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婷婷 安徽省淮南市廣播電視臺
新聞采訪不是一個孤立的語言交流過程,它需要在一定的環境下通過口語或書面語(以口語為主)的形式進行交流,新聞采訪過程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采訪人與被采訪人的民族、歷史、文化背景,以及這些背景產生的生產、生活及其思維的環境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如果不了解被采訪人的文化背景,也就無法真正理解被采訪者或事件的新聞價值,從而也就無法較好地完成新聞采訪任務。因此,新聞從業人員在新聞采訪中具備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和相應的職業道德就顯得尤其必要。
記者的定義記者一般“泛指新聞從業人員,即編輯,記者,主筆,主編,發行人的總稱”,也指“專跑外勤的新聞記者”,即新聞事業機構中從事采訪報道的專業人員。
Reporter,Newsman,Journalist是 新聞機構中從事新聞材料的采集,拍攝,錄制和新聞作品寫作,制作,編輯和報道的專業人員,它包括記者,編輯,新聞節目主持人,新聞攝影,新聞出版者等,并不是只有出外采訪的人才叫記者。至于國內最早使用"記者"稱謂的人,說法有二:一說是梁啟超,在他主辦的《清議報》上最早使用;另一種說法是黃遠生,他在上海《時報》的"北京通信"中首先使用了"記者"作為自稱的代名詞,以后就成為從事報紙職業的普遍稱呼了.英語reporter一詞有多種意思,如報告者,呈報者,采訪記者,通訊員,訪員等,最早翻譯到中國來的以"訪員","新聞記者","外勤記者"三詞居多,使用也最為普遍.大約在1925年前后,各報社大體都有了內外勤的分工,并吸取了日本新聞界的叫法,正式把外出采訪的人稱之謂"外勤記者".一些研究者認為,記者從兼職,半職業化到職業化,大體經歷了古代報紙的孕育階段(中世紀到十八世紀末),近代報紙的分離階段(十九世紀)和現代報紙的提高階段(二十世紀初到現在)。
有一種激情叫敬業,有一種激情是對本職工作的熱愛,也許正是這份敬業和熱愛,才使得鄧拓成為出色的新聞工作者,為黨的新聞事業做出了杰出的貢獻。鄧拓是我們新聞工作者學習的榜樣,我在記者的行當里是淺薄的“初學者”,工作只有三年多的時間,一直以來,我都是抱著一顆學習和體驗的心在工作。在成為一名記者時,我就想:一代代的新聞工作者他們所處的時代環境不同,個人經歷不同,如何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如何做一名合格的記者?幾年下來我發現:一要努力積累知識和經驗,二要時時刻刻保持對工作的熱忱!
2008年年初的雨雪冰凍天氣給我國多個省市帶來嚴重影響,我們淮南更是重災區,全市交通、電力、農業、供水、通信等方面均受到影響。做為新聞工作者,這個時候我們最大的使命就是配合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堅守新聞崗位,服從服務于緊迫任務,團結廣大市民群眾共抗冰雪。我是淮南廣電局廣播電臺交通文藝廣播的一名記者兼主持人,說到交通廣播,這個時候的路況信息、高速通行情況、公安交通指揮中心的臨時緊急公告等對每一位司機甚至每一位交通參與者來說是何等的重要!那個時候為了在早間7點鐘趕到我市的公安交通指揮中心播報全天的第一檔路況信息,凌晨四點半就起床,因為那個時候路面結冰,公交誤點也比較正常,更因為路面結冰很容易引發交通事故,私家車路面基本見不到,即便是出租車也是一車難求的情況,可以說早上上班高峰期是根本打不到出租車的。我家離公安交通指揮中心很遠,為了來得及上班,我選擇了一個很原始的出行方式——步行。五點多鐘出發,六點半左右到達。我至今仍清楚的記得每天到指揮中心大樓時對著一樓大廳里面的警容鏡,看著自己渾身大雪,滿頭“白發”的樣子,路上摔幾個跟頭我不記得了,雪地鞋濕透了幾回也沒有印象,因為我知道,這個時候我的工作對所有交通參與者都很重要,大家都在等待交通廣播里每天的第一檔路況信息,我更清楚,象我這樣因為冰雪而奮戰的記者有很多,雖然崗位不同,可是我們都努力投入到了冰雪狙擊戰中,我們在盡心,我們在盡力。
在那次的冰雪大災中,我們交通廣播推出了系列報道——《大雪飛襲能源城》,分別報道淮河大橋上執勤的交警、雪中送報的工人、各部門的救援搶險人員、數不清的感人事跡,正是這些普通的勞動者他們挺立風雪中,用他們的體溫和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熱忱換來了能源城的和諧脈動,換來了千家萬戶愁緒無痕。報道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在冰雪大災中,我也深刻體會到自己的成長,一組組錄音報道、一條條路況信息、一篇篇現場連線,深入抗災一線,采寫時效性強、可聽性強、指導性強的新聞報道,讓我的業務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我知道這就是積累的過程!沒有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新聞事業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階級性,必須為本階級的利益鼓與呼。作為社會主義的新聞事業,其政治性突出表現在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黨和政府的工作大局服務,“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一個成功的記者所必備的素質大都是后天獲得的,而并非遺傳。除開悟性可能有遺傳因素外,其他的都是通過后天的培養與訓練才能,要使自己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并不斷提高還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這種培養與訓練有很多方法和渠道,在實際工作的實踐中訓練是最好的方法。
