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者、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大學生能否有一個正確的價值導向,能否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一方面不僅僅關系到對國家的認同感,另一方面還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對民族和文化的歸屬感。大學生不僅僅要從字面意思上理解核心主義價值觀,而是要將其深深的刻在內心中,融化在靈魂里,才能夠真正理解其的豐富內涵,培養出對核心主義價值觀真正的信仰,并且能夠引發情感上的共鳴,這樣做會使得日常行為中處處體現著價值觀的精神,也能夠更好的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和理念付諸實踐。
知始于行,“信”和“行”的中介是“情”和“意”。“有道德的生活”是“有意義的生活”的前提,在學習時,不能夠將其當成普通的道德學問從而只是簡單的學習,而要從道德觀念出發慢慢的漸漸的培養形成。在列寧眼中,“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教育的優劣并非以知識掌握的多少來衡量,而是知識的真正的內化與應用,即改“量”為“質”的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是注重內在的“質”的教育。
所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那么教師想要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必然要在自己和學生之間建立一種融洽、平等、友好的師生關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將能形成教師與學生之間互相溝通的紐帶,使師生在情感、心理上產生“共鳴效應”。教書育人做學問要建立在師生平等的基礎上,讓學生更加具有話語權,讓學生的想法和思維能夠真正的得到重視,這樣才能夠使學生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真正的將知識融化于內心,以往的灌輸式的教育方法是存在著很大問題的。所以,要力求探索出教育的好方法來替代灌輸。
教師以及學生這兩者的作用和影響都不能將其割裂開來,更多的時候是這兩者相結合且相互作用,教師的作用不僅僅是教學,學生的作用也不僅僅是學習,達到互教互學的平衡狀態,進而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
1.知識的學習是無窮無盡的,教師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應當也不要忽略了學習方法的培養,培養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正確的思維觀念,學生的能力才能夠得到真正的提升。在實際教學里,教師可以在每節課前要求學生融合書本上的一些理念和原理進行有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政評述,這樣做一方面可以落實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另一方面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學生的學習主觀性,也培養了學生對政治課程的興趣,這樣可以令學生意識到并發揮出自己的主體地位,提升教學成果的滿意度。
2.師生平等首先就是要求老師要尊重每一位學生的想法,并且要做到善于傾聽學生,而這些對于學習思想政治課程也是非常的有幫助。學生在經過認真和努力的獨立思考之后,得出來的結論和成果,受到了老師的充分重視甚至采納,這在很大程度上對于學生是一種激勵,學生也會因此投入更大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同時,教師應該注意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使學生有充分的價值體現,進而使他們意識到并發揮出自身的優點與長處,從而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
3.網絡信息技術的繁榮,使得師生之間平等合作有了更加堅實的基礎,同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更好地讓學生學習政治課程。第一,網絡使信息能夠最大程度的被分享和傳播,借助于網絡,我們可以打破傳統的死記硬背的政治課程學習方法,通過網絡信息不斷給自己的知識庫做補充。第二,借助于網絡,學生可以通過瀏覽大量自己感興趣的政治新聞,時事等充分的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并且也能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發出不同的聲音。師生平等是進行教學活動的基礎,并且學生和老師之間的尊重是相互的,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話語權,讓其能夠自由的表達,不僅僅有利于他們思維的開發,更加有助于教學成果的提升。
對大學生的教育不應該強制地、直接地灌輸,而是應該營造出平等的教學觀和師生觀后,再進行知識的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更不能僅僅當成一種知識的灌輸。學習了相關的知識,并不代表著其會真正理解并具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提倡的價值觀念,也未必會切身踐行它。我們的世界是科學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統一,是有張力的,我們的教育也是兩個世界的教育——知識教育與道德教育。知識教育不能滿足人的個性發展的需求,道德教育也不能滿足人的能力發展的需求。道德知識作為一種價值符號不能替代道德教育本身,它只是一種外在的形式,在教育中不能發揮根本性的作用,只有道德知識的道德蘊意才是本質的部分。
教育的情境是師生共同作用的。在教育情景下,無論是從內部因素還是外部因素,都非常有利于學生的學習,也能夠真正體會到課程的精髓,對于學生優秀品格的塑造也有一定幫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構建的情境應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切入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我們可以利用課程資源營造內涵傳統文化的教學情境,比如紅色資源。紅色資源作為多種教育資源中的優質資源,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從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頑強不屈的奮斗歷史中吸收豐富的精神食糧,從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中感受強烈的精神震撼,從典型模范的動人事跡中受到深刻的思想啟迪,民族精神在大學生參觀的過程中,得以生動、形象地再現,進而引導大學生認識祖國的現在,相信祖國的未來,明確應時刻以國家利益為重,自強不息,艱苦奮斗,使大學生端正學習和生活的態度,打下堅實的基礎,培養多方面發展的能力,為將來走向社會、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謀福利、振興中華貢獻一份力量,使大學生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可以經受鍛煉,能夠給予大學生正確的人生導向,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個體的體驗不是抽象存在的,離不開所處的社會環境、歷史現實和文化沉淀;教育是為人類能夠終身領悟世界和自我真諦服務的,這個教育過程需要構建教育情境,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感知。”
習近平指出:“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要注意把我們所提倡的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有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必須要聯系實際的生活,不能夠想當然的只說大空話,并且要讓大學生能夠在實際的生活中對于價值觀的理解更加深入,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于自己的一言一行和平時生活中點點滴滴。讓大學生更多的去親身體驗志愿者服務,讓他們對于公益活動有著更直觀的認識,這些對于大學生日后的成長和步入社會都有非常顯著的幫助作用。所以通過以上的討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不要局限于學校,局限于書本,局限于課堂,也可以采用更多更有效的方式,社會實踐就是很好的一種,這種偏向生活化的方式,能夠在教育中,給學生更加直觀更加具體的作用。對于書本上的一些固定知識點,學生的認識也只是僅僅停留在書本上,對于其正確性也沒有辦法去考證,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他們的思考和懷疑,社會實踐的教育情景正是針對于這種情況而產生的,通過具體的社會實踐,能讓大學生對于知識從理性認識上升到感性認識層面,從實驗中也能夠產生真真切切的情感體驗,這是通過教育所希望帶來的效果。
目前國內的一些革命歷史博物館和遺跡非常的多,基本上涵蓋了全國的各個區域,高校可以根據自身所處的環境依據需要就地取材,讓這些蘊含著豐厚底蘊的紅色資源變成社會實踐的主要場地。通過親身體驗和實地參觀,能夠產生更加直觀的認識,讓書本上所學習的知識和眼前所見到的現實聯系在一起,讓思想教育課程的教學變得更加的生動和具體,也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的有感染力和說服力,并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道德思想的培養。除此之外,高校也應當在一些寒暑假等假期,安排學生去親自的參加社會實踐,所能夠實現的形式也非常豐富,一方面不僅僅可以組織社會調查和參觀訪問,另一方面還可以進行三下鄉等具體的活動,這么做能夠真正做到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在實踐中可以獲得很多方面的經驗,這些往往是書本上所沒有的,還可以體現價值觀教育情景,能夠使大學生形成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的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實現由“知”到“信”,從“信”到“行”的兩次飛躍。
總之,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方面,一定要打破常規,不能受限于傳統思想的限制,要摒棄以知識傳授為主要核心的傳統模式,更多的去創新。在進行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堅持“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尋找更多更優的方式方法來更好的讓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1]列寧.列寧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2]劉子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研究[D].重慶:重慶交通大學,2010.
[3]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4]李春會,李亮.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內化路徑[J].吉林省教育學院報,2017,33(08):8-11.
[5]習近平.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