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信息服務類節目是指廣播服務類功能的具體化、形象化和專業化,即對人們的工作學習、衣食住行、衛生健康等具有實用意義和指導意義,能提供某種具體服務。信息服務類節目涵蓋電視與廣播兩個播出平臺,在大眾視野中較為常見,多為社會生活、衛生健康和流通領域等方面的服務而設置的節目。信息內容的通俗易懂,主持人生活化的語言是其標志。隨著傳播模式出現新的變化,移動客戶端和車載媒體的增長,也為信息服務類節目主持人提出更高的要求。
做好生活服務類節目,準確定位至關重要,這是節目生存和持續運行的依據。節目定位是指節目主持人對播出節目的服務宗旨、服務特點、目標受眾、節目樣式、主持風格等方面的確立,也就是“對節目設置的目的和宗旨所作的事先規劃,”從而區別于其它類型節目,確定節目發展方向。
信息服務類節目的信息傳播較新聞類節目有很大的不同,新聞類節目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既要滿足時新性又要兼顧真實性,主持人以客觀的態度傳遞信息。信息服務類節目在內容傳播中要與大眾主流價值觀相符合,幫助解決生活問題,排憂解難,所以在信息真實的前提下,趣味性和接近性更為重要。在面對相對穩定的受眾,制定相關話題。文本內容的選擇是話題的選擇,對播音員、主持人或記者在新聞職業素養和話題敏感性方面,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我們可以將信息傳播分為三種不同的類型,第一種是針對事件本身的信息傳遞,集中強調記者的客觀立場,例如在兩會期間,來自全國的新聞媒體機構還原新聞現場,報道新聞事實,這是事件傳播本身的影響力。第二種是觀點的傳播,這在新聞評論版塊時常出現,記者采訪身邊人,拋出觀點,引起事件的二次發酵,實現個人傳播到人際傳播到群體傳播到大眾傳播的途徑,其中一部分的意見領袖發揮重要作用。第三種即話題傳播,話題傳播不同于觀點傳播,雖都具有新聞價值,但觀點以信息點為傳播內容,大多為行業內人士所發聲,話題是面,傳播范圍和覆蓋面都較大,屬于大眾傳播。
信息服務類節目受眾較為廣泛,以不同的職業背景、年齡層次進行區分和定位,文化程度較高的知性聽眾,要求主持人說得有道理、有味道、有文化,相反要簡單直白、通俗易懂。年齡劃分,中、老年人的社會閱歷和生活經驗較為豐富,要求主持人講真話、不講大話、官話,年輕人則較容易接受任何方式,可接納度較高。目標定位的清晰,是主持人把控節目的首要任務,對象感和形象感更容易把握。
主持人在受眾中有很大的影響力、可信度和權威性。生活服務類主持人也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和輿論引導力,強化陣地意識和責任意識,弘揚正氣,明辨是非,化解矛盾,實現主持人在傳播過程中的價值。
無論在那個節目中,主持人都需要正確的把握當前國家的基本方針政策,對人民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政策更是要加以關注,尤其是新頒布的法律法規,在加以宣揚的同時,又能夠提升自己的工作文化水平,鍛煉自己對新聞的敏感度,學會善于思考,將精辟見解通過獨特思維方式表達出來,用以影響受眾,廣播節目《公務走進直播間》是一檔關心百姓生活,以節目為橋梁,主持人為把手的信息服務類節目,每期節目都會邀請地方政府各執行部門的負責人,就某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或民生事件,予以現場解答。這就要求主持人在把握時政環境的情況下,對百姓生活做到了如指掌,以百姓視角對嘉賓進行采訪,政治觀念極強。
矛盾和沖突是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每個人都會遇到很多的事情,當面臨重要的困難時候,他們會很多情況下會求助主持人,但是因為每個人的角度和立場不同,反映出的問題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做作為一名優秀的主持人要有整體意識,不要從片面來理解判斷整體。以敏捷的思維、靈敏的嗅覺和較強的識別意識,快速梳理、捕捉、選擇,進行有效處理。對于人民的現實情況的反映一定要以整體出發,情理相結合,用心做好事,來贏得受眾的理解和信任。
信息服務類節目因其受眾廣、話題性強、互動性高為亮點,在主持人定位中,明確其政策觀念、大局觀念,對信息服務類節目的內涵予以詮釋,主持人要不斷提升自我修養和文化水準,在表現形式、風格形成、交流意識等方面要做到導向正確、定位準確、服務精準,節目要做到適應當今社會發展潮流,吻合受眾需求,煥發新的生命力。
[1]曹晚紅.中外電視生活服務類節目新模式解析[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6:38-40.
[2]徐珂莉.電視節目主持人跨界主持的特色[J].新聞愛好者,2012(9):57-58.
[3]萬俊杰.電視節目主持人形象構建的傳播策略[J].青年記者,2014(6):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