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廣播電視集團
“融媒體”是指充分利用媒介載體,把一些既有共同之處,又存在互補性的傳播媒體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融媒體時代下,傳播媒體不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隨著媒介的作用被搭建構筑成了一個共通的傳播網絡。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網絡與電視已經廣泛的進入了大眾的日常生活。電視和網絡等為大眾提供了獲取信息的廣闊平臺,使得大眾的視野更加廣闊,對知識的了解也越來越深入,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采訪方式已經難以滿足觀眾的需求。在融媒體環境中,電視新聞記者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采訪技巧,用觀眾喜歡的采訪方式進行媒體傳播,不斷的創新采訪思維,打造高質量的媒體采訪節目。
新媒體背景下,對電視新聞記者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熟練應用多種形式的媒體資源就是其中之一。新時代的記者不僅僅是文字工作者,更是計算機等媒體工具的使用者以及憑借這些工具與觀眾進行實時交流的溝通者。通過與觀眾的普遍交流,把來自觀眾的真實有效的意見收納到采訪計劃中,才能做出讓觀眾滿意的采訪答卷。此外電視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要做到隨機應變,根據被采訪者的情況及時調整思路,運用各種形式的網絡及媒體資源及時獲取觀眾意見并且正確引導輿論,從而順利完成采訪。
隨著融媒體時代媒體的快速融合和網絡技術的飛速革新,觀眾收視習慣有了很大的改變。從前觀眾沒有太多選擇和表達的余地,如今觀眾真正成為了節目制作和傳播的推動者。互聯網背景下產生的新一代觀眾具有老一代觀眾身上不具有的某些特質。由于選擇太多,他們不會像老一代觀眾一樣很容易就會對節目產生比較高的忠誠度,更不會一味被動地接受信息傳播,而是會與媒體信息的發布者互動交流。此外如今很多時候電視新聞節目采訪工作尚未開始時,信息就已經泄露并在網上傳播,也就是當前網絡上說的各種“路透”。出現這種情形會使電視節目制作陷入被動。不過如果處理得當,“路透”不但不會成為節目的阻力,反而會吊起觀眾的胃口,更利于打響節目的知名度,促使節目“未播先火”。這也是融媒體時代帶來的部分機遇。在新媒體的背景條件下,記者的采訪工作要適應互聯網時代觀眾的需求。電視新聞記者對信息的分析和解讀以及最終呈現出來的新聞會在網絡上得到比以往更大范圍的傳播,甚至掀起“驚濤駭浪”。電視新聞記者擔負著新聞分析以及引導社會輿論的責任,新時代背景中這一責任無疑被放的更大,所以和觀眾的溝通交流便更是不可或缺。溝通過少則難以表達受訪人的思想和情感,也會影響記者本身的判斷,這樣的采訪是不可能讓觀眾滿意的。而如今“收視定生死”的時代對電視新聞記者采訪的要求在提高,僅僅采訪做得嚴謹是不夠的。很多例子都顯示,僅僅依靠嚴謹的采訪、規范的后期制作,收視率并不見得會有多高。這說明記者采訪的節目并不被觀眾認可,采訪的方式存在問題。電視新聞記者在采訪時要更加注重留意分析觀眾的收視習慣,及時調整采訪的方式和策略,這樣才能做出讓觀眾滿意的節目。
在融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記者需要創新自己采訪時的思維模式,找出適合自己同時也利于受眾接受的采訪方式,形成自己的采訪特點。當然突破既往的思維模式是很難的,這也是融媒體時代對電視新聞記者采訪工作提出的一個巨大挑戰,需要記者在不斷地采訪中去留意和總結提升,在長期的采訪實踐中形成。電視新聞記者要在保持新聞的真實性和時效性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思維,從細節著手,對新聞事件進行理智的評判和分析。同時,在融媒體環境采訪中,電視采訪者應該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以往的新聞播報和采訪都是嚴肅而正經的,在新的時期為了便于觀眾接受可以根據事件的情況來調整采訪的方式,采訪時的表情動作。嚴肅使人生悶,適當地調整或許可以事半功倍。總之,電視新聞記者要在融媒體環境采訪中增強自己的職業認同感和責任意識,以不斷地創新來應對挑戰。
互聯網時代,人們獲取新聞的渠道越來越多,信息量也越來越大,千篇一律的官方式采訪不僅僅使被訪者渾不自在,也讓觀眾感到索然無味。而有些語言是非常豐富的,比如網絡語言。據采訪的對象和事件的類型,在合適的情況下靈活的運用網絡語言不僅能使被訪者放松,營造良好的采訪氣氛,同時也能使采訪更具新鮮感和看點。當下電視新聞記者采訪時不時有“金句”頻出,不但使觀眾們會心一笑,增加了事件的關注度,也體現出電視新聞記者與時俱進的媒體工作者素養。此外,在采訪語言上還可以盡量的人性化,這將更容易激發被訪者的傾訴欲望,從而獲得更深入和真實的采訪信息。
新時期提升采訪技巧需要電視新聞工作者適應融媒體時代的發展,在保證新聞真實性、時效性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思維,挖掘新聞深層次的價值,做真實又有溫度的采訪。
[1]陳小萍.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記者采訪技巧的提升[J].新聞傳播,2017(10):32+34.
[2]王冉.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記者如何創新采訪[J].新聞研究導刊,2018,9(04):194-195.