就筆者工作的城市而言,淮南市,是沿淮城市群的重要節點,是合肥經濟圈帶動沿淮、輻射皖北的中心城市及門戶。淮河穿境而過,水路通江達海,鐵路四通八達,高速公路東入合徐、京福高速,合淮阜、淮蚌、淮滁高速公路環城相接。淮南的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有古老的八公山、蔡楚文化、豆腐飲食文化以及眾多人文古跡,少兒藝術文化更是一枝獨秀。1984年,淮南市和重慶、大連、青島、無錫等城市,被國務院批準為“較大城市”,1985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對外開放城市。全市下轄6區2縣,總面積5580平方公里,總人口380萬人。隨著淮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市人口和旅游人口不斷增多,私家車和出租車數量逐年劇增,淮南的經濟、交通、旅游等優勢越來越突出。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對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產品需求更為強烈。開辦淮南交通文藝廣播既能適應交通服務和出行需要,為移動人群和城市交通管理提供信息與服務,又能成為宣傳淮南的重要載體,成為建設文化大市的重要交流平臺。
淮南市下轄6區2縣,總面積5580平方公里,總人口380萬人。近幾年來,隨著淮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市人口和旅游人口不斷增多,私家車和出租車數量逐年劇增,淮南的經濟、交通、旅游等優勢越來越突出,人們對交通信息、交通知識等交通文化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在當今快節奏的生活中,交通廣播為移動人群和城市交通管理提供信息與服務的,既能適應交通服務和出行需要,為移動人群和城市交通管理提供信息與服務,又能成為宣傳淮南的重要載體,成為建設文化大市的重要交流平臺。特別是2011年,安徽交通廣播成為全國第一家省級政府應急廣播后,市委市政府要求交通文藝廣播交作為淮南市政府應急廣播,在突發公共事件中發揮穩定民心的政治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從業人員具備一定的政治素養和專業知識素養,才能在政府應急廣播的宣傳中發揮自己的作用。
一個編輯、記者、新聞工作者,其影響力最終來自他(她)的文化品位和道德修養,這是根本,是長久起作用的,也是受眾最認同的。目前的新聞事業發展很快,大量年輕人加入到媒體隊伍中,只有不斷加強職業道德和素質培養,才能在業界呈現出生機勃勃、良性發展的景象。
2016年初,淮南廣播電視臺舉辦南京三國村自駕游,不與任何旅游機構合作,和景點直接接洽,全程自己帶隊,自駕線路橫跨安徽江蘇兩省,這次活動開創了交通廣播很多個第一次。作為汽車節目編輯、主持人,同時也是活動的策劃者和組織者,從考察線路,到組織人員,活動招商,和景點溝通、接洽……全程我都忙得不可開交。活動共招募了60多位車主,二十名兒童,年齡最小的隊員只有兩歲半。面對這樣一個臨時的大家庭,安全問題成了重中之重,而當時我自己的寶寶還不滿一周歲,還在哺乳期,當時的我很猶豫,究竟要不要帶隊去自駕游兼全程采訪報道?去了,放不下自己的寶寶;不去,又覺得這是自己的本職工作,要遵守職業道德。最終,在家人的鼓勵下,我完成了自駕游的采訪報道工作。曾經有人和我說,什么?你一個女主持人做汽車節目的編輯?還搞采訪報道?別忘了汽車可是專屬于男人世界的產物。是的,面對那充斥著機械精密和冰冷的結合體,我也曾經望而卻步。可是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現在傳統媒體正在受到新媒體的沖擊,廣播只能聽聲音,看不到畫面,編輯記者也不能一味坐等新聞,要會發掘,要用職業道德約束自己,不斷創新。在一段時間籌備之后,2016年9月,我創辦的淮南第一個汽車自媒體——《江婷說車》正式上線!文字和圖片相結合,詳細介紹每一個汽車品牌歷史,每一款車型的性能,每一個淮南本土汽車人的故事……當然,從文字的采訪,到圖片的拍攝,后期的編輯,全部由我一人完成!這個過程是漫長而枯燥的,每當我遇到困難堅持不下去的時候,我就想到自己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記者,要經受住考驗,要恪守職業道德,選擇了就義無反顧走下去。
媒體從業人員的流動性大,商業氣息彌漫,這種情況下,進行新聞倫理道德的養成教育既是一個時機同時也有緊迫性,要根據周圍的實際情況加強新聞倫理道德研究,提升媒體及從業人員的文化品位,從而與其承擔的職責相適應,更加科學和理性地做好新聞信息的傳播工作。每一位記者,無論他(她)從業時間的長短,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心得體會。
中國傳媒大學的王彩萍博士在授課時候的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新聞采訪就是解決“故事在哪里”的。筆者想這幾個字應該還沒有結束,用自己的話把它補充一下作為筆者個人的一點心得體會:“故事在哪里,記者在哪里”。
[1]余家宏.新聞學詞典[Z].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沃納·賽佛林.傳播理論――起源、方法和應用[M].華夏出版社.
[3]張國良/主編.20世紀傳播學經典文本[M].復旦大學出版社.
[4]詹姆斯·W·凱瑞/著.作為文化的傳播――媒介與社會的論文集[C].華夏出版社.
[5] (美國)W.蘭斯·班尼特/著、楊曉紅等/譯.新聞:政治的幻象[M].當代中國出版社.
[6]Media Debates:Issu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by Dennis,E.&Merrill,J.Longman,1991.
[7]Journalism in the Information Age A Guide to Computers for Reporters and Editors by Brooks,B.Allny and Bacom,1997.
[8][美]施拉姆、波特著.傳播學概論[M].新華出版社,1984年中文版.
[9][英]麥奎爾、溫德爾著.大眾傳播模式論[M].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中文版.
[10][美]德弗勒、鮑爾-洛基奇著.大眾傳播學諸論[M].新華出版社,1990年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