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工程技術學院
《中國詩詞大會》是一檔以大眾化普及古典詩詞為己任的綜藝節目。它的成功備受研究者的關注。在這檔創新性的綜藝節目里,編導不僅成功地實現了對傳統優秀文化的現代轉化,而且在轉化的過程中還為電視綜藝節目的改革與創新積累了諸多成功的經驗。從另一個層面上講,《中國詩詞大會》的成功,極具傳播學的意義與研究價值。
對《中國詩詞大會》傳播效果的研究,應該從兩個層面上思考:一是《中國詩詞大會》對傳統優秀文化傳播的影響,另一是作為一個研究個案,它對傳播學理論研究的啟示。下面就結合節目的內容對上述兩個方面的問題從如下方面進行逐一的闡釋與說明:
在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有關論述中,習主席曾經特別強調對傳統優秀文化現代轉化的積極意義。而《中國詩詞大會》就是踐行現代轉化的成功之舉,對《中國詩詞大會》的成功,有研究者進行過這樣的論述:據央視官網廣告經營管理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從1月29日(大年初二)播出起,截至2月7日總決賽,《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首重播累計吸引4.87億觀眾收看;10期節目在35個中心城市平均收視率為1.65%,總決賽收視率更是高達2.39%。[1]這就是說,《中國詩詞大會》是一檔成功的現代轉化性探索。對于它的成功,我們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思考:
首先,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從內容的層面上分析,《中國詩詞大會》是一檔傳統的綜藝節目;從節目的編排形式上解析,《中國詩詞大會》是一檔現代的綜藝節目;因此,合二為一,《中國詩詞大會》是一檔當之無愧的傳統與現代有機結合的電視節目。在節目中,選手需要的內容都是古代的詩詞知識,而回答的方式又都是極具現代特點。根據屏幕上的九字提示,選手又根據自己的知識選擇恰當的漢字進行詩句的組合。例如,在“個人追逐賽”環節中,每一個選手,都要面對電子屏幕上的“花、多、又、知、逢、時、雨、少、落”等字的提示,選手經慎重選擇又組成“花落知多少”這樣的古典詩句。
其次,提升與普及的融合。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應該從兩個層面上思考:一是提升,另一個是普及。由于不同觀眾的傳統文化素質有所差異,因此,《中國詩詞大會》采取了提升與普及的策略。普及的目的是為提升國民的文化素質,而提升的目的則是為優化普及的效果。例如,在朱虹答出“視死忽如歸”之后,主持人解釋說這首詩句來自于曹植的《白馬篇》,繼而又由節目嘉賓解釋說《白馬篇》是一首樂府詩,它的開篇之句是“白馬飾金羈”……在這樣的播出過程中,節目對古典詩詞的傳播從試題這一“點”擴展到了詩詞知識的這一“面”。因此,由“點”到“面”巧妙轉換就實現了句到篇的普及與提升。在一則研究《中國詩詞大會》對國學普及的文章里,研究者這樣說:國學要想推廣與普及,就要培養廣大群眾對于國學的興趣,就要建立健全相關教育體系,完善課程設置,就要將其推廣形式豐富起來,從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讓大家接受國學經典的熏陶。[2]結合節目中內容可知,《中國詩詞大會》對古典詩詞的傳播主要起到了第一個層面上的作用。它滿足了對群眾詩詞學習的需求。
詩詞大眾化普及的多維化嘗試是《中國詩詞大會》成功的另一個啟示。節目的多維大眾化把詩詞的教學途徑由學校教育擴展到了社會教育,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實現兩者的互補。因而,它是成功的。
首先,大眾化的參與。詩詞大會的選手呈現出大眾化的趨勢。從年齡層面上分析,參賽選手年齡的跨度之大前所未有,上至七十歲的老人,下至七歲的孩童;從職業層面上講,既有從事快遞職業的業余選手,也有專門研讀古典詩詞的研究生。
其次,大眾化的傳播。作為一檔高雅的文藝類綜藝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的傳播途徑也可謂前所未有。既有傳統的電視直播,也有依托互聯網進行的節目點播,甚至還可以通過掃碼的微信電視進行觀看。
再次,大眾化的傳播策略。作為一國學的普及之舉,《中國詩詞大會》采取了競賽與講解的普及方式。競賽的激烈程度可以使節目在播出中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而講解的輕松則又在潛移默化中普及了詩詞的知識,緩解了觀眾緊繃繃的神經。
作為一檔創新的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的成功為綜藝節目的改革拓展了嘗試的途徑。陽春白雪的高雅文化和電視傳播手段的有機結合,之所以備受人們的關注,全在其把握了受眾需求,以人們喜愛的傳統詩詞文化為內容,以多樣化的節目形式為創新。[3]這既是研究者對《中國詩詞大會》成功經驗的總結,也是對其成功進行的拋磚引玉式的思考。
首先,綜藝功能的多維性。綜藝節目的功能具有多維性的特點,而《中國詩詞大會》的成功則又把這種多維性發揮到了極致。對此,可以進行這樣的解析:
在第一個層面上,《中國詩詞大會》實現了專業性與娛樂性的結合。選手的比賽,無論是其答案試題的興奮,還是發現答題尷尬時那聲哈哈大笑,都可以使電視觀眾與現場觀眾感覺到節目的娛樂性;而對于嘉賓的解讀而言,他們的拓展講解,則是觀眾提升自己詩詞知識的具體過程。因此說,《中國詩詞大會》是一檔不失專業化的娛樂性節目。
在第二個層面上。《中國詩詞大會》實現了大眾化參賽與專業競技的融合。仔細分析所有的參賽選手可知,雖然這些選手并非都有古代文學的研習經歷,但他們卻都具有非常專業的知識基礎。因此,雖然這些選手來自不同的行業,但這并不影響他們專業性的競技。
其次,綜藝效果的多維性。《中國詩詞大會》的成功還得益于它實現了傳播效果的多維化。從節目內容的層面上講,它的多維效果表現在對歷代詩詞優秀作品的普及。無論是敘事詩,還是抒情詩,幾乎歷朝歷代的代表性作品都已出現在節目之中。從節目間的相互影響上講,《中國詩詞大會》的成功為后續的《經典詠流傳》等綜藝節目的制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從節目對傳統文化傳播的策略層面上分析,《中國詩詞大會》所體現出來的專業性與趣味性的整合都是其后續節目仿效的內容。在節目的播出中,觀眾不僅可以了解到與試題相關詩詞創作的文人逸事,而且還可以結合特定的試題內容了解到許多與詩歌創作相關的故事。從參賽選手的層面上分析,眾多不同職業選手的參與,使我們堅信國學傳播后繼有人。因此,《中國詩詞大會》的傳播效果是表現在多個層面上的。
《中國詩詞大會》不僅是中國古典詩詞現代轉化的典范,而且也是電視節目創作實現技術與藝術融合的樣板。因此,在傳播學的視域審視它的成功,總結節目的編導經驗,無疑對今后綜藝節目的創新有著諸多的啟示。
[1]高貴武,胡蝶.電視媒體的文化傳承與技術(藝術)呈現——解析《中國詩詞大會》成功之道[J].新聞與寫作,2017(03):73-76.
[2]段如卉,郭明鈞,陳佳,梁心怡,劉鴻艷.從《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看國學的推廣與普及[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8(04):112-113.
[3]趙丹丹.從《中國詩詞大會》看文化類節目的熱播[J].當代電視,2018(0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