發性新聞采訪的核心內容,在整個采訪中起到關鍵的作用。在進行突發性新聞的采訪的時候,記者要注意對第一手資料的收集,接觸第一現場,最大限度的挖掘新聞價值。在突發性新聞的采訪中,第一手資料不僅能夠體現出新聞的價值,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權衡記者是否能夠具備一個突發性新聞記者應該具備的獨立性。但是在采訪的過程中,以交通突發事件為例,在現場,在采訪中有時責任人情緒激動,記者要安撫其情緒,在最短的時間找到突破口。在采訪中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接受采訪,在當事人不配合的情況下,記者也不應該死纏亂打,可以通過對周邊目擊者的采訪,獲得交通事件的信息。但是在獲得信息的時候,記者要核實信息的準確性,避免目擊者夸大事實。記者在進行采訪的時候,也要注重對自己與被采訪人的關系,一般這類新聞的當事人,情緒較為激動,如果記者太過于強勢就會導致在實際的采訪中,當事人會更加激動,另外過于卑躬屈膝,也不能順利的完成采訪。保證與當事人之間平和而又平等的關系,能夠進一步提升采訪質量。
尊重采訪的對象是突發新聞的現場采訪必須要遵守的原則,在采訪中最大程度的照顧受采訪者的情緒,對于原本就沒有經驗的采訪者來說,在采訪之中經常將自己作為采訪的中心,卻忽視了被采訪者的主體地位。在采訪中,如果被采訪者拒絕采訪,這時記者就要了解采訪者的情緒,體察受訪者的心理動機,如果受訪者只是由于害羞、緊張等情緒,記者可以要求在采訪之前先不要進行攝像機拍攝,給受訪者緩沖的時間,然后通過與受訪者的簡單交談消除受訪者的戒備心理。對于態度消極傲慢的受訪者,記者要表現出不卑不亢,可以直接告訴受訪者的不接受采訪的后果。
記者要保障公正、客觀的描述一個事實,所以禁止在報道突發新聞的現場采訪的時候,具有主觀色彩的進行采訪工作。例如,記者在采訪事故現場的時候,一般來說要先采訪事故的受害方,在結束采訪之后,再采訪責任方。這時就要注意在采訪責任方的時候,記者不能夠受到受害方的情緒感染,在訪問中,將責任方自動劃分為獨對陣營,在采訪中利用言語打擊。記者只是如實還原事件發生的客觀事實,以旁觀者的角度報道新聞,這樣能夠保障觀眾對新聞有一個不受引導的主觀判斷,以最客觀的角度呈現新聞事件。
一般來說在突發新聞的現場采訪之后,記者都希望能夠第一時間將采訪報道發布出去,但是正是因為這樣的情況,才會導致在突發新聞的現場采訪中會出現眾多問題。有的記者為了追求第一手資料,在沒有了解清楚突發事件的原有真相的時候,就進行報道,導致觀眾不明真相,形成訛傳,即便日后對其進行解釋和辟謠,效果也有限。
突發新聞的現場采訪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必須要對當事人以及相關的人士或者第三人進行采訪,這就必須運用到提問的技巧來正確引導被采訪者回答相關的問題。一般來說提問的方式有四種,分別是:正問、側問、反問、追問。
在不同的突發新聞的現場采訪情形下,記者可以根據現場情況的不同進行不同方式的提問。正問,是指在記者對被采訪者直接提出問題,以最直接的方式提問,直奔主題。側問,就是記者根據現場的突發事件的性質和被采訪者的情緒,通過委婉地提問來獲取信息。
記者在突發新聞的現場采訪的記錄技巧主要為心記和筆記。一般情況下,受到現場的影響,突發新聞的現場采訪記者一般使用心記的方式,這也是對新聞記者個人素質和能力高水準的體現。在較短的時間內把握被采訪者的主要信息,通過轉換,進行進一步的提問。即便在突發新聞的現場采訪中記者采用了筆記的方式,也是一種極為簡單的紀律方式,主要記住采訪者的關鍵信息詞,在采訪結束后再進行進一步的整理。筆記是能夠更加突出采訪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探討突發新聞的現場采訪技巧在完善突發新聞的現場采訪環節、保障記者能夠獲得客觀、有效、真實的信息上有著重要作用。在此過程中,采訪方式、記錄技巧等現場采訪當事人的技巧的提出,不斷的達到提高突發新聞的現場采訪效率的目的。
[1]魯俊杰.電視媒體應對突發事件時的采訪報道技巧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7,8(20):226-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