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莉 蘭州歌舞劇院
芭蕾是一門高雅的藝術,起源于意大利,繁榮于俄羅斯,最終從俄羅斯傳播到世界各地。芭蕾舞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非常完善的科學訓練體系和成熟的表演形式,成為西方最重要的古典舞蹈品種和世界性的舞蹈。芭蕾具有特定的審美標準和技術規范,體現了“開放、伸展、挺直”的基本審美特征,這些特征標志著所有芭蕾的美麗和技巧。芭蕾的美學特征將從開放、伸展、挺直三個方面分析芭蕾的基本姿態,研究開放、伸展、挺直三要素的作用和科學意義。
“開放”在芭蕾的基本形式中,通常是指腿的“外推”,即腿部在髖臼關節內向外旋轉,使整個腿向外轉動,膝蓋在臀部以下,腳尖面向兩側。兩條腿的向外張開會使臀部或骨盆的兩側對齊;肩膀向側面張開;手臂也以基本的姿勢旋轉,手臂和手腕都面向兩側;頭朝前面看,耳朵轉向側面。這些人類結構方向的統一,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身體在“開放”的姿態下的平衡與穩定。芭蕾舞的外開口不僅是腿的外開口,也是全身的統一體。即肩、胸、臀、膝、踝、五大關節,左右對稱向外張開,尤其是腳挺直接向外張開180度。芭蕾的基本形式將這種形式與“向外開放”相結合。
“伸展”一詞通常指的是腳的手腕、腳背的伸展和腿部肌肉的伸直。然而,在芭蕾形式中,“伸展”的含義更為深刻。在芭蕾的基本形式中,“伸展”指的是肌肉向外旋轉的延續,這是古典舞蹈姿勢延伸的基礎。在芭蕾形式中,緊張的力量延伸到全身。幾乎所有的肌肉都參與了這項工作?!吧煺埂敝饕糜谥伟爬傥璧幕拘问?,控制芭蕾舞的“向外開放”,延伸其“挺直”的位置,使身體的各部分伸挺直。
“挺直”在芭蕾中可以想象為“挺直”在腿上,“挺直”在背上,或“挺直”在整個站立姿勢中,但難度與“挺直”是它在芭蕾形式中建立的“開放、伸展”,在“挺直”的相互關系中,“挺直”是真實的。在“開放”和“時態”的基礎上,“挺直”的含義是非常復雜的。身體的“挺直度”從“立正”的角度來看,首先是從動物的“四肢站立”形式演變而來的,從而使身體保持“挺挺直”,使上身和頭部保持穩定。脊柱有四種自然生理彎曲:頸椎前曲度、胸向后彎、腰椎前彎和骶后曲。芭蕾“挺直立”的基本形式需要一個完整的“垂挺直站立”,包括脊柱的四個彎曲成一條挺直線,作為身體軀干的“垂挺直軸”。然而,身體的“垂挺直度”是通過外部開口(開口)和芭蕾形式所需的支撐力(伸展)來實現的,特別是因為脊柱的垂挺直是芭蕾形式上軀干穩定性的關鍵。在芭蕾表演中,踮腳、轉身、跳躍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踮起腳尖是一種別具一格的芭蕾舞風格,是一種力量從腳后跟推開地面,穿過高位半足的舞蹈形式。將舞者的身體重心推到腳尖的頂端,在腳尖上跳舞。腳尖技術這種自然延伸的向上沖擊。生動地描繪了舞蹈的精神,和一種仙女的優雅姿態以及輕盈飄浮和不斷移動的造型,生動地塑造了芭蕾高雅的形象。在浪漫主義早期,為了把人物形象化表現在浪漫劇中,演員的身體必須盡量輕盈。這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表現為飄動的動作,并試圖將舞者的軀干抬高到腳尖的頂端。
芭蕾舞帶來的審美視野的另一個重要部分是軀干。人體的動態審美是芭蕾不同于其他舞蹈的重要標志之一。即使沒有跳躍或舉重,也沒有腳尖技術,也可以確定古典芭蕾的風格,但如果沒有那種向上的感覺,沒有那種“征服地球”的挺直立感,就無法確定芭蕾舞的藝術審美表現力。芭蕾向上動態的人體美學觀,塑造高貴、典雅、輕盈、美麗的人物形象,可以從芭蕾身體的動感、它產生的美感,或者從它的起源中得出這樣的結論。人體的向上運動是芭蕾特有的,是它舞蹈的明顯標志。這種動態不僅具有科學的訓練價值、審美的視覺效果,而且對其他舞蹈種的發展也有著重要的影響。然而,每一種藝術的產生及其動態規律,都受到其深厚的歷史和宗教文化背景的影響。芭蕾舞的藝術審美表現力也是如此。
沒有一種舞蹈的動作中不需要用到手臂,在芭蕾舞中,手臂的動作也是十分關鍵的,它通常是配合腳尖的動作進行。靈活的手臂在表現芭蕾之美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手臂不僅能表現出芭蕾舞蹈的意義,它的參加也能賦予舞蹈一種生命力。
芭蕾是把人體作為表演工具的藝術,來自芭蕾的開放、伸展、矯直、站立、腳趾和軀干到手臂和背部的藝術審美表現力,被普遍接受。芭蕾舞節奏的運動,和諧的畫面,給人以美的愉悅。通過這些表現人強烈的思想和感情能給人一種美。
[1]張靖.試論芭蕾舞的藝術審美表現力[J].戲劇之家,2014(2):125-125.
[2]謝璠.論芭蕾舞的藝術審美表現力[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8(7):95-96.
[3]鄒小燕.論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征[D].廣西師范大學,2007.
[4]趙霖.論戲曲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征[J].黃河之聲,2009(18):90-91.
[5]黃穎.試論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征與欣賞[J].時代文學(上半月),2012(8):216-217.
[6]朱立人.西方芭蕾史綱[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